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妍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強國之路和興國之要的教育事業需要通過不斷的創新來發揮其對國家發展的最大效能。傳統體育教學已經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探索體育課堂改革之路,創新體育教育教學方法思路,讓體育課堂重新煥發勃勃生機。體育教師應該從新課改的前沿陣地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不斷對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創新,優化體育課堂教育,增強學生對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實現現階段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目標。
1 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提高教師教學素質水平
小學體育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規,在創新教學方法的同時,自身也應當不斷學習完善,提高教學素質水平。
1.1積極投身教研工作,不斷探索適應現實的新型教學模式
在定期召開的教研工作會上,教師們可以相互交流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加以探討解決,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長。小學體育教師自身要擁有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的意識,積極參與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各種培訓交流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不斷交流學習。
1.2對于日常教學工作進行積極反思
小學體育教師應當積極對自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生的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是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的關鍵所在。體育教師也應當積極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只有對學生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探索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這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根本所在。
2 做好課前籌劃,提高教學質量
要想做好小學體育教學,就必須進行科學的課前籌劃,這是進行一堂良好體育教學的奠基之石,也是做好高效小學體育教學重要前提。因此,進行課堂籌劃和備課工作是一名體育教師的基本工作。在按照課前籌劃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也應該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靈活性,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教學中遇到的各種突發問題能夠將課前籌劃與實際情況有效結合,靈活加以解決,不斷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與水平。例如:教師在課前即使做好備課工作,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熟記于心,并將相關教學內容方法即使體現在教案中,以供日后在交流活動中,教師們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增強整體教育教學水平。
3 創新教學內容, 提高學生體育興趣
受到中國傳統體育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思想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們每節課的安排常常是圍繞某個固定的運動項目來講解,然后學生自主運動,這讓體育課成為了典型的“自由活動課”。這導致小學體育教學缺乏主動性,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師應該創新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增強體育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遵循體育新課程標準的情況下,不斷融入新的教學元素和內容,遵循學生自身的客觀發展規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將一些愉悅性的內容融入其中,在學習中加入一些游戲和比賽,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比如在“快速跑”的教學講解時,將單一講“快速跑”的動作要領的課堂模式轉變為融入“送快遞”“收快遞”游戲的多元教學模式,以鞋盒為體育材料,讓學生雙手舉著鞋盒子, 快速跑到指定的地點,將鞋盒子放好,繼續往返接力,如果途中鞋盒掉在地上,要撿起繼續接力,接力的方式以擊掌、錯位為主。最后用時最少者獲勝。這樣的游戲融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的激情,可以有效提高快速跑的能力,也能給學生滲透體育不僅是個人的運動,也是團隊性質活動思想,實現“寓教于樂”。增強學生身體素養,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提高體育教學水平,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真正走近體育,熱愛體育,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主動性。
4 深入生活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能應用到實踐之中,體育同是如此,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體育與每個人的日常實踐活動都密切相關。因此,優化體育教學,也應不斷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實踐活動是各門學科學習和發展的沃土。教師應結合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以實踐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樂趣。如教學“投擲”時,教師可以在只講方法和練習的單一模式中增加一些趣味實踐,組織學生開展“放飛夢想”的活動,讓學生先自主手工制作紙飛機,然后將自己的夢想寫在飛機上,讓飛機在空中飛舞、翱翔,比一比誰的飛機飛得遠、飛得高,促使教學與實踐充分有機結合,打造開放課堂,讓體育課堂重新煥發生機。
5 結束語
總之,優化體育課堂是當前新課改的核心任務之一,體育教師在應當在保障自身教學特點的情況下,結合當前創新發展的實際,對體育教學的方法和內容不斷加以創新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觀點,實事求是,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優化體育模式。教師應該積極正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在交流和探討中加以解決,這也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對于小學體育教育的創新改革仍然任重道遠,小學體育教師還應當繼續深入研究探討我國傳統體育現狀,為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發展和創新做出積極貢獻和變革參考。
(作者單位:南京市青云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