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鑄魂育人的根本,思政課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程。“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能受到環境的教育,思政課程融合情境式教學,能在潛移默化中,讓所有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思政課的意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情境教學中,結合高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構建完善且合理的實踐教學模式,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思政課程;情境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0)48-0139-03
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廣泛,為高校思政課程的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如思想道德修養和中國近現代史等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社會事件研發專題軟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法律基礎課程可以對法庭現場進行模擬,將學生帶到實地場景中,學生的原認知結構被調動,經過思維整合,會頓悟出新的認知結構,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思想政治工作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虛擬現實技術的加持,原本沒有溫度的理論知識便會變得鮮活起來,可以讓學生在虛擬真實的情境中感知、感悟,進而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國家觀。
一、虛擬現實技術與思政課教學
“虛擬現實能夠通過計算機、圖形工作站以及其他相關設備生成逼真的三維多感官環境,使參與者感覺身臨其境,同時這種環境也會對參與者的行為產生相應反饋,從而達到人與環境的深度融合和交互。”[1]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項新興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也開始引發廣泛關注。借助這一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2],將促進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趣味性。關于我國在思政課教學中使用VR技術的實踐探索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董金權[3]、劉會強、常青分別對這一技術與思政課的融合進行了研究,目前虛擬現實技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
(一)高校思政課程情境式教學的常用模式
第一,故事情境法。課程老師可以創編多個故事,例如,講述主人公去了某個地方,其在該地有何所見所聞,讓學生感覺真正來到了這個地方,學生的專注力就會被吸引到老師創設之地的情境中去,從而更容易達到教學設定的目標。第二,繪本模仿法。大學生的年齡特點使他們更喜歡模仿和學習所見事物。教師可讓大學生模仿并感受繪本中的人物,融入繪本的情境,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第三,創編情境法。教師可讓大學生進行繪本創編,并用表演或其他形式表現出來,進而達成教學設定的目標。
(二)虛擬現實技術在思政課情境式教學中的背景
傳統的教學方式古板陳舊,缺乏新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在教育領域應用與研究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對虛擬真實環境的還原,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并能及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由于虛擬現實技術具有交互性、想象性以及沉浸性等教學特征,突破了傳統方式的限制,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情境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在思政課堂上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激發學生思政課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使其理解思政教材的內容和知識,提升學生的思政學習能力和感知能力,增強學生在思政課中的體驗和感受,從而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三)虛擬現實技術在思政課情境式教學中的優勢
第一,增強情境教學的實效性。教師應對教學內容充分準備,查找大量的資料和數據,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發揮創造性思維,創設虛擬學習情景,使學生在其中自我感受與體驗。第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功能。教師應調動學生的熱情和求知欲望,可以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討論一些案例事件,或給他們一個規定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第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師可通過改善外部教學環境,引起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提高。第四,進行協作化學習。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創設能使情境教學內容更加生動。
二、虛擬現實技術在情境式教學中面臨的困境
(一)信息化教學的不足
目前信息化教學以多媒體屏幕為授課媒介,學生通過電腦上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獲取信息。這種方式雖然具有吸引力,但也有不足,不管是靜態圖片還是動態視頻形式的展示,學生難以獲取鏡頭以外的信息。
(二)教學設計難度的提升
虛擬現實這一技術賦予了思政課實踐教學新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不是隨意編撰與設計的,要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基礎之上,考慮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怎樣發展以及發展的程度,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策略到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從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從教學過程到最后的教學評價等,均進行精準的設計。
(三)專業人才的缺乏
在虛擬現實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相結合的過程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當前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并不能有效滿足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實際需求。從數量來看,長期從事虛擬現實技術開發和研究的科研人員相對較少,熟知“虛擬現實技術+思政教育”的群體更是少之又少。前者意味著掌握虛擬現實技術的人員對思想政治理論專業知識較為陌生,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與要求;后者意味著高校思政課教師雖然擁有深厚理論功底,也存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改善教學現狀的強烈愿望,但缺乏虛擬現實技術和技能。現有既懂技術又懂理論的專業人員十分稀缺,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
三、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創新途徑
目前高校思政課雖然逐漸開始利用多媒體設備,但形式仍然相對單一。在這方面可以多拓展思路與形式,如調動聲樂、燈光和視頻,并以師生互動、演出等形式創設虛擬情境。例如:心理話劇的形式,在師生互動和配合的基礎上,模擬不同的情境,促進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不同層次的感情;“模擬法庭”形式,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遵守不同的角色規范,將案例演繹出來,以促進學生對法律權威和法律程序的感知和理解。情境體驗教學法的難點在于把握情境中的“體驗點”,因為情境是多樣化的,需要找準并抓住恰當的時機來引導體驗,這是思政課情境體驗教學中的關鍵。這也對思政課程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學既要與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又要引起學生的充分共鳴。情境體驗教學在思政課堂上的具體操作中,教師應該注意充分尊重高校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的體驗實事求是地激發和呈現出來。同時,思政課程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抓準時機,及時介入并精確引導。此外,教師也需注意情境設置的靈活性,注重學生的個性,不同的學生群體有著不一樣的體驗需求,因此,教師盡力以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情境教育形式來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4]。
把新媒體技術和思政課改革相結合,教師可以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情境式教學,多方位的感知機制會使課堂更輕松、高效。現在的學生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接收信息的渠道不計其數,互聯網上各種教學視頻層出不窮,這也使得學生對教師以往傳統的灌輸式、說教式甚至花式演示文稿的形式已經產生審美疲勞[5]。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性強、思想性強、理論性強的特點,此時的引領更需要教師采用一種新穎的方式,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推陳出新,融入新元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釋放虛擬現實技術沉浸性、交互性、可感知性等的獨特優勢,這種授課方式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增加了課堂授課的趣味性,能夠真正做到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潤物細無聲。借助新媒體技術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靈動有趣起來,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推波助瀾,助力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取得更輝煌成就。
四、結論
虛擬現實技術把抽象的理論及知識的表達形象化,對學生消化知識非常有利。思政課的科學性表現在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及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理論必須與實踐活動保持高度統一。虛擬現實技術的實踐性特征主要體現為它是人類科學實踐的最新成果,人們必須通過具體的實踐參與,才能感受到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愉悅感和沉浸感。思政課的實踐性集中體現在,它不是書齋中的學問,而是指引大學生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科學理論,它要求人們必須通過實踐環節將內化的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外化于行。虛擬現實技術的科學性和實踐性與思政課富有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彼此連接、相互貫通,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來順應思政課教學方法提出的實踐性要求[6]。把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中,既是虛擬現實技術的工具性的表現和價值轉換,又是思政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增強育人時代感和親和力的現實之需。
參考文獻:
[1]劉德建,劉曉琳,張琰,陸奧帆,黃榮懷.虛擬現實技術教育應用的潛力、進展與挑戰[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04):25-31.
[2]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09(10).
[3]董金權,甘琴. VR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模式[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32(05):106-108.
[4]李俊宏,董文明.高職院校思政課體驗式教學方法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報,2015(10):48-49.
[5]嚴玉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關系深化的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20(02):195-196.
[6]覃優軍,馬靜音.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6):20-23.
(薦稿人:吳鴨珠,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