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趙國金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是學生身體健康的一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促進身體機能的完善,還能推動學習能力的提升,為高職院校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學生打下基礎。當前,高職院校已經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成為高職院校研究的重點。本文主要探討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互動關系并為在高職院校的體育課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對策,第一部分論述體育教學對心理健康的作用,第二部分論述如何將二者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壓力,不少高職院校都會出現學生患有抑郁癥、焦慮癥、自閉癥等情況的出現,究其原因除了社會的大環境,還可能是來自家庭、同學、學業。因此,為了培養身心健康綜合素質較強的學校,高職院校開始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體育教學正式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最為密切的科目,通過二者的融會貫通,不僅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學生鍛煉出壯碩的體魄還能健全其心理,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這也要求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關鍵因素,設立合理的課程并對教學培養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
1 體育訓練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1 緩解壓力,提升自信
體育訓練是一項十分有益的訓練活動,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可以讓學生短暫地放空自己,將自己全心全意置身于體育訓練中,繼而緩解一些來自學業和社會上的壓力,保持愉悅的心情。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保持昂然向上的狀態可以促進同學們自信心的形成,喚醒身體的細胞,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還可以幫助同學們加強對自我的認知,進而進行更為確切的自我定位和規劃從而提升成功的概率,形成良性循環,更加促進同學們的自信心。
1.2 預防心理疾病
有研究發現,科學有效的體育訓練對于心理疾病的預防同樣有一定的作用。長期堅持適當的體育訓練可以幫助同學們降低發生抑郁焦慮的概率。其次由于人的身心的關聯性,健康的心理狀態更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同時,身體健康也能影響心理狀況,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的良性循環,進而對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降低各種心理疾病的出現。
1.3 改善情緒化,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應激反應表現為對某種事物或某種環境的不適應,而加強體育訓練可以緩解這種不適應性,鍛煉學生們的意志力。經過適當的運動,同學們的情緒會逐漸高漲形成積極狀態,緩解緊張的情緒改善心情。長期進行合理的運動,更能幫助同學們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維持心情的穩定,減少自己情緒化出現的可能,排除與心理健康相斥的因素,促進同學們的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
2 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方式
2.1 開展體育心理健康課程
在高職院校中培養身心健康且綜合素質較強的同學,需要將心理教育融合到體育教學中,并開展相關課程,從而促使學生們了解心理健康的相關概念,掌握對自我的心理調節。在學校開設相關心理咨詢室,并向學生們宣傳心理常識防止同學們互相的歧視,安排專人定期坐診心理咨詢室,使心理教育不能僅僅流于形式,更需注重心理咨詢室的實效性。同時,體育老師也要加大對心理教育的重視度,了解相關概念,對每位學生所闡述的心理問題做到有針對性的幫助。此外,體育教師還需要針對學生的反饋定時調整相關課程,注重課程的深淺,從而指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心理水平。
2.2 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
高職院校的教師們不僅需要有過人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能力,以培養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但學校還需要注重對教師心理教育的培養,將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成為具備超強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人才。學校在對教師進行培訓時,要注重對心理教育相關概念的培訓,注重相關案例的宣傳以防止惡性事件的出現。教師在對學生的日常培訓時,不僅要將日常的體育活動宣揚到位,還需要積極宣傳心理教育的建設,教導學生們有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在日常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與學生形成良性的關系,注意傾聽學生們的意見并時刻觀察他們的情緒,如果學生們情緒不好需要及時疏導并幫助他們克服相關的不良情緒。
3 結語
體育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學生們的成長和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融合能夠促進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良好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將二者作為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從而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
通訊作者:趙國金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