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的生存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倒逼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對于新聞記者來說,也要提升捕捉新聞信息點的職業能力。這些能力能夠有效保障采訪的質量,同時也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自身綜合素養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本文主要探討在新時期廣播電視臺記者提升采訪藝術的實際意義,進一步明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為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提升采訪藝術提供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夠有效提升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藝術表現能力,給相關研究人員以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采訪藝術;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6-0173-02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就指出,“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需要采用藝術性的策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慮,綜合統籌各項采訪的要素,實現有效的采訪形式的創新。同時要創造性地設置采訪的提綱問題,在采訪過程中,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這樣才能夠使得被采訪者快速進入采訪狀態中;在采訪過程中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做一個傾聽者,能夠迅速記錄采訪的有效信息,為后期新聞編輯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提升采訪藝術的必要性
傳統媒體相較新媒體,在新聞報道的迅捷性以及時間性上已經落后,如果繼續因循守舊,按照傳統的思路發展廣播電視的傳媒媒體,不能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必然會被淘汰。因此作為廣播電視中的重要節目類型的新聞節目,更要找到自身的獨特風格。新聞節目的質量主要取決于記者的采訪內容以及后期的編輯質量。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新聞記者獲取信息來源的渠道更為廣泛,記者應該考慮如何向受眾更有效地傳遞新聞信息,突出新聞信息的特點,才能在與互聯網媒體競爭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如果繼續抱殘守缺,廣播電視新聞就會由于傳統媒體的缺陷而成為舊聞,失去了時間價值,間接失去受眾的基礎。與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的主要優勢在于它的采編資源和采編隊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長期積累的過程中有了較強的受眾基礎。在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升級改革中,需要借助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高超的采訪技能,在采訪過程中提高藝術性,以較為新穎的形式將新聞事件展示給受眾,這樣才能有效增強廣播電視新聞的效果,同時提高觀眾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關注度,使得廣播電視新聞節目重新煥發生機。
三、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策略
(一)報道新聞的有效采訪藝術
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實踐中應用采訪藝術是綜合職業素養的體現,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這也是保障所采訪新聞質量的關鍵所在。如果采用有效的采訪藝術,會對采訪對象產生藝術性的影響。采訪者需要完成采訪的準備工作,要明確整個采訪的主題,決定采用什么采訪形式,理清新聞節目想要從采訪對象那里獲取的有效信息,然后再利用自身高超的采訪技巧充分調動采訪對象的積極性,將其帶入采訪氛圍中來,幫助節目順利完成采訪目標。如果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對于自己的采訪內容都不熟悉,或者是在進行采訪作業前,沒有擬定相應的采訪提綱,采訪流程不規范、不順暢,沒有進行有效的梳理,就會導致后期的新聞撰稿以及編輯工作受到影響,使新聞節目質量下降。新聞記者采訪的邏輯要清晰,不能過于混亂而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樣才能有效應對在采訪過程中突發的意外情況,遇到冷場的情況也要積極地面對和處理。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要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意識,對于采訪問題要進行綜合考慮,保證采訪效果能夠達到預期的水平[1]。
在新聞發生的第一現場,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要依靠自身的專業素養對現場信息進行快速的判斷和了解,在報道過程中要堅持客觀性,能使觀眾在第一時間內了解整個新聞事件的全貌以及后期發展趨勢。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需要確保所進行的報道能夠全方位地體現新聞的事實性,起到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廣播電視新聞更加具有權威性以及可信度,樹立起真實性這面大旗,這是新聞節目賴以生存的基礎。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學會采用藝術性的形式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的挖掘,掌握新聞事件深層次的含義,這樣才能還原整個新聞事實的真相,這對于提高收視率也能起到好的作用。
(二)需要營造良好的采訪環境
將采訪對象置于良好的采訪環境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營造良好的采訪環境對新聞采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舒適的環境和新聞采訪記者的引導,能使被采訪者緩解采訪帶來的陌生感的緊張感,拉近兩者的距離,同時也能讓被采訪者情緒更加平穩,創造愉快輕松的采訪氛圍。在采訪的過程中,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要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藝術,比如說可以使用幽默的語言使整個采訪溝通更加順暢,緩解采訪對象的緊張感。
(三)需要有良好的采訪態度
隨著互聯網媒體的發展,廣播電視新聞欄目承受著較大的沖擊與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下,許多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工作中逐漸喪失熱情。個別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沒有在采訪質量上下足功夫,不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反而以獵奇或是蹭熱點等噱頭來提高自己報道新聞的關注度;甚至某些記者還沖破職業底線,偽造或扭曲所采訪的新聞內容,為了博得觀眾的眼球而制造虛假新聞。這樣喪失職業道德底線的新聞必然會損害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信譽以及職業操守。當受眾對于一個新聞節目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時,新聞節目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土壤,也會失去受眾基礎。這對于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來說也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因此需要新聞記者堅決維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中立性以及真實性。
(四)需要提升自己的提問藝術技巧,同時做好一個傾聽者
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高效的溝通能夠使采訪作業效率提升,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高超的提問技巧。提問技巧是新聞記者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體現,高超的提問技巧能有效拉近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令被采訪者感受到采訪者的親切感。在采訪過程中,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需要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突出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進行新聞采訪及報道時要具有中立意識,不能帶有自己的主觀情感。對采訪對象的提問要符合情理,還要照顧采訪對象的自身心理和情緒,避免由于采訪問題設置的不當而使得被采訪者感到尷尬和難堪。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不能表現出自己的主觀判斷,以免造成被采訪者的心理壓力。新聞記者要熟悉采訪的大綱以及流程,要對被采訪者的信息以及背景進行充分的掌握,以免在采訪過程中忽略了采訪的重點。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應該根據采訪對象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提問形式,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深度,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采訪的質量[2]。
在采訪過程中,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與被采訪之間是相互傾聽的關系,因此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除了要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之外,也要履行自己作為傾聽者的責任。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學會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打斷被采訪者,同時在交流過程中也不能摻雜個人情感,對于被受訪者要做到足夠的尊重,這樣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在后期的撰稿以及新聞編輯過程中,要維護整個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后期不能夠進行人為的改動,以確保新聞采訪的質量和水準。在傾聽過程中,需要根據被采訪者表達的信息,從中找出有價值的內容,以此來增強采訪的藝術性。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雖然以記者為主導,但是記者還是要給被采訪者一個表述的空間,因為采訪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不能一味提問,而忽視采訪對象的回答。在整個采訪過程中,記者還要對采訪對象的回答內容進行整合和判斷,對有效信息進行過濾,這樣才能抓住新聞的重點。同時采訪過后,新聞記者要對新聞信息進行準確的加工,這是影響新聞報道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在撰稿的過程中要采用真實的語言,邏輯順序要清晰,所報道的內容與畫面要保持一致性[3]。
(五)在采訪過程中需要抓住細節性的問題
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想提高新聞節目的質量,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因此在采訪過程中要抓住有價值的信息,需要具備較為敏銳的洞察力,在新聞事件中,一些被人忽視的比較小的細節,可能存在比較有意義的新聞價值線索。因此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對于身邊的人和事注重觀察,不斷尋找新聞線索,在浩瀚的素材中尋找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善于抓住細節性問題,并且進行深入的挖掘,以提高新聞報道的完整性,讓觀眾能感受到與新媒體完全不同的新聞報道體驗,這也為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奠定了有效的基礎。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媒體以及移動客戶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廣播電視臺新聞欄目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沖擊。面對這一形勢,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要不斷豐富自己在新聞采訪中所使用的藝術性技巧,提高采訪的質量,在采訪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規范整個采訪的流程,全面了解采訪對象,營造和諧的采訪氛圍,抓住細節性問題,認真傾聽并做好信息的整合,深入挖掘所采訪的內容,采用高超的采訪技巧,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黃玲玲.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策略[J].傳媒論壇,2020,3(04):61-62.
[2] 郝娜.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藝術[J].記者搖籃,2020(02):73-74.
[3] 陳錫健.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策略[J].傳播力研究,2020,4(02):104-105.
作者簡介:陳俊(1977—),男,安徽蚌埠人,本科,記者,采編,研究方向:新聞記者采訪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