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家建了一個陽光村務群,進進出出,來往著近500位家鄉的人。有些是一直認識并交往著的,有些認不出來了。時代變化得真快!神武老師從上海回來,電話聯系我拿初中同學畢業紀念冊。他是受邀老師之一,因為沒能親臨聚會現場,所以內心有點小遺憾,特別想能擁有一本紀念冊珍藏。
他憶起我和我的父親,以及家鄉里的一些情況,令我重新梳理了一遍我的父輩。我喊神武的母親為大姑,父親從部隊退伍回來,做起了裁縫,和大姑在村里的縫紉小組共事多年。為此,我小時候打過不少下手把子,比如:布料縮水、劃邊、來回跑腿等,幫大人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那時候我特別羨慕神武、神九弟兄倆聰明睿智,又勤奮好學,后來神武成了我的初中老師。這次會面匆匆,竟然就在約定的路口,他特地關照我,替他向我的父母問好。
談起父母,我就感慨頗多。縱觀或耳聞許多家庭,各家有各家的一本經。
父親弟兄五人,姊妹六人,在家排行老四。上面三個哥哥,下面一個妹妹、一個弟弟。我從小到大,聽過有人喊父親四哥、四爺,近年來,喊父親叫四太爺的漸漸多了起來。父親今年八十有三了,他是姊妹六人中的常青樹,如今和母親一起生活在我這里。
我時而感覺到父親幸福,時而又感覺到他蒼然。他是不是又在懷念自己的手足?大伯去世時,是個私塾先生,我回憶不出他的模樣來了。他是在生活異常困難時,意外遇難的;二伯沒成家因病早逝。三伯是整個家庭中最辛苦、最頂天的勞動力,靠他維持著一家人生計。聽父親說,當年公家號召當兵,三伯不得已外出躲過一陣子,如果他去當兵,家里就沒有壯勞力了。 最終,父親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了軍營,他沒上過學,是個不識字的老實人,在部隊的幾年里,工作勤勤懇懇,立過兩次三等功。
期間,爺爺在縣城魚市口做銀匠是有一定積蓄的,但被小人算計,賠了個底朝天,氣垮了身體。奶奶無錢治病,抱病在大年初五斷了氣。新婚不久的三伯因為新娘子拿了家里不夠吃的口糧,伸手一把掌打跑了老婆,家庭從此節節挫敗。
父親退伍時,家里窮得叮當響。但他手藝精、口碑好,很快扭轉了家庭貧困的局面。母親瘦弱的身軀承擔繁重的種田大任,生活漸漸有了起色。后來三伯又娶上了本莊媳婦,遺憾的是沒有生出一男半女。他們人好,非常疼我,幾乎沒生過病。寒暑假,我和三伯常常把酒對弈。工作后只要回家,他們就忙前忙后,買菜燒飯款待我。
一天,他們老兩口急匆匆來到我家,懷揣著兩千元錢,要我幫三伯請人治病。醫生看了CT片子說,心肌梗塞,遲了,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機會,伯母在醫院里當場就嚎啕大哭。
父輩的過去,我無力參與,但眼前的親情,已經懂事的我怎能無動于衷?做晚輩的,能來的都來了。在所有愛心的指點、感召和抉擇下,第二天一早,我們租了兩個氧氣包,雇了醫院救護車,冒險狂奔到了上海。 和我們對接的醫生是醫院里一位樊姓副教授,四十歲左右樣子的帥哥。感謝他特地幫我們聯系落實床位,開辟了綠色通道,在經過一系列檢查后,決定做支架手術的前一天傍晚,他關照我,給老人補充營養,燉只鴿子讓老人吃下去。
我和夫人找到了醫院附近的菜場,在那里買到了一只健壯的鴿子,一位路過的阿姨得知我們是為病人加強營養的,主動帶我們去她家燉制。阿姨廚藝嫻熟,燉了足足有一小時,我們不過意,留給阿姨十元錢報答。
第二天伯父的手術很成功。當時我有工作,只能讓夫人留在醫院料理了。伯父出院后在我家里休養了近一個月。父親的心思我當然明白,伯父沒有孩子,就指望我們盡孝了。于是父親就城里鄉下兩頭趕,照應伯父。
伯父在老家公開宣稱:“這輩子活的值了,有兒有女的人家又能做到如何啊?”
三伯幸福的日子過了幾年,他病情再次加重的時候,也是父親突發疾病轉院就診的時候。父親正準備第二天下鄉去看三伯,下午忽然感到腸胃不舒服,以為吃顆氟哌酸就沒事了,誰知到深夜十二點,實在支撐不住了。我在單位值完班得知后,緊急將父親送進醫院。
急診部要求父親住院觀察。住院部醫生拿不出診斷結論,給出兩條方案。一條是立即上手術臺,破腹再查;一條是趕緊轉上級醫院。我和哥哥在一個半小時內,將父親送至蘇北人民醫院救治。經確診是腸梗阻,前后九天對癥下藥,父親順利出院。
三伯不知從哪里聽到的風聲,以為父親一定是得了什么危重的病,他日夜期盼和焦急,但沒有人告訴他結果。父親出院一回到家,我們就一起下鄉去看三伯。以為三伯不知道父親生病的事,當我們小心翼翼地扶父親在伯父床頭的椅子上坐下時,三伯伸出顫抖的手,緊緊地握住父親,淚水頓時溢出了的眼眶,他哽咽著,說自己不怕死,死得著了,他要父親多保重。
拳拳之心,其言之善,這是我此生看到伯父第二次淚崩。伯父幾天后駕鶴西去。
五叔以及我唯一的姑姑也因病相繼突發離世,望著兄弟姐妹全走了,父親內心隱痛,在眾人面前失聲痛哭了。他的內心,我無法準確地切入。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父親有今天 是我們做子女的非常及時地送醫,將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還不止一次。
父母隨我們生活在一起有二十年了。他們每天能幫我們買菜做飯,照應孩子。父親享受新農保和退伍軍人補貼累計一個月有幾百塊錢了。前幾天,我發現家里忽然傳出了老淮調,原來母親正在用隨身聽播放淮劇。我問她,這玩意兒哪來的?父母親異口同聲地說,才買的,不貴,就幾十塊錢。
老人自主尋樂,消遣時光,豐富生活,對身心非常有益。他們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釋放了我們創業的精力,老人自己也獲得成就感。人過老了,什么心態的人都有。其實,富有富過,窮有窮過。吃穿住都不是問題,怕就怕老人內心孤單、精神郁悶;怕就怕老人身體有恙藏著、掖著;怕就怕老人萬一有情況,子女們不能及時發現解決。
長期和老人居住、生活在一起的家庭,需要極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包容。“父母在,不遠游”,無奈我至今也沒有走出多遠,每天上下班回來,能看到老父老母的身影,能聽到他們說話的聲音,能相互提醒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幸福安康的日子就是這么源源流長的。
作者簡介:
張新貴,男,70后,筆名念一。江蘇省文學志愿者,中詩協研究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齊魯文學》《山東散文》《青年文學家》《鴨綠江》《新華日報》《中國鄉村》《揚州晚報》《寶應日報》等報刊雜志。堅持個性寫作,以文會友,書寫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