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媒體融合的變革和發展是技術和內容的創新,也是人員和體制的改革,任重而道遠。無論中央媒體還是地方媒體,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媒體融合。但事實上,媒體融合涉及方方面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簡單的拼湊嫁接。本文主要基于區縣融媒體的采編播流程,談區縣融媒體的合作與分工。
關鍵詞:區縣融媒體;合作;分工;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9-0172-02
一、合作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1]這就要求融媒體中的各種媒介,無論是內容還是技術,都需要進行深度合作。
就區縣融媒體的深化改革而言,應該打破傳統媒體的禁錮思維,改變原有的新聞采訪與編輯理念,創新新聞采編思維,進一步優化新聞采編模式,以此發揮出媒體融合的合力作用,贏得更多受眾[2]。
(一)一體化策劃,互通有無
媒體的融合發展,永遠離不開“內容為王”,無論是報媒、廣播電視,還是新媒體,都應具備用戶意識,打造貼近民生的、接地氣的新聞產品。這要求融媒體有更系統、更精準的策劃,保證各種媒介的信息互通,避免在任何一個平臺遺失有可能成為爆款的作品。
2020年高考,南川區融媒體中心策劃了“愛心送考”的新聞選題,這對于報媒和廣播電視來說,是老生常談的內容,每年都在報道,很難再有創新。但今年的策劃,中心決定在新媒體上發力,采用完全區別于電視新聞的思路,用抖音的編輯手法進行播發。驚喜的是,這條選題在抖音上播放量超過了200萬,評論量達10萬。雖與不少網紅相比,這個量并不算什么,但卻是南川區融媒體抖音號迎來的首次高峰。
一體化策劃需要成立專門的策劃團隊,由各個平臺負責人和業務骨干參與,形成固定的機制體制,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本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據當前時段的宣傳需要,準確掌握各種媒介特點、各個欄目定位,同一主題按照不同媒體來策劃形式,突出各自特點,進行統一而個性化的策劃,避免同一主題在不同媒體播出時出現同質化。
一體化策劃還能讓不同媒體工作者既可以用專業角度思考方案,又可以站在觀眾視角為不同平臺提供參考。在區縣融媒體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多溝通、多交流,碰撞出新的想法,進而促進融媒體業務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打造全媒體復合型人才。
此外,策劃的合作還體現在媒體融合的互動上,區縣融媒體的前身,也就是廣播電視和報紙,實際上其在與受眾的互動性上做得并不好。融媒體中心成立后,在策劃上要根據各個平臺的特征優勢來進行,分析哪個平臺適用于哪類互助,進而逐步提升融媒體中心各平臺的用戶量。
(二)一次性采集,多頻發布
媒體融合背景下,人力物力不再是單打獨斗或者重復的工作,而是需要進行合理整合。在有了統一策劃的前提下,全媒體記者需要在一個新聞現場進行一次采集,用于廣播、電視、報紙、手機端、抖音、移動公交等客戶端,這不僅是媒體融合的需要,也是當下媒體發展的需要。
一個新聞點,如果分多路人馬進行多次采集,有很多弊端。首先,轉瞬即逝的新聞現場很可能無法再進行二次采集;其次,即便能進行多次采集的新聞選題,多次去打擾采訪對象,會讓采訪對象疲憊甚至反感,這會對本就逐步喪失社會關注的媒體更加不利,也顯得更加低效。
一次采集后,多平臺發布,這對采編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融媒體中心對其進行非常必要的培訓和提檔升級。比如,文字記者負責現場編導、撰稿、手機照片和小視頻拍攝,視頻記者負責現場航拍和地拍。根據各個融媒體中心的要求,達到精準分工[3],如此,在多平臺發布后,會讓同一個新聞點的影響力得到最大的擴散,這也是助力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大舉措。
(三)“一條龍”服務,盤活資源
“一條龍”服務主要針對廣告營銷與聯辦合作。在區縣媒體越來越難經營的情況下,媒體融合就像其中一根救命稻草,解決了部分后顧之憂。但實際上,廣告營銷的困境仍然存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由獨立的團隊來進行打包升級的廣告營銷,同樣是利用多平臺的互補優勢,為客戶的需求進行量身打造。這樣也能讓廣告客戶或者是政務聯辦,更輕松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定制套餐進行合作。通過媒體融合后的多平臺定制款,可以讓區縣融媒體在市場中盤活現有資源,下好先手棋,達到其他自媒體無法匹及的力量。
二、分工
區縣融媒體的各種平臺、各個流程在合作的同時,還需要做好分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各個平臺要發揮各自最大的優勢,真正形成合力,發揮融媒體融合后的力量。
分工是根據各個平臺的特點來進行分工,同一題材在不同平臺不是同質化產品,不是簡單地把相同的內容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而應各有側重,各有特色,各有風格。
(一)找準定位,層級遞進
新媒體是時效性最快的平臺,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實現第一時間發布。而廣播電視、報媒,都受到時間的約束,都有固定的播出時間,無法實現實時播出。因此,時效性特別強的內容應該第一時間由新媒體平臺發布,發布時不需要特別詳細,只需要告知有這么個事讓受眾知曉即可,然后根據事態變化再跟進,進行實時更新報道,或者在突發事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選擇直播,既搶占到了時機,又有了權威性;廣播電視發布時,則需要在新媒體發布的基礎上將內容深化,打造更詳細、更有服務性、更有建設性的內容,與此同時,在表現形式、編輯手法上也要更靈活;報媒發布時,則可以用文字展現一些畫面無法表達的背景、側記,做更有延伸性的內容,進行深度報道。這樣,不同平臺在同一題材上的定位很明確,分工的側重點也很明晰,融媒體形成的傳播效果也更強,更有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南川區融媒體中心推出了“助農增收”系列報道。為了幫助農戶銷售滯銷產品,新媒體手機端以海報形式,一張圖片,一段簡短文字,簡明快捷,融媒體抖音號就依托直播平臺,直觀地把產品進行展示,農戶現身直播間對農產品進行講解,主播現場品嘗,與觀眾互動進行帶貨;廣播電視則是用新聞的形式走進養殖場或者果園,對現場情況從不同角度進行報道;報紙則從農戶人物出發,書寫自力更生奔小康的故事。雖是同一題材,但通過不同平臺的不同表現手法,讓“助農增收”收獲的宣傳效果比單一平臺好得多,也讓受眾看到了融媒體中心矩陣宣傳的影響力。
因此,找準定位,發揮各個平臺優勢,會讓融媒體中心的節目有層次、有遞進,更立體化,讓受眾不生厭,想要去了解同一題材的不同面。
(二)做精做深,領域獨特
無論是報媒、廣播電視、還是新媒體(包括手機端、微博微信、抖音),除了避免同一題材出現內容同質化外,還應該在各自領域做精做深,打造屬于自身平臺的個性、特色、亮點。
一方面,各個平臺的創意思維要立足平臺,“內容為王”的根要扎深扎實,另一方面,還應在服務性上下功夫。
以“避暑”為選題,新媒體可以打造獨特領域。夏季,南川避暑旅游資源相當豐富,媒體在一體化策劃時,可以以新媒體為切入點,在新媒體上做出一個獨特領域的亮點品牌。比如,記者手拿溫度計測量城市高溫,轉場走進各個避暑地,用溫度計說話,配上抖音風格的音樂和剪輯手法,手機端圖文除了小視頻外,還可配上路線和攻略。如果效果好,可以形成一定的效應,還可以拉入贊助商,進行直播,給觀眾帶去“秒殺”福利,形成很好的互動。
以“幫忙”為選題,廣播電視可以打造獨特領域。幫忙類需要講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發生了什么,要有同期采訪,有視頻畫面才能更好地展示。南川區廣播電視臺的“81890我們來幫您”欄目,就打造了定位鮮明的民生新聞品牌,深受老百姓喜歡。市民遇到問題都知道撥打“81890”熱線電話,電視臺還多次收到市民送的錦旗。可見,各個平臺精準定位,深耕自己的“王牌”,才能讓受眾“愛不釋手”。
其次,在編輯手法上,以視頻和文字作為分界,也應體現出分工。視頻編輯主要分為電視編輯和新媒體短視頻編輯,兩種編輯一定不能用同一種編輯手法。電視編輯相對來說中規中矩,可以加入動畫、柱狀圖等編輯方式,而短視頻編輯則更為活躍,編輯形式更多樣化,思維會更跳躍。文字編輯包括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從標題、主要內容到結構,就有很大的不同,就這要求記者和編輯在寫稿和編輯時要用適用于自己平臺的方式處理稿件,而不是一稿多用。
三、結語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媒體融合是一次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改革,要做好融合轉型卻不簡單。當下,區縣融媒體只有充分利用各個平臺的特點和優勢,做好合作與分工,培養更多人才,筑牢輿論宣傳陣地,才能不斷鞏固自身地位,擴大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習近平引領媒體融合走上快車道[DB/OL].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http://news.cctv.com/2019/02/18/ARTIoHSfIDgZmitGNfRa6OSb190218.shtml,2019-02-18.
[2] 留曉倩.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創新策略——以青田傳媒集團為例[J].科技傳播(下),2020(2):70-71.
[3] 王海濤.融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實踐與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19(18):185-186.
作者簡介:王瑩(1984—),女,重慶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