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 譚成清
全納教育反對歧視與排斥,提倡容納所有學生,倡導人人參與,注重共同協作,它滿足各類學生的不同需求,是一種不分類、無排斥、零拒絕的教育理念。簡單來說,全納教育就是讓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和普通學生一起接受普通教育,通過學校這個平臺讓所有學生融合在一起,共同接受教育的過程。全納教育自1994年提出至今已20余年,仍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本文通過分析提出全納教育在具體推廣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同時為體育全納教育提出相關意見與建議,旨在讓當代體育教師厘清自己的職責與義務,使全納教育更好的融入到體育教學過程之中,進而推動體育全納教育的發展。
1 全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 大眾觀念陳舊,理解片面
人們對全納教育的認識淺顯,仍存在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唯一標準的現象。關于平等觀,全納教育講究教育的公平性,主張更多的關注被排斥的學生,對于一般未能深入了解全納教育內涵的教師、家長和學生來說,全納教育是對普通學生的一種不公平。關于教學觀,全納教育提出特殊學生能學好普通課程的觀點,認為教師不需要為特殊學生設置專門的課程,但因每位學生都有其獨特性,每個人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人們不接受全納教育所提出的這種觀點,認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性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滿足每位學生的不同需求,而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去適應課程。事實上,全納教育在課程觀中指出,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有問題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支持,簡單來說就是為部分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和支持,這與人們的觀點并不相悖。
1.2 專業特教師資相對匱乏
為響應全納教育的號召,特殊學校開始實施相關變革,盡可能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轉向普通學校,但問題是社會和普通學校并沒有為之作好準備。目前特殊教育學校尚且存在體育教師專業素質較低,教師培訓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就更別說普通學校的教師能對特殊教育有多深入的了解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當特殊學生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教師就不能及時或者說沒有能力為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和支持了,而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的創新性就更難以得到保障。
1.3 相關制度政策與教學設施不完善
政府和有關教育部門出臺的相關制度政策不完備,再加上體育資金匱乏導致學校缺乏完善的全納教育體系,場地器材等方面也難以得到保障。例如,普通學校缺乏盲道、環形軟化運動場地及相關運動器材設備等,這無疑為特殊學生進入普通學校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限制。
1.4 課程設置難以兼顧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的需求
全納教育的課程設置事實上無法兼顧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的需求。首先,在普通班級里特殊學生的特殊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不管我們說的多冠冕堂皇,在教育過程中“排斥、歧視、分類”始終存在。其次,教師可能沒有充足的時間或者說并不具備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特殊服務與幫助的能力。再者,教師為了滿足部分學生的特殊需求,無疑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甚至犧牲一些普通學生的學習時間為其提供特殊服務。
2 對全納教育的思考
2.1 對“零拒絕”原則的思考
曾經在曼徹斯特有位大學教授凱瑟琳·蘭斯威克科爾說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在普通學校經常會遭到排斥或歧視。在他的調查采訪過程中很多在普通學校就讀的特殊學生清楚地向他表示普通學校的確很好,但是在那里他們經常遭到他人的嘲笑,時不時還會被人欺負,比起普通學校他們更喜歡原來的舊學校。由此可見,盲目推行全納教育將會導致系列問題的產生。首先,特殊學生一般存在身體或心理障礙,與普通學生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因而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經常遭到同學的拒絕和排斥。另外,比起普通學生他們在完成學習或相關任務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能力上的差距使得特殊學生更加自卑和敏感,對其身心發展十分不利。其次,教師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評價等方面,教師為了保證教育的公平性通常對特殊學生的要求會相對低于普通學生,但對于特殊學生來說這種所謂的“公平”無疑會讓他們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擊。此外,盡管教師從理論上都明白要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但教師的行為難免具有其傾向性,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對不同的學生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和反應。所以,如果我們在推行全納教育的過程中不與學生當事人進行溝通交流,一味的將學生“強塞”進普通學校,不僅沒有充分的給到特殊學生人權、平等和尊重,反倒是本末倒置,給特殊學生強加壓力,致使他們更加自卑與敏感。
2.2 對過于“極端與理想化”的全納教育的思考
全納教育的觀點事實上有些過于極端和理想化,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崇高的道德追求。嚴格來說,全納教育并不是一種萬能的特殊教育模式,至于它提出的“零拒絕”原則實際上也并不能保證特殊學生能夠得到直接有效的教育,不得不承認的是全納教育的價值與追求的確十分崇高,令人神往,但每位特殊學生都有其獨特的需求,普通班未必對于每個學生而言都是最理想的安置,這種忽視特殊學生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一味為了“公平”而“公平”的行為是極為不可取或者說不負責的。
3 體育教師貫徹全納教育之道
3.1 全納教育與特殊教育相結合
通過研究與分析,我們知道全納教育與特殊教育二者之間并非誰取代誰的問題,若特殊學生本人表示不愿意繼續在普通學校學習,或其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出現較多問題并無法得到較好的處理時,我們就不能強行將學生安排在普通學校進行學習,或者說應尊重學生自身的意愿。如果特殊學生自身愿意并能較好的適應普通學校的學習與生活,這時候我們應鼓勵和支持其在普通學校就讀。
3.2 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特教水平
作為體育教師我們應當深入理解全納教育的內涵,做到有教無類,將全納教育的理念貫徹于教學過程之中。積極主動的涉獵特殊教育相關理論知識,學習特殊教育學原理、殘疾人心理特征與調適、殘疾人的殘疾類型特征、特殊學生學習評價、體育運動對不同殘疾類型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情況,掌握特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體育輔助器材的使用以及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同時對特殊學生的發現、診斷、評估、干預與康復訓練、個別化體育教學計劃制定等方面的知識也要有所了解。為了滿足特殊學生的體育需求,體育教師需要掌握針對特殊學生的體育教學技巧,善于將各類學生的體育需求進行整合、分類與歸納,并探索出特殊體育教學的規律,而后針對學生的個性,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因此,體育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不斷學習、積極開拓進取,提高自身特教能力(其中包括語言與肢體表達能力、課程設置能力、課程計劃實施與學習過程評價能力、體育游戲創編能力,與特殊學生群體溝通交流等能力)。
一般來說,有特殊教學需求的學生在心理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類學生通常敏感、脆弱且自尊心較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體育教師注入情感,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愛和幫助這群學生。在了解了特殊學生心理和個體體育需求之后,體育教師應對教學組織以及課堂管理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不斷地對特殊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讓他們感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逐步達到以體育運動消除特殊學生自卑心理的目的。此外,教育所有學生是所有體育教師的責任與使命,作為體育教師我們除了要明白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的必然性以外,還應積極的接受這種來自個體之間的差異,尊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給到他們特別的幫助與支持。
3.3 關注特殊學生心理健康,重視溝通交流的作用
全納教育的支持者認為,特殊學生離開特殊學校即可脫離“特殊”的標簽,從而使其擺脫嘲笑、歧視及排斥。但由于特殊學生心理發展存在其特殊性,所以并不是所有特殊學生都適合進入普通學校與普通學生一起學習和生活。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考慮學生自身的需求,盲目的將特殊學生送進普通學校就讀,并不能幫助他們撕掉“特殊”的標簽,只是讓他們換個地方讓人嘲笑。楊梅和袁李蘭指出學生只有在與興趣愛好相同或者說和自己“一樣”的伙伴一起學習和玩耍時,才會感到更加舒適與快樂。那么同樣,對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而言亦是如此。
全納教育實施的有效性其實并不在于我們將多少特殊學生安排進了普通學校,而更多的是關注特殊學生得到的教學質量的好壞。比起“在哪學”全納教育更注重“怎么教”,更在乎學生所處的環境是否是他們學習的最佳場所、所需的特殊需求與服務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將特殊學生置于普通學校,應更多關注特殊學生的個體需求,根據學生及學校的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全面衡量,最后再作出抉擇。同時,教師應改變固有的觀念,加強與特殊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多聽聽他們內心的聲音,避免給特殊學生強加并不屬于他們的想法,做到真正的尊重與平等對待。此外,我們還應加強教師全體對全納教育的理解,增進普通學校與特殊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促進全納教育的發展。
4 總結
綜上所述,作為體育教師我們應當深入理解全納教育的內涵,做到有教無類,將全納教育的理念貫徹于體育教學過程之中。積極主動的涉獵特殊教育相關理論知識,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特教能力及綜合素養,接納并尊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給到他們特別的幫助與支持。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入真情實感,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愛和幫助有特殊需求學生,多聽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從而做到真正的尊重與平等對待。
通訊作者:譚成清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