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興


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嶺之沖。有“林中之城、創享之都”美譽的郴州,隨處可見翠滴田疇,綠漫溪渡。在2019年湖南全省脫貧攻堅年度考核中,郴州市取得“1+8”(“1”市級+8個縣市區)共9個“好”的優異成績。
郴州市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全力抓好穩產業、穩就業、穩保障、強組織,交出了一份群眾滿意的脫貧攻堅優秀答卷。
截至2019年12月,全市累計44.1萬人實現脫貧,44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10.7%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28%,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每人2346.67元提高到2019年的每人9332.43元。
6月16日,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郴州市委書記易鵬飛在督戰嘉禾縣脫貧攻堅時指出,要抓緊、抓細、抓實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積極做好迎接國家脫貧攻堅普查,確保貧困人口真脫貧、脫真貧,確保脫貧攻堅工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智慧防貧筑牢脫貧底板
郴州市委市政府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防止致貧擺在重要位置,堅持以鄉村振興筑牢防貧之基、以共享發展阻斷致貧之因、以網格化大數據跑贏返貧之速。
5月27日下午,宜章縣關溪鄉扶貧專干李驍柯用手機登陸郴州市防貧監測管理平臺,開始查看轄區內困難群眾幫扶措施落實情況,“系統中幫扶對象信息、幫扶措施及進度都清晰明了。”作為一名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基層扶貧干部,他深有感觸。
依托大數據支撐,利用信息化手段,郴州市建設全市防貧監測管理平臺。經過六個月的路徑設計、軟件開發、數據采集、信息錄入、操作培訓等工作,管理平臺已于今年4月初上線正式運行。
郴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志仁向記者介紹道:“建設防貧監測管理平臺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重要指示精神的創新性舉措,通過建立健全返貧預警工作機制,及時阻斷致貧因子和返貧因子,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管理平臺監測范圍為以建檔立卡為主的全市所有農村戶籍人口,重點監測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未脫貧戶和檔外低保戶、分散供養五保戶、重病戶、重殘戶等“四類”特殊群體,通過三條渠道審核后納入監測管理。一是2019年年底“兩摸底”、今年脫貧攻堅質量“回頭看”以及鄉村兩級動態排查核實納入;二是市縣行業部門數據比對、提供情況和信息推送核實納入;三是群眾通過手機點擊“郴州防貧”微信公眾號自主申請。
群眾在平臺上注冊賬號后就可以完成上傳資料自主申報,群眾沒有智能手機或不便操作的可由扶貧干部代辦。填報信息簡單方便,多數項目只需勾選即可。群眾申報后就會在當地扶貧干部手機上顯示信息,提醒干部核實情況并跟蹤管理。
通過數據比對、分析自動預警是平臺主要功能之一。宜章縣關溪鄉福嶺村村民陳永昌就是通過平臺監控后及時得到幫扶的。
陳永昌一家收入主要靠養牛和打工,屬于建檔立卡已脫貧人員。然而,自去年7月陳永昌妻子文秀芬檢查出乳腺癌后,一家人生活頓時陷入困境。為給妻子看病,陳永昌賣掉了養的6頭牛中的5頭,大兒子結束打工到醫院照顧母親,陳永昌在家照管讀小學的小兒子。
扶貧干部從平臺監測系統得知他家醫療費風險預警信息后,上門核實確認,并通過“郴州防貧”微信公眾號代其進行了申報。
截至今年2月,文秀芬住院花銷近9萬元,按健康扶貧政策醫保報銷了7.8萬余元。文秀芬申請了二類低保,他小兒子申請了教育助學,一些產業項目每年能有5000多元分紅,為陳永昌安排了村里保潔員公益性崗位,每月有500元穩定收入,家庭經濟負擔大大減輕,起到了防止返貧作用。
記者在陳永昌家了解到的情況,和平臺上顯示的幫扶信息、幫扶責任人、幫扶計劃、已落實和正在落實的幫扶措施都非常一致,非常精準和全面。
大數據實現精準扶貧和基層減負雙贏
郴州市防貧監測平臺是充分利用大數據的獨特優勢創新研發的智慧防貧信息系統,不僅讓脫貧攻堅更加精細精準,而且直奔問題補短板,極大減輕了基層負擔。
臨武縣舜峰鎮金盆村村民陳國建今年3月突發胃癌。監測平臺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發現后,扶貧部門為其量身定制詳細幫扶計劃。其大兒子根據郴州市職業教育扶貧政策免費就讀滬東中華造船集團高級技工學校,畢業后直接安排就業。上小學的小兒子有教育助學金4000元,低保全家兜底每月1280元,殘疾人生活補貼每月110元。“像陳國建這樣的貧困戶屬于極為困難的,我們把能想到的政策都用上了,確保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在陳國建家,縣扶貧辦干部袁章生詳細介紹了對其一家的幫扶措施。
防貧監測平臺立足全市服務農民群眾,并接受群眾監督。堅持“分級授權、獨立運行、數據互通、信息共享”的操作運用原則,實現了“一表生成、一指管理、一網覆蓋”的功能目標,減少重復填表、重復申報,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實現陽光公開運行,有效預防腐敗發生。
“以前入戶采集都要帶一大堆資料,跑很多次,對接很多個部門,報送不同部門都要簽字蓋章,數據稍有變動,就可能又要重新整理一套材料,非常耗時費力。”臨武縣舜峰鎮金盆村駐村幫扶干部李睿談到平臺帶來的工作便利,“現在只需在手機上填報相關信息,貧困戶基礎信息采集一次就行,住房狀況、醫療支出、教育支出等情況拍照上傳,既方便又省事。”
有了防貧監測平臺,每一項幫扶措施都會在平臺上顯示,困難群眾得到的實惠看得見、摸得著。可以更好地做到實事求是、公平公正,群眾對扶貧工作滿意度比過去有很大提高。可以說,防貧監測平臺做到了讓群眾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跑出防貧加速度,助推郴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我們的平臺還在不斷完善升級,其目的就是更加方便老百姓,更好操作運用,進一步減輕基層負擔,切實打造群眾公認的廉潔平臺、長效平臺,讓困難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郴州市委副書記鄒文輝說。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提升脫貧質量
扶貧工作不僅需要“輸血”,更需要“造血”。如果說建設防貧監測管理平臺是鞏固脫貧成效的重要舉措,那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郴州瞄準的則是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在動力,切實提高脫貧質量和實效。
2019年5月全國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現場會在宜章縣召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親自到會指導,會議對郴州市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給予充分肯定,與會人員公認是一個可推廣的好典型。宜章的扶貧小額信貸、健康扶貧、社會扶貧等經驗做法向全國推介和宣傳,并獲評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臨武縣通過創新開展“1+1”產業扶貧,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市場”的經營模式,吸納貧困戶入社入股參與經營,大大激發產業扶貧新活力,鞏固提升貧困戶脫貧質量,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
從臨武縣城去往南強鎮鄉間道路,一路上煙葉、香芋、辣椒等作物基地不時映入記者眼簾,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農村景象。在南強鎮元富村500多畝已掛果的臨武柚基地里,豎起的標牌上清楚標注著貧困戶姓名及對應果園面積。基地負責人介紹,豐果期畝均產量3000公斤以上,按收購價3元每公斤計算,畝收入可達9000元。目前臨武全縣已實施特色農業產業扶貧項目86個,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以上農業龍頭產業。
“現在政策好,政府又大力幫助我們,再苦再累也不怕。”胡甫武一談到特色產業,就滿懷信心。
胡甫武家住臨武縣舜峰鎮金盆村,2009年借錢建養豬場搞養殖,不料想4年后虧了近20萬元。本身家庭條件就不好,加上上有老下有小負擔很重,自己又有慢性病,2014年成了建檔立卡扶貧對象。
2016年當地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和30多戶貧困戶一起,胡甫武一家搬進了新居。
扶貧先扶志,又扶智。駐村干部不斷鼓勵和幫助他,讓他在東山云霧茶公司的基地做管理,每個月收入2000元。另外,胡甫武種有20多畝黃桃和藥材,養土雞臨武鴨,前年參加縣里統一組織的種養殖業培訓,后又到湖南農大培訓,種養殖管理技術大大提升,現在他成了整個扶貧搬遷點脫貧致富帶頭人。
“原先欠的錢只剩5萬多,今年應能全部還完。我有糖尿病、高血壓,如果不是政策這么好,日子都不知怎么過。現在收入穩定,心里踏實了。”
郴江北向莫辭勞,風光載得京華去。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在依托防貧監測平臺做好防返貧和防致貧的同時,郴州將聚焦11516名尚未脫貧的貧困人口,盡銳出戰、合力攻堅。堅持逐村逐戶、逐人逐項解決困難和問題,做到全面走訪到位,全面幫扶到位,全面保障到位,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全市脫貧攻堅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