陳先強
摘要: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歸根結底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其廣泛的運用為中等職高藝校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教學方式,為藝術欣賞課的研究提供了多樣化的指導,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喚醒學生對藝術的興趣探索,構建更加絢爛的藝術世界,讓學生更好的研究與學習。相較于傳統的學習模式,科技化的教學手段與工具的應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未必不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探索,尤其在藝術欣賞課的研究性學習方面,能更加直觀的將科學與人文藝術相結合,改變固有的思想理念,讓藝術以多樣化的姿態沖擊人的審美,實現創造性、研究性教學。本文將探索在科學信息技術發展的當下,中等職業院校的藝術欣賞課程如何更好地完成。
關鍵詞:藝術欣賞課;信息技術;科學發展;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9-146
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效率,在沖擊思想觀念的同時改變了教學環境,多媒體的運用以更直接的方式為學生促進教學模式的改變,教學手段的改變也促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創新與實踐作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目標,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運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上實現資源整合,在藝術欣賞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極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一、中等職業院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在計算機多媒體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時代,網絡已經廣泛運用到社會各個領域,引起了社會發展的深刻變革,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數字化教學方式的體現是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目前中國新課改的要求中指出“研究性”學習是最能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學習方式,它立足于改變學生固有的學習理念,著重開發人的自主學習以及潛能,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代信息化環境下,媒體設備多樣化,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完全具備自主學習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將課堂交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讓課堂成為學生藝術欣賞的舞臺,讓他們盡情展示,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提高探索藝術的興趣,超越課本認知的層次,迸發創造性的藝術火花,在教學模式上突破了“知識講解”的壁壘,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傳授,更多的是強調學習的主動探索精神以及實踐精神,研究性學習值得在中等職業院校藝術教育中大力推廣。
二、開展藝術欣賞課的研究性學習
(一)藝術課程教學模式轉變
信息化發展使得多媒體教學、電子白板以及網絡教學等互動教學方式走進課堂,中等職業院校的藝術欣賞課也因此需要改變教學模式,藝術的多元化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藝術的魅力,信息技術能夠更加全面的擴展人的信息器官接收功能,其對藝術作品的獲取、加工、傳輸,將文圖聲像更直觀的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促進學生在藝術展示過程中進行討論,自主性研究學習是目前教育方式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藝術欣賞課是視覺藝術欣賞的過程,最主要表現在藝術的呈現方式,傳統的藝術欣賞只能依靠想象力以及教師的口頭表述,無法直觀的感受到藝術本身,信息科技帶來了藝術作品的多樣化呈現,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對藝術作品進行直觀研究分析,還可以進行實踐操作以及表達討論,教師根據課程的隨意性可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的方案,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參與。藝術涵蓋的層面較為廣泛,不同領域之間有著不同程度的交錯,教師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教學模式,突破藝術知識結構單一的缺陷,解決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藝術視野受限的問題,信息多媒體化的環境下,不僅促進了教師自身專業的強化,也提高了藝術課程的興趣化。
(二)藝術課程研究性學習方式
根據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習可自主運用網絡進行藝術探索,利用聲音、圖像、動畫、文字等方式隨意組合表達自己所理解的藝術,信息數字化的運用方式也擴展了學生的表達方式,通過網絡,極大的提高了資源獲取的效率,學生針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最后進行整合判斷,最終得出藝術研究相關理論,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環境讓抽象的藝術文化更容易被看見、被理解,動畫以及音頻提高學生的觀賞興趣,極大地滿足了學習者的視覺聽覺享受,學生對于自行進行探索的藝術過程在課堂上進行表達,更深入的發掘自己的藝術潛能,這種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是素質教育的第一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主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是主體地位,“學教”互動的模式,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認知、協調、情感的雙向發展[1]。
三、藝術研究性學習效果體現
信息越來越多樣化,人們接收到的信息越來越復雜,在大量的信息沖擊下,受眾會選擇性的接收他們所感興趣的信息,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同樣,傳播方式較為單一的話,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進行探索研究,數字化媒體設備為藝術資源的搜索提供強大的引擎,甚至藝術展示方式可以是動態的、雙向的。在很大程度上,藝術的體現方式決定了人們對于藝術探索的欲望,因為傳播的內容滿足了受眾某一方面的需求,可以是知識的獲取,可以是情感上的共鳴,也可以是消遣娛樂,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只有在信息飛速發展的現代才能實現藝術與人之間的雙向傳播。藝術欣賞課程的設立初衷即培養藝術創造人才,從古至今留下的偉大藝術作品給藝術鋪墊了道路,只有學會多角度的欣賞藝術才能更好地創造藝術,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使人們在藝術場景與現實中互動,這種方式吸引了學生進行主動參與藝術的研究性學習。中等職業院校的藝術教育的定位是普及藝術欣賞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利用多媒體載體,學生對于藝術的興趣極大的提升,不僅深化了教育改革和發展,還加快了中等職業院校的藝術教育發展,在藝術的潛移默化影響下,學生通過欣賞多樣化的藝術作品,從中感受藝術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四、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的課程研究過程中,教學方式不斷的改革,創新性的研究學習是教研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這需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不僅需要強大的基礎教學功力,還要知識寬廣,依托信息技術環境在課堂上開展課題研究活動,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歷史藝術經過數字化媒體的技術處理,對于文化的傳播具有極大的重要性,能夠向廣大學生展現三維信息以及虛擬場景構建。另外,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藝術的保存以及傳承有著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陳潔萍. 信息技術環境下中等職業學校藝術欣賞課研究性學習初探[J]. 黑龍江科學,2013(11):15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