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嘎措姆
摘要:“新農村建設”可以從“新農村”“和“新建設”兩方面進行理解:首先,土族自治縣農村群眾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文化建設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其次,近些年關于土族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宣揚,盤繡、安昭舞、納頓節、朗朗上口的民間歌曲等得到了外界的廣泛關注,相對應的公共產品投入持續增加,公共服務體系相對完善;最后,農村文化活動室的增多也為開展文化建設夯實了物質基礎。本文立足于群眾文化角度,分析了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村;群眾文化;新農村建設
引言:
近幾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逐步減少。但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城市農村人口比例為49.68:50.32,常住農村人口仍占過半比例,相比城市,農村的群眾文化較為落后,根據短板效應,當前亟須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補齊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短板。是當前實現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必須面臨的一個時代命題,不能輕視更不能忽視。
一、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現狀
1.基礎設施現狀
群眾文化事業的核心就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必須要有必要的場地、器材、道具等硬件設施。就筆者所在的涼水井鎮26個村(社區),僅有15個村(社區)有較為規范的場地(其中包括9個村<社區>是因現有建制學校或原有建制學校遺留場地),修建鄉村大舞臺的村僅有4個,截至目前,雖然村村均配備農體工程設備,但由于沒有規范標準的場地,無場地未安裝或場地不標準安裝不規范的村有11個。
2.人才隊伍現狀
筆者所在的諒水井鎮,共有3名在職在編干部,其中2名專業技術人員、1名管理人員,2名專業技術人員中僅1名是群眾文化專業工作人員。3名干部全部駐村,其中2名任村脫貧攻堅副隊長(隊長為鎮副科級領導干部或縣下派副科級以上的領導干部)。常年吃住在所駐村,1名任脫貧攻堅一般駐村干部同時兼任鎮禁毒辦主任。
二、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
1.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程度決定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程度
黨管一切,黨的方向就是工作的方向,黨的目標就是工作的目標。只要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當地群眾文化發展事業,將地方群眾文化事業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將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優化配置到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上來,當前農村群眾文化事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定會在不遠的將來補齊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的短板,與發達地區、城鎮地區共同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鄉鎮綜合文化中心、村級文化活動室是黨在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前沿陣地,起著了解農村群眾文化需求、組織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推動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作用。鎮村文化網絡格局要求配備必備人員,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 2020年)之規定,鄉鎮綜合文化站每站配備有編制人員1-2人。規模較大的鄉鎮適當增加,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設有由政府購買的公益文化崗位。目前,鎮級人員配置達到要求,但村級公益文化崗位未設置,行政村無專門人員進行公益文化活動,如農家書屋的開放管理、農村文娛活動的組織、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調查統計等。或在目前地方財力不足以購買公益文化崗位的前提下,政府應將對各行政村的工作考:量項目或內容里增加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項目,將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統籌納入工作考核范圍內,由駐村工作隊和村支監三委共同完成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目標。同時,鎮級群眾文化事業業務人員要專干專用,在努力提升群眾文化事業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同時,統籌所轄行政村的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做好業務指導、統籌協調、溝通聯系等服務。
2.群眾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決定著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速度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人是關鍵因素、核心因素。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是農村群眾文化隊伍的職責與價值體現。
農村群眾文化隊伍(以一個鄉鎮為單元):分管文化的副鎮長--鄉鎮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專職工作人員--村級公益文化崗(文化活動室或文化志愿者)-文化能人、業余藝人、匠人、非遺傳承人等。
分管文化的副鎮長發揮好溝通協調作用。全年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需要完成的既定目標、能夠達成的社會效益要有一個整體構想或方案,據此在黨政專題會上建議群眾文化方面的財力預算,爭取地方財力的在合理范圍內向支持發展農村群眾文化事業傾斜;同時,向黨政主要領導建議從事群眾文化事業人員的優化配置或針對弱項短板進行再培訓,如根據崗位要求,將那些綜合素質較高、熱心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干部調配到相應的崗位上,同時對知識老化、能力欠缺的從事群眾文化事業的干部進行培訓提高。
鄉鎮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專職工作人員:搭建鄉鎮群眾文化工作隊伍、發現推薦公益文化崗(文化志愿者)、與文化志愿者共同發現挖掘地方各類文化能人、業余藝人、匠人、非遺傳承人等,組織開展地方文藝表演、文體活動、宣傳展覽、非遺挖掘保護傳承等,與發現挖掘的各類文化能人共同進行藝術的輔導培訓或指導工作。
3.創新服務體制
傳承土族文化精粹,離不開完善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管理體制,想要以提升農民文化素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應當進行管理機制的轉變,即由過去政府的單方行政化管理轉向以農民自主管理為主的模式。例如,文化投入屬于公共投入,圖書館、文化館、宣傳講座等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基礎設施和活動,應當保證每一位農民群眾的參 與權,切不得借經濟因素妨礙部分群眾的參與權。
結論:
當前,地方群眾文化事業相關部門、專兼職工作人員要抓住群眾文化活動這個關鍵點,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主要內容,按照“業余、自愿、小型、多樣、節約”的原則,從群眾文化活動的不同分類標準、不同表現形式,實現資源、人力、物力、財力的價值最大化,開展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的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提升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水平,補齊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短板,為夯實整個社會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大海.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群眾文化的作用與建設[J].現代交際,2018(18):50+49.
[2]劉以恒.淺談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20):133.
[3]馮如,孟君,王思剛.濰坊市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使用情況調查[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8(07):10-13.
[4]王洪華.推進農村電影公益性放映工程 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J].東方藏品,2018(07):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