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媒體環境變得更加多元、更加豐富多樣,各類媒體的特點趨向于模糊,作為媒體呈現者之一的節目主持人,需要看清楚環境的變化,逐步實現自我轉變,嘗試更多地融入融媒體時代,更好地順應媒體發展變化的需求。本文以融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為研究對象,對于廣播主持人在融媒體時代的新變化和新定位展開進一步探討,提出融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走出直播間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直播間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0-0008-02
一、融媒體的多元內涵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都需要被定義,對新事物進行概念的界定,通常會使用拆字解析的方法。針對融媒體這一新興事物,只需要對融媒體中的“融”字進行全方位的概括,可以將其引申為融洽。因此,如何使媒體的內容在各種不同的媒介中更加適宜流通,才是融媒體時代更深層次的內涵,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融媒體的動態調整
在融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特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創新。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共同點,二者之間既相互依存,又存在互補關系。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不能低估傳統媒體的宣傳效果,傳統媒體的受眾更具有黏性。因此在宣傳的過程中,要實現內容和渠道的全方位整合,實現對信息的全方位融合,最終達到利益共榮、效果更優的目的,甚至實現信息的同步。廣播主持人應該在這場變革中做“全能運動員”,君子不器,一通百通,否則就會被淘汰。融媒體是瞬息萬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融媒體的內容逐漸豐富,主持人的工作也要發生變化。
(二)媒體平臺的有效融合
在當前的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能夠實現友好共處,對不同媒介形式的使用,能夠促使其共同發揮出自身最大的優勢,從而逐步實現社會傳播效果的優化。相較于新媒體,傳統媒體的傳播速度以及傳播效果大不如前,受眾開始逐步減少,且具有極為明顯的年齡特征,但是從當前其龐大的受眾基數來看,這些受眾群體仍然是不可忽視的。而新媒體在傳播速度上有明顯的優勢,信息量大,而且交互性更強,制作成本更低,相比傳統媒體,具有相當大的優勢[1]。但自媒體更多關心自己的生活,在一些平臺上人們可以分享媒體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信息互動的過程中,而這是廣播主持人可以涉足的領域。雖然對于一些年長的主持人來說,這種轉型會帶來陣痛,甚至無法做到轉型,但這是大勢所趨,必須引導更多的主持人加入其中。
從傳播的手段來看,一些新媒體的傳播媒介能夠使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基于這樣的特征,對新媒體的利用需要具備相應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理念,對廣播電視節目進行適當的變革,不僅需要實現宣傳媒體的創新,還需要進一步實現傳播內容的創新,逐步突破媒介之間的具體界限,最大限度地優化傳播的效果[2]。打通不同媒介之間的壁壘,是融媒體時代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在這個方面,廣播主持人應該占有一席之地,并成為其中的引領者。但是這必須在主流媒體政策法規和職業操守的框架下執行,不能出現“兩張皮”,自媒體也要處于嚴格的管控下。
二、廣播在融媒體時代的新特點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通過手機終端和音頻APP所能收聽到的節目形式越來越豐富,在融媒體時代下,廣播也能夠發光發亮。廣播如何成為主流媒體時代的新亮點,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新課題。
(一)廣播和新媒體的碰撞,給廣播帶來新的生命
廣播在電視沒有出現之前具有極為明顯的優勢,傳播的對象較廣,傳播的速度也較快,而且能夠實現不同形式的傳播,在這個過程中,會更加具備感染力、吸引力。將傳統的廣播和新媒體結合在一起,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廣播節目的互動性以及靈活性,利用新媒體技術,廣播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視頻或音頻直播,這樣的媒介傳播方式充滿了生命力[3]。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平臺,廣播主持人可以從幕后走向臺前,更加鮮活生動地出現在受眾面前。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主持人擺脫了長期單純在幕后與聽眾互動的局面,增強了廣播媒體的互動性,使主持人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業務素養,從幕后走到臺前,下沉到受眾群眾當中,更好地聆聽廣大聽眾的心聲,從而對節目進行適當的變革。
(二)融媒體時代廣播的機遇與挑戰
新媒體與廣播節目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更加豐富的內容,可以實現廣播節目的可視化,如今有不少廣播節目開始在新媒體平臺上投放廣告,有自己節目的封面,還有自己節目的簡短介紹,甚至有很多廣播直播節目都推出了可以點播的精彩片段,這無疑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廣播節目的進步。受眾在收聽之前可以通過剪輯來確定是否進入直播間、是否對節目感興趣,這一切都僅僅只需要一部手機便可以達成。
以往在收聽廣播的過程中,人們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甚至需要按順序收聽,而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觀眾更多的選擇。這就要求直播節目要經得起推敲,不要聽著熱鬧而不能回味、沒有內涵、沒有信息量。廣播節目要像酒一樣,讓人回味無窮,不要像開水,看著沸騰,實則了無滋味。
傳統的廣播人如果秉持精品原則,打磨出一些更加優秀、更加出彩的節目作品,則能夠在融媒體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比如由央視自媒體平臺打造出來的《詩遇見歌》系列節目,團隊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不同部門之間的條條框框,整合了最好的撰稿人、演播家和朗誦藝術家,節目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利用新媒體渠道進行傳播。
(三)融媒體時代廣播仍然肩負著傳承的使命
廣播在當前的時代條件下,不僅需要承擔起傳遞審美和信息的重要責任,還需要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在這個過程中,廣播主持人不僅僅只是廣播的播出者,還應當是語言的創作者、節目的參與者,更是社會大眾的引導者。媒體工作者不應故步自封,應懷著更加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到新媒體時代的傳播隊伍中,在融媒體大旗下分一杯羹,切掉大多數蛋糕。廣播主持人要加入新媒體行列,奪回所謂社會網紅的陣地,除了能提供網紅所能提供的一切健康的娛樂形式外,還更加有品、有用、有趣、有愛。
三、新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走出直播間的策略
融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面臨一定的挑戰,同時也面臨一定的機遇,如何將挑戰變為機遇,是擺在廣播主持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我們需要認真地思考,在準確把握融媒體特征的基礎上,積極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展現個性,適應不同的傳播場合
廣播傳播的范圍已經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除了各個地區的頻率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的自媒體平臺可以供受眾選擇。人們可以在任意地點、任意時間收聽或者觀看節目,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廣播主持人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廣播主持人不再只是千篇一律的形象,每個廣播主持人都應該擁有自身鮮明的特色和個性,塑造自己的更加獨特的主持風格,只有擁有獨特風格的主持人才能在播音主持工作中獨樹一幟,從而脫穎而出。對廣播主持人而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其聲音表達的成熟度以及辨識度,在網絡平臺上更加具備優勢。在這樣的媒體生態重塑時代,如果廣播主持人跟不上年輕人的思維,那么必然會失去觀眾,失去生存的土壤。
廣播節目主持人一直藏在收音機之后,聽眾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由此便形成主持人的神秘感。新媒體時代下各種以個人名義出現的新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對于廣播節目主持人,受眾既能聞其聲又能見其人,還能通過直播等方式,實時地看到廣播主持人的狀態。而廣播主持人則應當主動揭開自己神秘的面紗,走出評論,走出直播間,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以一個普通人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與聽眾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不斷加強與聽眾之間的聯動,使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節目反饋。比如錦州交通廣播對車展、帆船比賽的網絡直播,就是在努力嘗試。
(二)實現推廣手段的多樣化和技術升級
決定一檔節目能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從節目的錄制一直到直播間的策劃組織編排,再到相關節目素材的制作,都考驗著廣播主持人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在融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要更多地吸引觀眾,不僅要具有播音主持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還要掌握各類不同的網絡技術,把握受眾心理以及受眾思維,甚至外在形象、氣質包裝、人設的設定,這都是當前廣播主持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在融媒體時代,主持人不再只需要單純地讀稿,還需要熟練掌握平板電腦、手機等等新媒介和剪映、視頻飛線甚至無人機等等設備軟件,做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除此之外,還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與支持系統,把握好新媒體與主持人之間的關系,不能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對于每一場直播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明確地傳達出相應的信息,不能因為各種媒體的加入就亂了方寸。
四、結語
廣播主持人必須努力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特征,加快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聽多看多思考,才能逐步走出直播間,擁抱新媒體。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是一個有眾多處女地等待開發的時代,廣播主持人應該勇立潮頭,領先一步,領先一路,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媒體深度融合戰。
參考文獻:
[1] 郭佳.新媒體環境下傳統主持人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新媒體研究,2015(9):64-65.
[2] 江好.新媒體環境下傳統主持人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今傳媒(學術版),2015(1):154-155.
[3] 孫海亮.融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中國廣播,2015(3):76-78.
作者簡介:劉景(1972—),男,河南長垣人,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