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理工大學堅持把中國大學生在線作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平臺,堅持推進欄目共建、作品共創、媒體共聯、隊伍共培,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積累了寶貴經驗,具有可供借鑒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文化;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43-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GX-380;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SZ201910
中國大學生在線是由教育部主辦,全國大學生參與,全國高校合作共建的大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建立校網通站5年來,重慶理工大學堅持把中國大學生在線作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平臺,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促進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積累了有益經驗。
一、基本情況與發展概述
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版)》中強調,“要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改進創新網上宣傳,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1]2014年,重慶理工大學依托中國大學生在線創建校網通站,實行校學生新聞中心、校網通站“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建站以來,注冊通訊員從最開始的30人快速增長,到目前在冊通訊員已有400余人。
5年來,重慶理工大學網通站捷報頻傳。榮獲中國大學生在線“校網通突出貢獻獎”“十佳校園網絡通訊站”,先后獲評“年度創新獎”“新媒體貢獻獎”“年度原創品牌欄目”等獎項,參與了多個在線活動并獲優秀組織獎,一批優秀師生獲評“十佳指導老師”“十佳校園媒體人”“明星評論員”等數十項榮譽。2019年,《依托中國大學生在線創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在第3屆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中獲得工作案例一等獎。
二、主要措施與建設成效
(一)以供稿為基落“深”,做響網絡文化旋律
日常供稿是校網通站的基礎工作。校網通站引導通訊員用心開展網絡創作,依托中國大學生在線投送和發布優秀網絡文化作品,精心培育名篇名作。堅持網絡作品重“質”不求“量”,力求作品的思想深度,通過名篇名作的影響力來吸引、教育和引領青年學生。
在文字作品方面,堅持原創性與思想性兼備。讓每一篇文章都承載當代大學生獨立的觀點和思想,提升網絡文字作品的思想穿透力和輿論引導力。截至目前已發布文字作品超1700篇,約占發布稿件總數的76%。
在組圖作品方面,堅持觀賞性與思想性兼備。在“讀圖時代”,經過思想打磨的蘊含正能量的組圖作品往往能吸引更多目光。截至目前已發布組圖作品超480篇,約占發布稿件總數的21%。
在視頻作品方面,堅持貼近性與思想性兼備。全媒體背景下,視頻作品是網絡文化作品中的“寵兒”。學校指導校網通站組織和引導青年學生,創作并發布了一系列深受師生喜愛的視頻作品。截至目前已發布視頻作品近70篇,約占發布稿件總數的3%。
(二)以選題為核落“精”,做硬網絡專欄品牌
校網通站依托中國大學生在線進行選題投稿和活動參與,精心開展專題策劃。一方面積極與中國大學生在線聯合打造網絡欄目,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另一方面積極參加中國大學生在線的節點選題和主題活動,與其他高校聚合發聲;另外還積極進行自選選題策劃投稿和主題活動投稿,
1.積極共建網絡名欄。校網通站與中國大學生在線共建“E周青年說”“熱聞百字推”“靜湖書院”三個網絡欄目。“熱聞百字推”欄目旨在以大學生視角盤點最新國內外教育資訊特別是大學校園熱點新聞,用互聯網化的鮮活語言講述一周大學熱聞。“E周青年說”旨在以大學生視角評點國內外備注關注的新聞事件,用青年學生獨到時評洞察社會事件。“熱聞百字推”“E周青年說”已分別發布專題內容60余期。同時,還共建“靜湖書院”專欄,專門刊載師生優秀原創書評文章,旨在加強學風建設,努力建設書香校園、書香社會。
2.積極參與節點選題。校網通站截至目前共參加中國大學生在線節點選題20余項,投稿作品260余篇。參加的代表性節點選題有“全國網絡安全宣傳周”“兩學一做”“全國兩會”“校園好網民與習大大游學英倫”“世界讀書日”“大學人的一天”“尋找校園最美地標”“五四青年節”“畢業季”“藍天我可以為你做什么”等等,經專題投送的系列作品大都被該專題節點重點宣傳展示。
3.積極參加主題活動。校網通站截至目前共參加中國大學生在線主題活動近20項,通過活動選題發布作品210多篇,并獲多項榮譽。比如,4篇作品獲首屆全國大學生網文大賽二、三等獎;學生獲評全國網絡安全公益廣告征集大賽口號標語類一等獎、2016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網絡安全公益廣告口號標語優秀獎。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校園巡講、“師哥師姐帶你看校園”網絡直播等多個活動先后在學校落地舉辦。以網絡安全教育、網絡文化活動為主題的中國大學生在線全國校園巡展已連續3年在重慶理工大學成功舉辦。
4.積極策劃自選選題。校網通站截至目前共在在線平臺策劃自選選題近20個,特色活動近10項,特色選題及活動系列網絡作品170余篇。比如“重理工文苑”“好書慢慢讀”等特色自選欄目建設,以及“網絡安全作品展”“對話校園精英”“對話正能量教師”等自選特色活動。推出“阿理詩語”系列詩歌朗誦視頻、“印象重理工”系列攝影作品。
(三)以平臺為導落“細”,做好網絡媒體融合
校網通站依托中國大學生在線加強校內外媒體聯動,精心推進媒體融合。把握融媒體宣傳特點,形成媒體矩陣,強大網絡正向輿論,加強網絡思想教育,繁榮校園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空間。
1.積極整合校園媒體資源提高對中國大學生在線的內容供稿質量和宣傳水平。借助學校新聞網及各學院網站、校報、學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校園廣播等近10個校媒平臺資源,積極向中國大學生在線投送高質量的稿件。同時,依托校媒平臺進行已在中國大學生在線發布的優秀作品的二次宣傳。5年來,學校共整合350多篇校內媒體作品發表在中國大學生在線,同時通過學校校內媒體推廣中國大學生在線發表的作品1200多篇。
2.積極進行與中國大學生在線下屬媒體的平臺對接和互動。校網通站通過學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QQ公眾號加強與中國大學生在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線上互動,對在中國大學生在線及所屬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主題活動進行第一時間傳達,并把在中國大學生在線及所屬新媒體平臺發布的網絡作品向師生推介。
(四)以樹人為本落“優”,做實網絡育人成效
校網通站依托中國大學生在線加強網絡文化和網絡安全教育隊伍建設,精心培養學生通訊員,增強網絡育人功能。5年來,一大批通訊員通過中國大學生在線成為校園紅人和學生精英,一大批網絡作品在全國性比賽中斬獲佳績,一大批學生骨干通過媒體平臺引領社會風尚。這些優秀學生通訊員發揮了榜樣示范作用,成為了新時代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網絡安全教育的“旗手”。
1.加強了組織建設和隊伍培養。學校高度重視對校網通站的組織管理,配套工作場所、配齊活動資源、配強指導團隊,在人財物方面予以堅實保障。校網通站建設已連續3年被列入學校黨委《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點》。建立校網通站制度體系,構筑安全有序的網絡作品推送流程,每學期初面向全校同學招募通訊員。深入實施“十百千”學生通訊員培養工程(即每年培養10名領袖型骨干通訊員、100名影響型優秀通訊員、1000名成長型普通通訊員),分層次、分類別培養通訊員。
2.開展了系列業務培訓和專項鍛煉。學校黨委網絡工作部不定期對師生通訊員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專題培訓。以新聞學堂、欄目專題策劃會等形式,先后邀請來自新華網、人民網、中國青年網等媒體的20多位資深媒體人對通訊員進行業務培訓。推薦優秀通訊員到中國大學生在線進行假期實習或加入中國大學生在線新媒體學生團隊進行磨煉。推選骨干通訊員到《重慶日報》、華龍網等主流媒體實習,并選派部分通訊員隨隊參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以及重慶國際軍博會、高交會等活動進行專項鍛煉。
三、基本經驗與主要啟示
5年來,重慶理工大學依托中國大學生在線創作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名篇佳作,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名欄專題,培養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名生仁師,有力推動了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有效提升了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工作水平。
重慶理工大學積累了“上下聯動、點面結合、新舊交融、內外兼修”的寶貴經驗,通過中國大學生在線充分發揮了網絡平臺的育人功能、引領作用和宣傳效果。“上下聯動”即學校主管部門組織領導與發揮師生通訊員能動性相結合,形成建設合力;“點面結合”即日常的基礎供稿與專門的欄目策劃相結合,塑造名篇名欄;“新舊交融”即傳統媒體資源整合與新媒體宣傳推廣相結合,共創共享成果;“內外兼修”即通訊員自我學習與集中專項培訓相結合,打造過硬隊伍。
“網絡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思政工作者應當從思政教育角度入手,積極開展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利用一切手段形成教育合力。”[2]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提出,要引導和扶持師生積極創作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
四、結語
高校依托官方主流網絡平臺探索開展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對構建和完善系統、科學的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重慶理工大學在依托中國大學生在線推動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中,充分調動教職工、學生“雙主體”的積極性,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雙情境”中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充分將知識普及與素養培育作為網絡安全教育內容的“雙核心”,取得了積極成效。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5.
[2] 王立靜.從思政教育視角看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評《網絡安全素質教育》[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9(9):191.
作者簡介:覃元理(1984—),男,廣西河池人,研究生,碩士,講師,重慶理工大學校報編輯部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