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通過社交平臺發布和傳播新聞,使信息數量爆炸式增長,不實新聞也隨之增加,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本文以微信公眾號為研究對象,分析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虛假新聞泛濫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提出從微信平臺完善內部機制、媒體行業制定職業道德規范、群眾提高警惕3個方面減少不實新聞的生產與傳播,為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不實新聞;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55-02
一、前言
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手機成為了人們獲取新聞的重要工具,人們從過去依賴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方式轉向了從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獲得新聞信息。雖然信息通過新媒體傳播具有高效、便捷等優勢,但是在網絡平臺上大部分新聞不再來源于主流媒體,發布的新聞內容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核,造成了大量不實新聞的產生。本文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在信息傳播方式轉變的大環境下分析在微信這個大型社交平臺上怎樣確保新聞的真實性。
二、公眾號平臺上不實新聞泛濫的原因
微信公眾號平臺自推出以來就備受歡迎,瀏覽和轉發微信公眾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重要方式。根據微信發布的《2019年微信數據報告》顯示,微信用戶比去年同期增長6%,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11.5億。根據《微信年度謠言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失實報道的公眾號文章平均閱讀量超過2000萬次,通過微信公眾號造謠的消息前五名的閱讀量超過1億[1]。微信作為活躍的網絡社交媒體,是大部分網民獲取新聞的渠道,同時也是謠言滋生的溫室,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眾號準入門檻低
微信公眾號是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形式之一。在微信公眾號中,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的大致由三部分組成:官方媒體、文化傳播類私營企業、以個人為主的自媒體。以自媒體注冊個人號為例,在公眾號平臺上填寫并激活郵箱后選擇賬號類型、登記個人信息、填寫賬號信息然后等待審核即可。注冊流程簡單、成本低、門檻低,幾乎人人都可擁有自己的公眾號來發布信息,造就了“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現象。這些自媒體相比受過專業培訓的主流媒體,發布的信息語言往往比較偏激,在新聞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態度傾向,造成內容不客觀,引導輿論。
(二)未進行消息驗證,新聞報道片面
例如某地停水停電或某路況信息類的通知型消息,需要媒體人在發布前向政府相關部門確認,進行溝通核實,才可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而大量的自媒體沒有相關渠道核實新聞,則有可能造成新聞失實[2]。一部分自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違背深挖事實背景、了解事實真相的原則,造成消息的片面性,誤導觀眾。例如在一個新聞案例中,某公眾號發文報道稱某社區消防器材無法使用,存在安全隱患,一時間大家把矛頭紛紛指向了社區管理的漏洞。而后經過調查發現無法使用社區滅火器的原因是提供消息者自己使用不當,公眾號信息發布者沒有實地采訪和考察、了解事實的背景就發布片面性新聞,造成了新聞不實。
(三)為了增加關注度故意造假
比如突發類新聞的“張冠李戴”,通過修改事件城市信息、新聞圖片日期等方式造成信息誤導。例如2020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還未正式發布,便有自媒體將往年發布的文件“移花接木”,以《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內容》之名發布,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10萬以上的閱讀量。為了增加“人氣”,還有部分公眾號選擇在內容上夸大其詞,故意夸張,喚起人們的恐懼心理,以增加點擊量。如謠言新聞中,名為《柿子酸奶同食致死》的文章,提到“致死”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對生命的威脅,引起觀眾的恐慌[3]。在這樣的平臺上,點擊率往往是衡量績效的重要指標,“流量就是金錢”,此外,大量發布信息的人員未受過新聞類專業的培訓,求實意識弱,為了追求時效性、獲得點擊率,忽略認真搜集新聞和驗證新聞的過程,導致新聞內容不實,最終對受眾造成不良影響。
三、失實新聞的消極影響
(一)給社會帶來焦慮和恐慌
一部分微信公眾號的編輯認為焦慮性內容更容易形成社會性話題,引起讀者共鳴,使文章獲得較高閱讀量,吸引更多人關注公眾號,因此部分公眾號在文章內容編輯中著重寫負面信息,輸出焦慮,制造落差。在一篇網絡“爆款”造假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中,作者以非虛構寫作的手法創造了一篇虛假文章。文章里構造了兩極分化的人物形象,一類是集中優秀品質但寒酸而死的主人公,另一類是事業成功但世俗化的同學。文章以寫小說的形式用新聞的名義推出,內容貼近社會熱點話題,暗示教育資源分配、社會階層等社會問題引起讀者共情,“寒門難出貴子”“階層固化”“讀書無用”等話題形成熱議,使觀眾產生恐慌和焦慮的情緒[4]。如這樣為了追求瀏覽量而背離事實、輸出虛假新聞、傳播消極價值觀、煽動觀眾情緒的新聞屢見不鮮,傳播速度極快,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二)輿論影響造成網絡暴力
眾多自媒體在公眾號上發聲,意味著新聞的發布不再以主流媒體為主導,自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惡意造謠、引導輿論、混淆視聽,對新聞中相關人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以王鳳雅事件為例,一篇名為《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在公眾號上發布,指責其父母利用孩子詐捐,網絡上的侮辱和謾罵使整個家庭生活在網絡暴力的陰影下。事情發酵后,公安機關介入調查發現媒體發布的文章不實,雖然事情在警方的協助下得到了反轉,但是對受害者造成的傷害卻不可逆。類似的制造并傳播不實新聞、造成網絡暴力的案例屢見不鮮,公眾號把未經核實的消息用情緒性的文字傳播給觀眾,帶動觀眾的情緒,引導輿論,激化矛盾,帶來網絡暴力,造成無數“悲劇”上演。輿論喧囂后,如何避免失實新聞帶來的消極影響,如何防止“悲劇”重演,值得深思。
四、如何解決微信公眾號平臺傳播的新聞失實問題
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的新聞傳播具有發布成本低、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影響力高等特點,如何避免不實新聞進入人們的視野,需要平臺、內容生產者和社會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
(一)公眾號管理平臺強化管理機制
公眾號管理平臺應加強公眾平臺辟謠機制的普及和使用。公眾號平臺建立的辟謠機制,目前已引入醫療類、政府類、學校類等73家各領域專家機構作為第三方,對微信中傳播的信息進行謠言鑒定。用戶打開微信小程序“微信辟謠助手”就可輸入關鍵詞,查看被第三方機構辟謠的相關文章。微信公眾平臺應在鼓勵更多機構加入辟謠機制的同時,加大對辟謠小程序的宣傳力度,使用戶了解和學會使用辟謠小程序。此外,微信公眾號平臺應建立更加完善的舉報機制,例如可在每篇文章的結尾明顯位置設置舉報鏈接,提高用戶舉報投訴的便捷性,鼓勵群眾積極舉報、共同監管。對于證實過曾經發布謠言的“有前科”的微信公眾號,應設置提醒標簽,讓讀者保持警惕。對于權威機構審核后發布的文章,可以設置標簽,給予權威認證,鼓勵公眾支持權威機構發布的新聞內容。同時,微信公眾號平臺還可提高申請公眾號的門檻,例如個人申請者需要有相關媒體工作經驗或者學習經歷;企業申請除提交資質外,還需要提交維護網絡環境的自制企業法則,以增加從業人員的認識,避免公眾號由于編輯者自身素質不高而造成消極影響。
(二)媒體人員要增強責任意識
大部分在公眾號上發布信息者的“公眾”意識不強,這就需要媒體行業引起重視、自我約束,共同為網絡用戶打造一個健康、綠色、客觀的網絡環境。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形成自媒體職業道德規范,對于違反行業規范的應有一定的懲處措施。每年要求從業者完成職業道德規范學習。鼓勵文化傳播類私人企業建立自己的道德規范制度。企業應樹立大局意識,在發布內容時,不應以點擊率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應意識到企業長遠發展靠的是內容的優質性、真實性和客觀性。在管理上,加強企業內部培訓,培養員工的責任意識,使其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恪守職業道德,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追求新聞的時效性,主動學習新聞傳播類專業知識,學會深入挖掘新聞,了解新聞的背景,致力于傳播客觀、真實、有價值的內容。
(三)群眾提高警惕并配合打擊不實新聞
用戶需要增強對不實新聞的鑒別意識和共同監管的責任意識。在微信這樣的平臺下,信息可以借助社交的力量快速傳播,用戶既是不實新聞的受害者,又是傳播者。因此網民在瀏覽新聞時應該提高警惕,增強防風險意識,針對明顯與現實不符、可輕易鑒別的文章應立即舉報,不傳播虛假內容,避免擴大不實新聞的影響。觀眾應樹立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一方面杜絕假新聞的傳播,一方面積極舉報,共同參與網絡謠言治理,與微信平臺合作打擊不實新聞。
五、結語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下,單靠平臺和監管部門不斷完善監管機制,無法真正避免不實新聞的出現和傳播,只有提高從業者的媒介素養,培養從業者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公民增強防風險意識,做好社會監督,才能從源頭避免不實新聞的泛濫。
參考文獻:
[1] 《微信年度謠言分析報告》:微信謠言TOP5閱讀量超1億[EB/OL].人民網,http://society.people. com.cn/n1/2016/0408/c1008-28262054.html,2016-04-08.
[2] 王莉,白易明.網絡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真實性問題[J].傳播力研究,2018(24):247.
[3] 何凌南,張志安,蔡曉純,等.社交媒體謠言傳播特點及規律分析——以微信公眾號謠言為例[J].網絡傳播,2015(1):36-39.
[4] 胡文倩.非官方自媒體焦慮情緒表達下的網絡輿情分析——以《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1):45-46.
作者簡介:楊夢陽(1992—),女,貴州銅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