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影視劇經歷了創作轉型和模式變革,作品質量、類型劇探索、視野形成等成績斐然,并深深烙上了時代發展的痕跡,打造了多元化的“山西影像”。本文以改革開放為時間節點,探討山西影視劇的發展脈絡,并結合影視學、民俗學、傳播學等多維角度對山西影視劇的創作態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改革開放;山西影視劇;發展態勢
中圖分類號:J9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0-0038-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山西題材影視劇的創作現狀與對策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8C02
山西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眾多劇作者們的創作視角,孕育出具有晉風晉韻的地方題材影視劇作品,形成了獨有的地域影像文化和獨特的美學特征。
一、山西影視劇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影視劇發展從恢復發展到深入變革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
(一)恢復期(1978—1988年)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一聲哨響,山西影視行業迎來了恢復發展的高潮,多方主體積極參與創作,關注農村題材,展現了山西的風土人情。期間共拍攝電影作品17部,電視劇作品70余部,并率先在國內開始譯制國外電視劇,在同時期同行業中占據領先水平。
1958年,籌建了山西電影制片廠,1982年組織拍攝了山西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神行太保》。拍攝昔陽人民三部曲《昔陽人民戰寒冬》《昔陽人民攀高峰》《昔陽人民跨長江》,彩色電影紀錄片《大寨》,風光片《晉祠》等;同時期,“山藥蛋派”作家創作農村三部曲《咱們的退伍兵》《山村鑼鼓》《黃土坡的婆姨們》等優秀作品;此外,新生代劇作家創作了《老井》《生死抉擇》《孤兒淚》等優秀作品[1]。在這一時期,全國電視劇生產創作處于萌芽階段,均面臨經驗不足、資金少、設備差等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山西電視劇制作單位迎難而上,積極創作。1980年1月,山西電視臺文藝部在政府和臺領導的支持下,拍攝了第一部電視劇《祝你們幸福》,到1983年8月先后拍攝了《牛莊風波》等25部40集作品。同年9月山西電視臺電視劇部正式成立,到1987年先后拍攝了《紅梅綻雪》《上黨戰役》《新星》等電視劇33部88集。此外,還組織外國譯制片的生產,譯制了全國第一部日本電視劇《阿蘇姑娘》,譯制了日本電視劇《恐龍特急克塞號》,受到觀眾喜愛并被全國各大電臺轉播,山西電視臺因此獲得了全國繁榮屏幕一等獎。1985年,山西電影電視制片公司拍攝了第一部電視劇作品《假如都像他》,開創了影視制作單位電影電視并重的先河;這一時期也涌現出了獨立創作團隊以展現時代變革大潮的作品,如張紹林團隊的作品《太陽從這里升起》等。
(二)堅守與發展期(1988—1998年)
這一時期,山西影視工作者繼續堅守本土文化的表達,拓展創作題材,制作出更具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10年間共拍攝電影20余部,電視劇80余部,山西影視行業在堅守中迅猛發展。
在電影制作方面,先后創作了《康熙大鬧五臺山》《尋找魔鬼》《焦裕祿》《劉胡蘭》《竇娥冤》等多種題材電影作品,本土導演賈樟柯憑借《小武》在國內外影視舞臺嶄露頭角。在電視劇創作方面,1989年開始,先后創作了先進人物類題材作品《有這樣一個民警》,歷史題材電視劇《楊家將》《血染國寶》《玄中寺傳奇》《巧會康熙》等,革命題材作品《百團大戰》《紅軍東征》等優秀作品,《昌晉源票號》則率先打開了晉商類電視劇市場的大門。
(三)鼎盛期(1998—2008年)
進入新世紀,山西影視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黃金十年。直到2008年山西電影制片廠建廠50周年,共拍攝了電影故事片89部,而在鼎盛期這10年時間里就生產了電影76部,在國內外獲得各類獎項76項[2]。其中《走過嚴冬》《聲震長空》《暖春》《生死托付》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紅孩大話火焰山》獲華表獎優秀動畫片獎,《明天我愛你》獲華表獎評委會故事片獎,《王長喜來了》獲華表獎優秀數字電影獎。特別是電影《暖春》在國內外先后獲得18個獎項,《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獲得了11個獎項。山西電影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領導和本省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專門到山西電影制片廠進行視察調研。在電視劇創作方面,10年時間里創作了電視劇100余部,包括晉商題材作品《龍票》《喬家大院》《走西口》,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呂梁英雄傳》《亮劍》,人文電視專題片《晉商》等。《親兄熱弟》《塞北婆姨》獲電視劇飛天獎,《八路軍》《喬家大院》《趙樹理》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四)改革期(2008年至今)
2008年后,山西影視行業在發展中變革,創作電影作品100余部,逐步形成了以故事片為主,動畫片、戲曲片、紀錄片和科教片為輔,類型齊全的格局。創作了電視劇作品40余部,劇目屢獲大獎。
在電影方面,山西省拍攝的電影中有10部獲得包括華表獎、金雞獎、“五個一工程”獎等15個國內國際大獎。2018年全省電影備案42部,拍攝完成22部。2019年,反映山西本土精準扶貧工作的喜劇電影《耿二驢那些事兒》引起強烈反響。目前,國內首部軍事反恐題材院線電影《反擊》正在拍攝中。在電視劇方面,首次拍攝了非遺保護的音樂題材電視劇《大河風歌》、煤礦題材作品《礦山人家》。2017年,《于成龍》全國網單集最高收視率達到1.81%。2018年,《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登錄央視,再次掀起一股山西奮斗的熱潮。
二、山西影視劇發展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影視劇行業通過搭建平臺、拓寬渠道、整合資源等舉措,連續創作出票房、收視率與口碑齊飛的影視劇目,再次奏出山西影視制作強音。
(一)從創作角度來講,完成從傳統題材到多種題材全覆蓋,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
從創作題材上,創作了包括農村、晉商、戰爭題材為主體的作品,開拓了歷史、先進人物、城鎮、反腐、社會現實、驚悚懸疑題材作品,直觀地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創新局面的故事、新時代精神文明先進形象。從創作主體來說,除本省影視制作單位企業,本省優秀作家和全國影視劇創作者們都參與到“山西影像”的敘事中。山西影視行業秉承紀實主義風格,成績斐然,但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商業性和受眾關注度,應走出敘事困境,開拓新思路,在堅持山西品牌的同時,把握好作品與時代、社會和市場的關系,增加作品數量、提高制作質量、盤活拓展市場運營。
(二)從文化角度來講,實現從地域文化到全方位文化挖掘,更要注重文化表達和文化創新的關系
山西是中國文化資源大省,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影視劇熒幕中隨處可見的山西文化符號,真實地再現了山西的政治形象、經濟形象和文化形象,并有效地推動了山西經濟和文化的進程。在影視劇創作的新時期,應從深層次、新角度挖掘山西文化內涵。山西從煤炭大省發展為文化強省的道路離不開影像書寫,創作者們應不斷挖掘創作資源,擴充類型,在其中注入新的創作元素,激活“山西影像”的強大生命力。
(三)從傳播角度來講,實行從作品內容出發到市場需求出發,更要注重作品品質和融媒體運營的關系
我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做好文化創新,推動山西文化“走出去”,講好山西文化故事,使山西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借助融媒體傳播方式是影視作品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特征之一。融媒體時代下眾多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成為影視傳播的風向標,也是山西影視劇傳播方式變革的方向。要精準定位受眾群體,面對不同受眾群體制定多樣化傳播方式和營銷方式,做到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一,利用新媒體進行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傳播,從政府視角到媒體視角再到受眾視角,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利用大數據精準定位加快傳播速度和效率,達到“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
三、山西影視劇未來發展策略
山西影視劇充分彰顯地方特色、緊扣時代脈搏,在變通中求發展,要本著立足山西、面向全國、多方合作、廣開市場的思路,打開多元文化格局。
(一)解放發展觀念,深化廣電傳媒體制改革
在創新發展的大潮中,山西影視行業始終堅持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從頂層設計、市場環境、平臺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強對影視劇生產管理和引導,加強題材規劃,走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之路,統籌資源、激活機制、擴大規模,使得山西影視行業發展形成合力。山西在改革中“四輪驅動”以及“以一帶三”的戰略被認為是“山西樣本”和“山西經驗”受到中央領導的認可。
(二)靈活運用資源,提高山西文化品牌意識
山西文化資源是豐富的,要在深入挖掘的基礎之上,靈活運用資源。首先要做到對資源的深入認識和把握,面對強勢競爭,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樹立問題導向意識,高速高效縮小行業差距。其次,要鎖定市場需求,樹立山西影視品牌,實現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落實“大作品展現、大集團運作、大景點支撐、大服務引領、大會展集聚”的戰略,加深山西文化品牌意識。在此基礎上,加大對影視劇的扶持力度,提升資源利用率。
(三)提升作品質量,挖掘山西地域影像維度
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影視劇制作需要以提升作品質量為出發點,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原則,從創作水平、作品內容、傳播方式等方面做優做精,樹立“山西文化”品牌意識,實現作品創新,與受眾審美對接。
四、結語
在山西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包括影視在內的文化產業應具備鮮明的導向性,在創作中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積極學習先進的經營模式,用開放的理念和思路打開發展空間,不斷提高影視作品生產能力和生產質量,增強對外傳播能力,講好山西故事,傳遞山西聲音,展示山西形象。
參考文獻:
[1] 韓玉峰.銀幕記憶——山西電影制片廠50年[M].太原:山西電影制片廠,2011:45-56.
[2] 楊志剛,杜學文.聚焦山西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305-318.
作者簡介:強亞莉(1988—),女,山西婁煩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