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興榮
近年來,“醫鬧”新聞頻現報端。政府和社會都把醫改目標放在醫療費用改革上,通過減免醫療費用,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但由于醫療行業普遍存在的選擇權倒掛,病人不懂醫,導致醫患雙方缺乏信任。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全民醫療免費,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大部分的經濟市場,產品的選擇權都在買方,沒有在賣方的。如進飯店吃什么菜,進火車站坐哪個班次列車,都由買方選擇。但進了醫院,用什么藥,做什么檢查,用什么儀器診療,作為消費者的病人因知識缺乏或其他原因往往缺少選擇權,只能由作為賣方的醫院代替買方做出選擇,我們暫把這種現象叫“選擇權倒掛”。
選擇權倒掛會導致選擇標準的異化,病人選擇的標準是高療效低費用,價廉效果好。賣方的選擇標準是安全和賣方利益。因此在實際操作上,病人買方的選擇愿望往往被賣方的選擇行為所代替。
病人如果完全相信醫生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做出醫藥服務選擇,而不是站在賣方利益的角度做選擇,那么,即使在診療中出現某種不理想現象,病人也會泰然接受。但由于部分醫生的唯利是圖,病人不知道怎么治病,導致醫療腐敗滋生,醫患關系緊張。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道德水平的滑坡,重利輕義的價值觀念泛濫,病人與醫生之間常處于互不信任的狀態。
醫方的普遍做法是哪怕病人經濟狀況不差,在醫院賬上一旦無錢,很有可能立馬停止一切醫療服務和藥品。一些醫生對病人該用低價藥的開高價藥;該用普通檢查的開高價儀器檢查;能自己定價的盡往高處推,從腎臟到膀胱的輸尿管1根進貨價700元,用到病人身上成了10萬元……這些問題無不導致醫患互不信任狀態成為當下不可小視的癥結。
醫改進行20多年來,政府不斷增加經濟投入,減少病人的醫藥費用支出,目的是讓病人少交錢甚至不交錢。但如果醫院的運作機制不改變,某些醫生的職業觀價值觀不改變,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筆者認為,在現行醫院運作機制下,要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推行醫療律師制度,無疑是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
通過培植醫療律師隊伍,代替病人提升病人的產品選擇權,即對病人的每種醫療服務需經代理律師認可后,才能實施,能夠有效防范醫療腐敗行為。同時,在發生醫患矛盾后,病人也可以委托醫療律師打官司,或由醫療律師負責向病人及親屬解釋相關情況,緩解醫患矛盾。美國、日本早已普遍推行醫療律師制度,使醫患之間的平等性有提高,關系有改善。
此外,醫療事故鑒定上,因為醫生之間的校友關系、老鄉關系很普遍,國家應該制定政策禁止醫生從事醫療事故鑒定工作,改由司法部門的醫療律師管理機構,通過聘請醫術與法律水平高的律師組建醫療小組,負責鑒定。鑒定小組成員要回避老鄉關系、同學關系、親友關系,實現公開辯論之后才予以鑒定。
國家公立醫院的醫務人員收入應該與醫院效益徹底脫鉤,通過其他方法提高醫務人員收益。比如所有全年未出醫療事故的給予獎勵,獎一個月工資;在醫療實踐中做出顯著成績者另計獎金。這些獎勵都不與醫生為醫院帶來的收益相聯系。醫生收入不與醫院效益聯系后,醫院經濟狀況不與醫生收益掛鉤。醫院收益全部上交,醫院開支由政府撥款,收支兩條線,醫院績效獎勵由隨機抽簽的10%的病人評價為依據。這樣,醫生在醫療服務中的價值取向自然有所改變。
(作者系廣州工商學院二級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