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亞是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中唯一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從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方面分析三亞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內外部形勢,針對性地提出了內宣與外宣相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靜態宣傳與動態體驗相結合的宣傳思路與策略,助力三亞打造“無廢城市”宣傳窗口和品牌。
關鍵詞:SWOT;“無廢城市”;宣傳策略;三亞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0-0223-02
2018年,三亞入選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作為國內唯一同時具有熱帶雨林和海洋風光的城市,三亞的自然地理風光優越,生態環境質量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9%,空氣質量優良率常年在97%以上,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2019年11月21日,三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正式印發《三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這標志著三亞“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全面啟動。《實施方案》提出,要建立長效宣傳教育機制,將“無廢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旅游文化,打造“無廢城市”樣板和展示窗口[1]。本文根據三亞“無廢城市”建設現狀,基于SWOT分析,提出新時代“無廢城市”的宣傳傳播策略,助力三亞打造“無廢城市”建設品牌。
一、三亞“無廢城市”建設概況
三亞成為“無廢城市”建設首批試點后,三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三亞“無廢城市”建設列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成立了“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以流動人口為重點,以宣傳教育為抓手,做好生活垃圾減量;以白色污染治理為重點,以生態海岸為抓手,建設“無廢”生態島嶼;以園區建設為重點,以工業旅游為抓手,推動高質循環利用;以生態農業為重點,以美麗鄉村為抓手,加強農業污染治理;以“無廢文化”為重點,以國際平臺為抓手,打造“無廢城市”窗口五大建設任務,開啟了一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發生深刻變革的全民行動。
二、形勢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種基于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的態勢分析法,梳理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機會、威脅,用系統分析的思想對各種因素進行綜合研判,從而指導決策。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對三亞“無廢城市”建設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進行分析,系統梳理三亞“無廢城市”建設的內外部形勢,以探尋更適合三亞發展的宣傳傳播策略。
(一)優勢(Strength)
固體廢物污染源相對單一。三亞是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城市,第二產業較少,在固體廢物管理方面,以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農業固體廢物等為主,污染源相較一般工業城市比較單一,處理壓力相對較小。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在成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之前,三亞已是國家首批餐廚垃圾處理試點,并開展了財政部建筑垃圾資源化示范性工程等,基本建成了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和醫療垃圾的基礎處理設施,形成了全市生活垃圾“村收集、區轉運、市處理”的處理模式[2]。試點期間,三亞立足本市固體廢物生產和管理現狀,推動形成針對旅游和常住人口的綠色生活和消費方式,促進城市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印發實施了《三亞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工作方案》,建成博后村垃圾分類試點,配置智能生活垃圾分類柜和生活垃圾分類屋,垃圾分類效果明顯;印發實施了《三亞市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實施方案》,成立禁塑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塑料廢物污染防治[3];規劃約2100畝土地用于建設以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業園,保障旅游旺季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上線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系統,對田洋農業農資廢物收集點進行改造,加強農業廢物清理回收,這些都為“無廢城市”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劣勢(Weakness)
資源渠道受限,主要依賴省內力量支持建設。目前,三亞“無廢城市”建設主要借助省內和市內資源,對外溝通聯系有限。無論是企業技術支持還是專家智庫支撐,均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沒有形成全國范圍的招商引資和智庫聯盟,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亞“無廢城市”建設的深度和廣度。
省內媒體依賴性強,尚未形成全國宣傳聲勢。目前三亞“無廢城市”建設宣傳力量多局限于海南省內媒體,多以“兩報、兩臺”為主體,缺少更廣泛的宣傳路徑。在傳播效果上,局限于當地小范圍的宣傳和推廣,尚未形成全國性、國際性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三)機會(Opportunity)
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與三亞“無廢城市”建設形成合力。海南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樣板區、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試驗區、清潔能源優先發展示范區,生態地位突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均走在全國前列,生態環境質量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是美麗中國建設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三亞入選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也得益于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其能與“無廢城市”建設形成合力。三亞的“無廢城市”建設能在海南現有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固體廢物領域的處理處置能力和現代化管理水平,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切口,推動三亞市乃至整個海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
國際旅游城市定位為“無廢城市”,為國際平臺的打造提供契機。圍繞“世界一流濱海旅游城市”的發展目標,三亞有機會將“無廢文化”與國際化全域旅游城市充分融合,深挖“無廢”與旅游的動態聯動關系,探索形成濱海旅游城市的“無廢”建設路徑,這對構建基于生態文明的旅游文化、樹立國際旅游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四)威脅(Threat)
同質競爭亟須探尋個性化突破口。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共包括“11+5”個城市和地區,其中不乏威海市這樣的海濱城市。試點城市和地區各有特點又存在相同之處,都在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無廢城市”建設路徑。如何在“11+5”個城市和地區中取得成功,快速找到適合濱海旅游城市的“無廢城市”建設路徑和突出亮點,并為其他城市提供參考和借鑒,成為目前三亞“無廢城市”建設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作為國際旅游城市,三亞是唯一將“無廢城市”宣傳作為重點任務和推進舉措的城市,將宣傳窗口的打造作為三亞“無廢城市”建設的著力點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三、宣傳策略
(一)堅持內宣與外宣相結合
要擴大三亞“無廢城市”宣傳效果,必須打破地域壁壘,在全國范圍宣傳推廣建設經驗與成果。因此,在宣傳渠道上,一方面要用好社會媒體,加強公眾宣傳與傳播;另一方面要加強內刊、簡報、報告等公文的呈交和遞送,實現市、省、部的宣傳聯動,及時上報三亞“無廢城市”建設進展及成果,利用行政資源,做好內部宣傳,通過國家級政務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推廣,提升“無廢城市”建設宣傳的權威性和傳播覆蓋度。
(二)堅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
傳統媒體以深度報道、權威來源的特點,深受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的青睞;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便捷高效,是當代公眾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對三亞“無廢城市”的建設進行宣傳,是提高信息可見度和人群覆蓋度的重要途徑。建議打造“五橫五縱”立體化宣傳傳播矩陣,橫向構建平面媒體、網絡媒體、電視媒體、新媒體、戶外媒體五種媒體形式的多元化傳播網絡,利用報紙、雜志、電視、網站、微信、微博、抖音、明顯地標廣告牌等不同媒介平臺發布信息,營造“無廢城市”建設社會輿論氛圍;縱向建立中央主流媒體、生態環境類專業媒體、新聞門戶網站、視頻社交分享平臺、海南地方媒體五種類型的媒體垂直平臺,綜合采用文、圖、視頻、聲音、H5等多種媒體表現形式,形成宣傳合力。
(三)堅持靜態宣傳與動態體驗相結合
結合三亞旅游城市的特點,除了“灌輸式”靜態宣傳外,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公眾的參與感,策劃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無廢文化”體驗活動,讓公眾在實際參與過程中,切實感受到“無廢城市”的建設氛圍,培養綠色生活方式和“無廢”生活理念。
建議開展“無廢文化”體驗周活動,設置全民參與日、記者開放日、“無廢之旅”體驗活動等。將“無廢城市”建設與環保設施公眾開放相結合,將固廢處理設施、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廠等面向公眾開放參觀,建立“無廢”教育基地,向公眾普及垃圾處理知識及無廢理念,提升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自覺性,提高公眾對“無廢城市”建設的關注度和支持度。邀請全國主要媒體記者到訪三亞,實地參觀循環經濟產業園、“無廢”生態島嶼、“無廢”酒店、“無廢”社區、美麗鄉村等,采寫出接地氣的好文章,拍攝到獨具特色的優質照片視頻,提升宣傳效果。篩選全國各地公眾代表作為“無廢體驗官”,親臨三亞開展“無廢之旅”,通過“無廢”環保游戲、環保電影等,獲取不同的旅游體驗。
利用環境日等重要節日節點,開展“無廢”宣傳主題活動,如主題展覽、宣講競賽、公益講座等,營造“無廢文化”宣傳氛圍。利用細胞工程,積極推動“無廢文化”進校園、進景區。編輯出版“無廢城市”建設系列教材,可作為選修教材納入教育體系。在學校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演講沙龍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評選優秀班集體和優秀個人,發揮示范表率作用。整理匯編“無廢文化”培訓教材、“無廢理念”宣傳教材、“無廢城市”建設教材,納入相關行業培訓體系,融入酒店、景區、學校等準則規范。
四、結語
“無廢城市”的建設是一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于三亞而言,也是搶抓機遇,打造國際綠色旅游城市的重要契機。將宣傳品牌的打造作為三亞“無廢城市”建設的著力點,是綜合考慮其內外部形勢的結果,明確宣傳策略,創新宣傳方式,營造“無廢文化”,是三亞“無廢城市”建設的特點,必將為打造“無廢城市”窗口和品牌提供力量。
參考文獻:
[1] 羅略榕.一圖讀懂三亞“無廢城市”試點怎么建?[N].三亞日報,2019-11-26(03).
[2] 潘世鵬.三亞啟動“無廢細胞”建設工程[N].經濟日報,2020-05-09(10).
[3] 求是雜志社,海南省委宣傳部聯合調研組.精心呵護青山綠水、碧海藍天這個最大本錢[J].今日海南,2020,02(259):4-10.
作者簡介:陳娟(1988—),女,河北唐山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生態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