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燦

有些人做好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有些人做好事,卻格外“高調”。
2020年年初,朱明星所著的《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出版,洋洋灑灑二十萬言,詳實記錄了他在益陽市桃江縣大華村擔任駐村扶貧隊長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此外,由他作詞的同名歌曲拍攝的MV,在學習強國平臺上播放量超過120萬;他的扶貧工作事跡,經過新華網、紅網等各大主流媒體的報道,傳遍大江南北。以此而言,朱明星可以說十分“高調”,儼然明星模樣。
不過,高調背后飽含著朱明星的希望。駐村后,朱明星不僅人到了那里,心也留在了那里。他希望通過書、歌、媒體報道等一系列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大華,認識大華,助力大華村成功走上鄉村旅游的康莊大道。
與貧困戶交朋友
2019年4月,桃江縣商務局干部朱明星剛做完膽囊切除手術,還在休病假,就接到組織安排,要派他去桃江縣大華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艱難,他的朋友都力勸他不要接這件“苦差事”,免得身體吃不消。
剛接到這個任務,朱明星也有些猶豫,他在日記里寫道:“在接近退休之齡,被局長選定為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我既亢奮又忐忑。”
此前,朱明星參加過結對幫扶,并和幫扶對象建立了深厚感情,有著深深的幫扶情懷。思考了一個晚上,朱明星決定在退休之前為脫貧攻堅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余熱。接到通知的翌日一早,他就帶領扶貧工作隊抵達大華村。
朱明星通過摸排村里貧困戶基本情況,發現一些貧困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懶”。他們只知道享受低保政策好處,卻整日游手好閑,根本無心脫貧。對此,朱明星在日記中寫道:“我暗下決心,駐村駐心,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改變他們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想法。”
莫燦明的兒子2019年因病去世;妻子常年患病,還得在家附近幫人加工涼席維持生計。而他自己常年不勞作,還有酗酒的壞毛病,甚至對妻子拳腳相向。
朱明星常說,如果要改變一個人,一定要洞悉問題本質。對于莫燦明,朱明星一眼就看出酗酒是癥結所在,于是決定從改變他的生活習慣開始。面對這根“硬骨頭”,朱明星決定以疏代堵,讓莫燦明從心理上接受自己。莫燦明心思靈活,每次朱明星上門,他都有說有笑,一來二去,兩人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在朱明星的悉心勸導下,莫燦明有所改變,開始做起農活,也不再對妻子動粗。但好景不長。對此,朱明星不得不使出“殺手锏”——取消莫燦明的低保。不勞動就沒飯吃,莫燦明一下子慌了神,在同鄉介紹下,他在外面找了一份守工地的活。工作雖然簡單,但讓莫燦明體會到了自食其力的滿足。
經過這一次交鋒,朱明星乘勝追擊,跟莫燦明“約法三章”:第一,少喝酒;第二,趁自己身體還可以,去找一份工作;第三,要對家庭負責任。朱明星為了激勵莫燦明,主動提出只要他能夠改過自新,就將自己珍藏的佳釀送給他。
2019年9月,莫燦明憑借自己打工的收入順利脫貧,并獲評大華村“脫貧示范戶”。朱明星也欣然兌現自己的承諾,將自己珍藏了10年的兩瓶“桃花江”原漿酒送給了莫燦明。
像莫燦明這樣的典型,大華村還有好幾戶,但在朱明星“駐村駐心,扶貧扶志”式的幫扶下,都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雖然有過矛盾,但朱明星最終和他們結下了深厚友誼。今年4月份,朱明星因勞累過度,加上嚴重感冒和胃潰瘍,不得不住院休養。令他欣慰的是,莫燦明因為好幾天沒在村里見到他,還特意打來電話慰問。
扶貧要有自選動作
大華村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山區村落,一共1177戶3680口人,總面積12.8平方千米,人均耕地不足667平方米。這里也是著名作家、首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莫應豐先生的故鄉。
在莫公筆下,一條美得心痛的無名清溪穿村而過,流淌在《駝背的竹鄉》《麂山之謎》等小說的字里行間。因為“大華”古稱“花村”,朱明星給這條小溪取名“花溪”。但到朱明星駐村時,花溪早已不復當年——花溪沿線有存欄50頭以上的養豬場30余家,據2018年10月17日統計數字,當時存欄生豬5569頭,年出欄量近萬頭,豬場排泄物和廢水直接流入花溪,導致花溪渾濁不堪,惡臭熏天,許多村民深受其擾,苦不堪言。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村民的生存空間都沒有了,做再多扶貧工作又有什么意義呢?”朱明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整治花溪生態環境,成為他走馬上任的第一件大事。一方面,朱明星積極組織支村兩委和黨員宣傳環保理念和人居環境整治政策,公開評議村民的衛生執行情況,勸說養殖戶主動退養;另一方面,朱明星也意識到,轉型整個大華村的經濟發展模式,走無污染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治本之策。但這無疑是在強行增加自己的扶貧工作難度。他說:“我潛意識里有個沖動——除了完成扶貧的‘規定動作’,應該還要有‘自選動作’。”
經過多次調查了解,大華村新的發展思路在朱明星心中成型。朱明星發現,過去的產業幫扶,大多都是一些臨時措施,只能暫時提高貧困戶的收入;只有建立自己的支柱產業,才能讓貧困戶持久增收,穩定增收。
大華村毗鄰桃花江大竹海,有竹林19000畝,是全桃江縣竹林面積最大和質量比較優良的村。近年,由于南竹市場趨于飽和,竹筍的食用價值凸顯。加上大華村周圍的山不高,巖石不多且土壤肥沃,非常適合發展竹筍產業。朱明星以此為切入點,大力推動大華村筍用林建設,發展竹筍產業,創建竹筍產業示范村。
目前,大華村已經建成筍用林面積1500畝,預計今年全村出產鮮筍60萬斤( 1斤=500克,后同)以上。每年4月份是村民最忙的時候,村民們挖出春筍,由當地竹筍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在每斤9毛的收購價之外,相關政策還會再補貼2毛1斤。除了村上的竹筍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縣域內不少竹筍加工公司也在村上設了收購點,村民們今年只要將新筍送過去,便可直接上秤算錢。
今年,朱明星又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竹下養雞”的發展模式。即在林中散養當地土雞,既可以充分利用竹下土地資源和竹林優勢,又可以讓雞為竹林除蟲害,雞糞用來施肥,在提高竹林、雞蛋附加值的同時,可實現雞和竹林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村民莫間飛在朱明星的指導下,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林間雞舍業已搭建完成,第一批小雞正在茁壯成長,只待下半年上市出售。在朱明星的帶領下,目前大華村的貧困戶已全部順利摘帽。
從貧困村到美麗鄉村的銳變
其實,始終將“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奉為圭臬的朱明星,從一開始并沒有想過專門為扶貧工作寫一本書。作為20世紀80年代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畢業的高材生,他一直有堅持寫日記的習慣。駐村之后,朱明星工作再忙,也會將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手機記錄下來,在朋友圈和單位的“駐村幫扶工作群”與大家分享,意在幫助新參加“結對幫扶”的年輕干部學習扶貧知識和政策,提高扶貧技能。
從2019年4月正式駐村幫扶,到同年10月,朱明星竟然在微信上積累了二十余萬字的“扶貧日記”。《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出版后,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朱明星的事跡傳遍全國。與此同時,朱明星有了更大的“野心”。
隨著大華村可持續發展產業的不斷升級改造,大華村不僅經濟發展起來了,整個村子的生態環境也更加舒適,實現了從“貧困戶”到“省級美麗鄉村”的華麗轉身。朱明星開始在“美麗鄉村”四個字上做文章,希望為村民帶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
《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出版后,朱明星趁熱打鐵,邀人作曲、自己填詞創作同名歌曲《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并拍攝歌曲MV。本該作為現實主角出鏡的他,將“低調做人”踐行到底,完全消失在鏡頭之外,而把焦點留給了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