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滌明
山東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農村戶籍老人周先生今年63歲,從2017年開始領取養老金;但今年4月份再去領取時,卻發現少了半年的。周先生到民政所打聽,被告知:戶口已經注銷了,你已經死亡。記者詢問周先生的戶口是否被注銷時,工作人員答復:沒有注銷,只是疑似,“是這個人疑似有點死亡了,就給暫停了。”
報道說,周老漢被氣得差點背過氣去。而民政、社保等部門的工作人員這么“不會說話”,分明是傲慢作風的反映:對民眾也太不尊重了,換了跟上級領導說話,也這樣“直來直去”?
“是這個人疑似有點死亡了。”聽完這話,真讓人懷疑該公職人員的小學語文“疑似”是體育老師教的。當地社保中心對“疑似死亡”問題的解釋是:“是市里給我們下發的這個名單,我們再往街辦發去核實,當時下發的這個名單有很多人出現了這種情況,名單里面顯示的是已經死亡,但實際上是沒有死亡。”而這種問題,一直以來就比較常見,往往是相關部門在信息對接過程中,因為實際情況總在發生變化,導致出現了“疑似信息”的問題。
因各種原因導致信息錯誤或工作上出現失誤,都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有很多人都出現這種情況”的信息失實問題,居然半年時間仍未得到核對,而任其繼續“疑似”。部門人手有限、村代辦員反饋不及時等“客觀原因”是否真實存在、能否成為理由,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完全可以從“你已經死亡”“這個人疑似有點死亡了”的輕慢態度上,對相關部門及相關人員給出“確診”結論:官僚作風病太嚴重了——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存在“疑似”。
服務群眾方面,明知有問題存在,并已經給服務對象造成很大麻煩和困惑,卻不主動查找問題,及時改進,沒人上門來找,就“認為”沒問題。這是不少窗口單位的一種通病,也是機關官僚作風的典型表現。比這種情況更惡劣的是,群眾找上門來,也被推三阻四,以各種理由敷衍,往往是媒體不曝光就沒人重視。
本是一些簡單的問題,公共部門、工作人員應該辦的事,有時候似乎必須找媒體、找紀檢才好使,否則即便門好進、臉好看,但“事”未必好辦。反“四風”、糾正機關官僚作風已經深入開展一段時間后的今天,這種問題仍時不時成為新聞熱點,甚至有時會躥上“熱搜”,這比問題本身更讓人困惑。
媒體介入后,“疑似有點死亡”的周老漢終于“被復活”。但我認為,這并不代表全部問題徹底解決:相關部門應該做好的工作、應該解決的問題,為什么只能靠“媒體推動”?整肅作風活動已開展了一段時間,而當地一些部門似乎仍是“局外人”的樣子,這又是什么問題?如果某些深層問題得不到重視,只是就事論事地處理一下,恐怕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