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州靈
摘要:現今,高校的思政工作開展呈現出了新的局面,尤其是與多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融合,賦予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為深刻的意義和價值。高校音樂教育要改變傳統的單一型教學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將審美教育、文化教育、思政教育等等理念都引入高校音樂教育之中,不斷豐富高校音樂教育的內涵。本文著重研究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之中,讓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提升思想政治高度,探討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滲透融合的方法和路徑。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思政;滲透;融合
中圖分類號:G6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0)48-0148-03
基金項目院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0JGY10)項目。
音樂教育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它更多的是在傳承世界各民族在音樂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獨特文化。高校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音樂技巧的傳授,也是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高校音樂教師在教學內容設定上,就要尤為注重這個關鍵問題,不能一味地強調樂曲的演奏與演唱技巧,而忽視了對樂曲的全方位把握,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樂曲的真正含義,更談不上音樂文化素養的傳承與發展。因此,高校音樂教育要改變傳統的單一性教學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將審美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思政教育等等理念都引入高校音樂教育之中,不斷豐富高校音樂教育的內涵,加深學生對音樂更深層次的理解。本文著重研究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讓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提升思想政治高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
一、影響高校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
(一)師資力量薄弱
高校音樂教育教師大多音樂技能非常優秀,對音樂技巧的把握十分到位,但是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其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往往被忽略。然而,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認知層次。音樂是感性的思維方式,而思想政治則更理性,在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碰撞中,師資力量就顯得至關重要。如果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長期不接受思想政治繼續教育培訓,思想始終處于僵化狀態,那么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也就無從談起。
(二)教學內容空洞
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多數高校已經開展了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設計,將多種教學理念引入了音樂教學之中。可是由于一些音樂教師不能很好地理解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之間的緊密關系,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常常忽略了思想政治內容的引入,有些應該著重強調的部分卻被教師一筆帶過,沒有系統、深入地挖掘其中的關聯性,導致當前的高校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始終處于割裂的現象,嚴重制約著學生思想素質的進步。
(三)融合方式單一
隨著高等院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徑也不再只是單一的形式,而是趨向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如果這些創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都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將會給高校音樂教育注入嶄新的活力[3]。然而,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摸索,還是有些高校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得不夠協調,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一直影響著融合的進程。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理解較為膚淺。很多高校音樂教師認為只有在講授愛國歌曲時才需要引入思政教育,完全忽略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第二,缺少互動環節。“教師講授,學生聽課”,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還存在于有些高校音樂教育之中,師生之間界限明顯,課堂互動幾乎為零。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思政教育的開展也只能是單一的說教,根本起不到應用的作用,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也只能停留于表面。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音樂教育能夠直達人的心靈,優美的旋律能夠幫助學生洗滌生活中的各類煩惱,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影響頗深,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更能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讓學生用政治思想武裝頭腦,思想引領實踐,避免學生被紛繁復雜的負面社會現象帶入誤區[2]。因此,很長一段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教師需要長期堅持的正確路線。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質量
音樂教育歷史悠久,從古老的師徒形式到今天的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無一不體現著音樂的厚重性與文化性,音樂教育既是文化的傳承,也是精神文明教育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學生德育培養的要素之一,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提升。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高校音樂教育創新相結合,能夠有力促進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4]。
三、高校音樂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滲透途徑
(一)創設互動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是占主導地位的,學生只是盲目地接受,并沒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被全新的互動課堂取代。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引導、指導為協助的教學理念進入了高校音樂教育的課堂。高校音樂課堂不再是沉悶的、安靜的氛圍,而是充滿了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示范樂曲的演奏或者演唱,也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差異,使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始終貫穿于各個學科教學活動中,堅持以黨的方針政策為引領,抵制不良的西方文化滲透,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讓民族傳統文化逐步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從而促進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和協同發展[5]。
(二)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生由于年齡、心理、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對新生事物充滿了好奇,探索和求知欲望強烈,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學生作為教學工作中的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他們挖掘思想內涵,從音樂學科的專業知識出發,運用多種教學資源,使其通過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和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提問,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學習。比如在《幸福在哪里》這首歌曲的教學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了解創作背景,確定情感基調,甚至可以調查一下不同人群對幸福這個詞的理解。學生經過了預習的步驟,不僅能夠更深刻地了解歌曲的演唱風格,而且對幸福也有了深深的思考。課堂上教師再加以點撥,重點講解一下演唱中需要注意的部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節奏和技巧;同時,結合學生自身的成長經歷,幫助學生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自我成長相結合,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讓他們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幾代中國人共同奮斗和努力的結果,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禮。
(三)關注興趣教學內容引入
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知識的興趣度是影響學生接受和理解程度的關鍵因素,因此,為了有效提高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注重提升教學的興趣度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在傳統的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由于老師的課程壓力較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知識的講解和灌輸之上,對教育興趣度的關注普遍較少,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要想提升教學質量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老師在融入思政教育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過程中,應該對教學的興趣度給予重點關注,并且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教學的參與性,從而有效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實現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整體提升。
(四)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
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更好的開展高校音樂教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只能盡量地講授重點,可能對思政教育的灌輸就是簡單的幾句話,學生印象不深刻。因此,很多高校音樂教師開始探索線上教學,將新媒體教育理念引入了傳統的音樂教育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多媒體影像資料,詳細闡述樂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尤其是一些改革開放時期的歌曲,更要注重樂曲創作時代思政特點的把握。在課下,教師可以將一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上傳到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上,學生登錄后即可學習,彌補了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第二,開通后臺留言板塊。教師定期將最新的思政教育學習資料上傳后,可以在后臺開通學生留言區,學生就其感興趣的思政話題留言展開談論,在交流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層次會得到升華,對樂曲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院校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和提升當代大學生素質的重要因素,關系到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愛國使命感的塑造,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逐步滲透思政教育至關重要。高校音樂教育不僅是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也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課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要時刻保持自己的政治敏感性,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通過定期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學習并領會黨的方針和政策,并將知識儲備轉化為教學力量,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規劃上高度重視思政教育的作用,真正理解思政教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思政教育將會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綻放出耀眼的花朵。
參考文獻:
[1]顧志成.音樂教育雙功能的互融互動研究[J].藝術評鑒,2017(24):99-100.
[2]高紅.淺析小學音樂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J].民族音樂,2017(01):91-93.
[3]李花.高校公共音樂課程中思政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黃河之聲,2018(02):76-77.
[4]王曉宇.“知行合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實踐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2):122.
[5]石春軒子.中國傳統音樂傳播與高校思政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5):58-61.
(薦稿人:田美玲,中共準格爾旗委員會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