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平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化的來臨,高校課程教學資源向社會開放是一種必然趨勢,在開放過程中,面臨著很多問題,本問就高校課程教學資源向社會開放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解決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課程教學資源;開放;困境
教育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所以教育資源應當面對全體社會民眾,向民眾分享,為民眾所合理利用和共同管理。將高校課程教學資源向社會開放,不僅可以滿足社會各層人民對于知識和技術的需求,同時可以提高高校的影響力,提高國家科技和文化平均水平,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當前我國高校教育資源的開放程度有待加強,如何充分、合理的開發和配置現有的高校課程教學資源,向社會民眾開放,實現高校資源的最大使用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高校課程教學資源的類型及特征
高校課程教學資源如果以形式區分可以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種,有形資源主要是實體化的教學課程資源,包含教學課件、書籍期刊、管理軟件、教學儀器等,無形資源包括教師經驗、在教學質量、教學技能等,高校課程教學資源的開放,主要是針對有形資源,主要是高校的圖書、儀器設備和場館場地等,向社會開放,滿足了社會對于高校資源的需求,提高高校實體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了教學資源的浪費。而教師經驗、學校學習氛圍、知識結構等無形資源是高校最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是無形的知識財富,在開放課程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也向社會潛移默化的輸送[1]。
二、高校課程教學資源向社會開放面臨的問題
(一)可開放課程教學資源的質量問題
許多高校在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中,對教學資源的建設只追求數量,缺乏對于質量的重視,從資源的內容上看,內容接近或雷同,造成資源針對性不強,交互性資源缺少,資源特色不夠明顯,存在內容翻抄現象。從資源的數量上看,名目繁雜,但資源品種基本相同。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需要團隊教師的參與,但是由于教師配置不夠科學,難以保證資源建設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對網絡知識和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掌握,將各種教學資源中的圖像、視頻等進行采集,轉變成數字格式,同時建立起適合公眾使用的教學平臺,根據教學資源的內容進行分類,方便公眾進行檢索學習,同時這也對開放課程教學資源時的網絡傳輸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對硬件配置進行升級。
(二)對于課程教學資源開放的分歧
高校和社會對于開放課程教學資源的內容和質量、教師水平和平臺的建設等都有著極高的關注,但是兩者的立場和所接觸的實務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價值判斷,高校按照其預設的學習對象的特征,以課程體系和文化資源為基礎,進行硬件搭建和平臺建設,向公眾提供服務和學習的機會,卻未能獲得社會的回應和支持;而社會公眾以自我需求為出發點,認為高校對公眾的需求了解程度不夠,未能提供用戶所需要的課程,不能滿足學習者對于資源內容和類型的意向,違背了課程教學資源的初衷。這就需要高校對受眾群體的認知和需求進行了解,對開放資源的內容進行完善和優化。
三、高校課程教學資源向公眾開放的建議
(一)資源內容側重實用性
社會公眾對于資源的內容更加注重實用性,這也是高校學生和社會公眾學習目的的區別,由于教學場地環境、資本、設備等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缺少實踐教學。在開放課程教學資源的結構設計上,要加強實用性技能的課程體系建設,增強學習者的動手操作能力,開放教學儀器、科研工具等硬件資源,吸引社會學習者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實踐水平。
(二)搭建平臺,細化資源
目前高校資源開放平臺數量龐大,各自為政,雖然可以凸顯高校對資源的把控力和自主權,卻對社會學習者的使用便利性早晨了困擾,不利于高校課程資源的推廣,因此,高校間可以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搜索使用平臺,涵蓋各學科的優質課程資源,方便社會學習中快速的找到所需的內容。對硬件資源可以形成一套系統,方便學習者在高校間自由的使用引起硬件設備和科研儀器,進行技能實踐。對平臺課程資源進行信息的劃分和介紹,提高學習者在自愿選擇時的效率。平臺經具有用戶導向功能,根據學習者的能力進行劃分,幫助學習者更有效率的進行課程的選擇,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規劃,提高學習效率[2]。
(三)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責任意識
要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自認意識進行把控,提高資源的質量和有效度,在制作開放課程教學資源前,選拔能夠適應現代化開放教學手段且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課程的負責人,對課程資源開放的意義和重點進行介紹,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責任心,同時為教師提供財力和物力保障,保證教學資源制作的質量。
四、結束語
當前高校課程教學資源開放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高校對于資源內容和質量的把控,應當適應社會學習者的需求,通過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對資源進行細化,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責任心,有助于高校和社會對于資源認識和需求的統一,加強課程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資源開放。
參考文獻:
[1]劉井飛. 地方本科院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對策——基于高校一流課程建設背景[J].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 040(001):99-106.
[2]劉伊. “互聯網+”視域下應用型高校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18, 000(010):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