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欽
摘 要: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古詩文教學在文化傳承中起著重要作用。將古詩文教學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培養當代青少年的道德素質,還能為社會培養更加優質的人才。為此,在古詩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都主張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受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學過程較少涉及思政教育方面的滲透,較少進行融合策略方面的探索。因此,文章就古詩文教學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的策略做出了研究。
關鍵詞:古詩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語文課程目標是通過教與學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為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受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學觀念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教學過程較少涉及思政教育方面的滲透,尤其在古詩文教學中表現最為突出。大部分教師只是進行文體介紹、作者簡介、詩文翻譯、名句名篇背誦等。學生很難體會學習的樂趣,更無法進行有效的閱讀、鑒賞、表達、交流等,“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就成了一句很難實現的口號。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就顯得很重要了。那么該如何將古詩文教學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呢?
1.設置合理情感目標,內化文化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類的情感是彼此相通、相互感染的。如何讓學生深入文本內容,體會文本內涵,增強文化自信?設置合理情感目標,內化文化情感就顯得特別重要了。你不“走心”,他就“心走”。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語文教材古詩文的學習內容與目標要求,挖掘文本與思政教育關聯交互的內涵,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針對性地設置三維目標,尤其突出情感目標的地位。如《燭之武退秦師》的情感目標可以設置為學習體會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拋棄個人恩怨,視死如歸,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陸游《書憤》的情感目標可以設置為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傳承詩詞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杜甫詩三首》的情感目標重點在于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理解杜甫在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這樣設置情感目標,將文本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進行滲透融合,有助于內化學生的文化情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達到思政教育的有效目的。
2.設計有效課后作業,激發文化底蘊。
除了設置合理的情感目標,教學過程中輔以合適的作業設計,如預習作業、課后作業和校本作業,構建基于“單元教學”的思政教育融合教學模式,將詩文中的大情懷與中學生易感知和接受的方式有機結合,可以激發學生潛在的文化情愫,保持對詩文的學習興趣。如在教授陸游《書憤》時,可以設計這樣的預習作業:“請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和主觀感受,個性還原出詩歌的情境,試著與陸游進行一次靈魂的對接。建議用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進行散文化的抒寫,不少于200字。”課堂上進行分享與探討。教授《閣夜》時,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后作業:“歷史與時代的不幸造就了杜甫的不幸,然而杜甫的不幸卻光輝燦爛了時代與歷史,新冠病毒肆虐時期,學習這首古詩,我們的體會是不是更深了一些?我們該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呢?請大家寫一篇讀后之思,字數200字左右。”課后進行優文的評選展示。每周的校本作業安排可以精選一些結合高考考點的人物傳記類練習進行鞏固。這樣構建有效教學模式,進行作業的合理設計,古詩文中的大義精神、家國情懷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激發學生潛藏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3.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增強文化自覺。
課堂教學中的文本閱讀與教學并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文化自覺。我們可以適時開展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課外活動。如開展“我畫經典——古詩文配畫手抄報比賽”“我看經典——傳統文化讀書交流會”“我讀經典——經典誦讀比賽”等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與傳播。新冠疫情期間,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網絡視頻開展“詩詞古韻,寄懷抗疫”的課外活動課。布置學生從古詩詞學習要義入手,通過閱讀和鑒賞各類抗疫古詩詞,進行“我寫古詩寄懷抗疫”的嘗試。同時,還可以在學習古詩詞的基礎上,創新詩體,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詩歌的方式豐富詩歌內容,進行感情的抒發,讓傳統文化萌發新枝嫩葉,也是詩詞文化回歸的核心要義。然后進行線上交流與探討。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美的鑒賞力,而且可以開拓和塑造學生的心靈,增強文化自覺。
4.打通閱讀寫作環節,傳承文化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必須教會少年閱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的掌握知識。”好的詩文富有感召力,引人共鳴,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豐富閱讀資源。除了課堂教學,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對課外傳統文化作品進行有效的閱讀。適當推薦一些合適的閱讀書目,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年段不同學情安排整本書閱讀篇目,如高一閱讀《世說新語》,高二閱讀《論語》,高三閱讀《史記》。也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進行文本推薦課后限時閱讀,并設置題目進行鞏固檢測。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只有通過表達,知識才能真正被轉化、升華為能力。”我們可以結合余文森教授的“讀思達”理念,打通讀與悟的環節,適時提煉出能夠結合新時代特點的寫作議題,或結合征文活動,突出寫作立意的指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詩文儲備,進行文學創作表達,提升學生習作的文化品味。在引導學生參加福建省“我的太空夢”征文活動中,有些同學就利用積淀的文化內涵進行構思創作。如學生方旭征文《傳承“天問”精神,求索“瀚宇星辰”》中第一段是“‘明明暗暗,惟時何為?日月安屬,列星何陳?’白天光明夜遁黑暗,究竟它是如何安排的?日月星體如何連屬,眾星列陳究竟如何?眾星歸渺,瀚宇星河之下,好奇的詩人屈原漫步于曠野,仰望著星空,著就《天問》,第一次抒發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的渴望與熱情。”學生朱思宇征文《此路不乏星辰大海》中則引用了李白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這樣打通閱讀與寫作的環節,就將詩文學習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使學生感悟到中華文化精髓之魅力,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激勵學生更好的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古詩文教材,探索將傳統文化知識與思政教育進行深度融合的策略,加強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因為“對于人的教育而言,關鍵是選擇何種知識、以何種方式讓知識融入人的心靈,成為人性自身一部分。”構建基于單元教學的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設置合理的情感目標,輔以恰當的作業安排,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打通閱讀與寫作的環節,是將古詩文教學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的有效策略,它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讓學生更好的成長、成才!
【注】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中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的研究》(立項編號:PTJYKT1906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52.
[2]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2.
[3]王建華.論人類的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