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臻
摘要:2008年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在之后的幾年里,世界經濟漸漸回暖,逐漸步入平穩期,很多國家逐漸擺脫金融危機所引發的負面影響。然而,在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仍然呈現出較強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本文主要探討了后危機時代的國際經濟形勢與中國國際貿易形勢。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形勢;中國國際貿易形勢
在后危機時代,各國政府為快速擺脫經濟蕭條,通過多種措施對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困難和后果進行彌補。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的蔓延,使國際經濟發展再次遭受巨大沖擊。如何充分明確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形勢與中國所面臨的國際貿易形勢,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對中國國際貿易發展進行科學優化,值得我們深思。
1.當前國際經濟形勢
十幾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一直徘徊在低位,主要呈現出低增長、低通脹以及低利率這三種態勢,各大經濟體的政策調整空間十分有限,貿易及地緣政治有關的不確定性逐漸上升。此外,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增長與產業鏈發展形成巨大沖擊,經濟增長乏力與風險交融的情況可能會長期存在。
1.1全球經濟呈現為U型,分化明顯
目前海外的經濟形勢主要是由疫情發展、政策支持以及經濟解封這三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疫情的好轉屬于實現經濟解封的基礎和前提,然而經濟解封反而會讓疫情方面承受壓力,二者的實際程度會對各國貨幣、財政政策力度、方向以及效果形成直接影響。具體表現為:①疫情發展導致發達經濟體呈現出見頂回落的情況,新興經濟體則表現為周期靠后;②經濟解封使海外經濟逐漸復工,但復工態勢呈現出明顯分化的狀況;③就全球各國對于本國企業的政策支持來說,發達國家整體要強于新興經濟體。
1.2全球經濟“日本化”,增長力匱乏
具體表現為:①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加劇,使世界經濟長期處在相對停滯的狀態;②全球“資產荒”呈現出進一步加劇的態勢;③貨幣紀律的失衡,使金融和實體之間的“脫鉤”情況進一步加重。
1.3金融風險逐漸積聚,未來發展難以預期
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信貸市場呈現出萎縮情況,雖然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但貨幣乘數的降低對美國信用擴張形成限制,此次疫情導致其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情況進一步加深。而新型經濟體面臨經濟衰退、金融風險與匯率風險交織等窘境,使金融危機風險發生的概率徒增。此外,由于新型經濟體的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目前已經超越發達經濟體,如果疫情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經濟增速必將下滑,資產負債表無法得到改善,其衰退的風險會迅速增加。
2.當前中國國際貿易形勢
2.1國際貿易挑戰加劇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地位逐步上升,大國地位逐漸穩定,而美國對華貿易摩擦呈現出持續升級的態勢,使我國國際貿易發展面臨更多外部挑戰。美國通過301調查、302調查等,將“危害美國國家安全”作為借口,針對我國的出口商品惡意增加關稅,并采取多種卑劣的手段打壓中國出口企業與高科技制造企業。自2018年一季度以來,美國政府開始禁止本國企業為我國企業出口電信零部件,將我國企業移除世界協會。上述行徑均對我國產業與貿易發展、科技進步形成巨大的影響,給我國經濟增長與升級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阻力。就進出口貿易而言,每年我國對外出口的增長率呈現出較大波動,即便2019年全年我國進出口總量已經達到11547億美元,但由于進口量價格要遠高于出口量價格,從總體上來說,我國所獲實際利益較低。雖然我國國際貿易規模在不斷擴大,而這并不能表示交易具有平等性。美國對于中國制造業進行打壓,并針對我國在技術投資方面加以限制。隨著貿易摩擦對我國限制的持續升級,對于我國經濟和國內企業的打壓也將更加嚴重,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從而大幅增加我國技術企業與外貿企業所承受的壓力。
2.2國際合作違約風險徒增
自2013年9月開始,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走過了7個年頭,許多國內企業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深入發展走出國門,加大對沿線國家的投資,有效帶動各國經濟發展,完善各國基礎設施建設,各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由于“一帶一路”而變得更加密切。然而,我國企業在與沿線國家所開展的合作中,一直面臨著來自多個方面的風險。比如,在2018年,由我國組織承包與建設的東海岸鐵路等項目被緊急叫停,馬拉西亞政府的違約行為使我國企業蒙受了無法估量的損失。而對于政府違約來說,他們一般會找出多種我們無法反駁的借口。大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這些新興經濟體非常容易由于經濟基礎較弱、社會體制不完善、政治環境不穩定等因素,對國家政局與穩定造成影響,尤其是2020年全球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企業蒙受了更大的損失。我國企業由于外部因素影響影響經濟收益,在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對我國公民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相關統計顯示,近兩年我國承接的國外項目中,約有14%的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遭遇不同程度的阻礙和麻煩。然而,違約風險往往與稅務風險、勞務風險、法律風險、政治風險以及經濟風險等相互夾雜,會對項目本身與中國整體對外經濟發展形成直接的影響。
3.后危機時代中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
3.1完善行業發展和產品結構
在如今的國際經濟形勢與中國國際貿易環境之下,我國必須要充分明確國際經濟形勢發展動態,并結合國內貿易需求,對外貿行業產品結構進行持續優化。產品質量屬于開展外貿經濟活動最為關鍵的條件,唯有產出優質的產品,才能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獲得良好的競爭力,使企業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就外貿行業發展角度來說,應該在國際上積極提高中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致力于打造中國企業的品牌和口碑。在跟國際上其他經濟體合作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雙方始終能夠維持一種平等、互相尊重的地位,要在企業內部或者產品中充分融入先進的發展理念,實現對中國特色的有效宣傳。此外,要積極扶持中小型外貿企業,支持和鼓勵它們走出國門,由政府制定相關的發展規劃扶持政策,一切活動和決策由大局出發,具體參考實際情況,為中小企業創造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大力推行“走出去”的發展道路上,唯有加快先進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的步伐,才能讓我國企業獲得更強的創新能力,繼而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3.2創建多元化貿易市場
多年以來,我國主要的外貿合作伙伴包括東盟、歐盟以及美國等。歐盟屬于我國近些年的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而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美國與我國之間的合作關系逐漸淡化,使東盟代替美國成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因為我國大力推行“一帶一路”政策,讓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顯得更加多元化,而這些國家也將與我國建立更加密切的貿易合作關系。在對多元化貿易市場進行構建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措施,比如逐步降低個別產品(比如手機芯片等)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積極加快自主研發的步伐,以此縮減由于市場壟斷而帶來的風險。此外,還可出臺與建設對外多元化貿易市場有關的各項政策,尤其是針對我國制造業今后的重點發展領域,政府應該起到帶頭和引領作用,增大相關領域投資,并對重點領域進行科學引導,推動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持續縮減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3.3強化各國間的溝通與合作
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引領之下,面對沿線合作國家,應該積極強化與其的溝通和交流。在每個合作項目推進的過程中,要深入明確所在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法律制度、文化傳統以及社會構成等因素,實現對當地國情、政策的充分融合,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和因地施策。要重視經驗的積累,每個合作項目的成功,都會給今后的發展與合作奠定良好基礎。我國政府和企業要積極構建合作國家有關的信息資料庫,采取多種方式引導企業和廣大員工主動了解當地法律條款、社會構成以及文化傳統,便于合作時能夠相互尊重,達成更好的合作共識。面對中美貿易摩擦所帶來的威脅,政府要更為關注我國貿易企業和外資企業之間的合作壁壘,在充分保障國家利益的同時,盡可能為遇到困難的外資企業給予適當幫助。
在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呈現出瞬息萬變的態勢。此種大環境之下,我國必須敏銳洞察其中的細微變化和差別,對今后的經濟發展形勢形成準確預判。在此過程中,我國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國際貿易形勢所帶來的影響,承受諸多嚴峻挑戰,尤其是貿易摩擦的升級和發酵,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較大阻力。中國應該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持續推出新的舉措,依據國際形勢發展與我國國情需要,對改革內容進行不斷完善,為國內高新科技優化發展形成強大支持,通過自主研發降低對于進口的依賴程度,強化各國合作,為我國國際貿易發展形成良好的指引作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仍然具有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給我國經濟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必須抓準國際經濟形勢,整合優勢資源,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為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姚瓊.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形勢與中國國際貿易形勢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20(20):35-36.
[2]劉曙光.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及中國的對策[J].理論學刊,2019(06):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