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薇
運用表面肌電技術對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的相關肌肉的肌電信號進行采集分析,探究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的有效契合點。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中,橈側腕屈肌(右)積分肌電值和均方根振幅最大,貢獻率最大,股內肌(左)和股外肌(左)持續放電的時間最長。橈側腕屈肌(右)是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的主要發力肌肉,貢獻率也是最大。相關肌肉的各個肌肉在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中的發力順序是:斜方肌(右)—肱二頭肌(右)—股外肌(左)—股內肌(左)—橈側腕屈肌(右)。
接傳球胯下運球是籃球技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深受廣大籃球愛好者的喜愛。然而在學習接傳球胯下運球的過程中,由于沒有掌握好正確的技術動作方法和身體發力技巧,常常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如果不能及時的糾正,可能會影響到訓練的效果,影響個人技術的提高,也不能充分發揮接傳球胯下運球技術在比賽中的應用。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吉林體育學院籃球專項10名男子二級運動員作為實驗對象,實驗對象自愿參加,實驗前無肌肉損傷的情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結合論文研究內容,通過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等文獻檢索系統,查閱了籃球技術動作、表面肌電等方面的論文。
1.2.2 實驗法
用酒精擦拭處理皮膚表面角質和油脂等物質對皮膚表面進行處理,增強皮膚的導電性。貼放電極片時,以每塊肌肉肌腹隆起最高點為中點,中點上下各1厘米處及為電極的中心點放置位置,并沿著肌纖維的走向貼,電極間隔2cm,用醫用膠布將電極固定,防止運動時脫落。實驗對象按照實驗動作標準重復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3次,選取實驗動作中表面肌電信號較好的某一段,作為數據分析對象。
1.2.3 數理分析法
采用SPSS21.0軟件對所得到的所有數值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結果
2.1.1 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的相關肌肉表面肌電活動時間順序
根據肌電信號記錄每塊肌肉肌電活動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可以確定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技術動作中各個用力肌肉的發力時間順序。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技術動作中各肌肉開始放電的順序為:斜方肌(右)—肱二頭肌(右)—股外肌(左)—股內肌(左)—橈側腕屈肌(右);各肌肉放電結束順序為:斜方肌(右)—肱二頭肌(右)—橈側腕屈肌(右)—股外肌(左)—股內肌(左);股內肌(左)和股外肌(左)持續放電的時間最長,各肌肉肌電活動持續放電的時間長短順序為:股內肌(左)—股外肌(左)—肱二頭肌(右)—斜方肌(右)—橈側腕屈肌(右)。
2.1.2 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的相關肌肉積分肌電及貢獻率
積分肌電表示單位時間內各肌肉的放電總量,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中各個肌肉被激活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積分肌電值也有所不同。橈側腕屈肌(右)積分肌電值在測試的五塊肌肉中是最大的,股內肌(左)、斜方肌(右)、股外肌(左)、肱二頭肌(右)的積分肌電值逐漸變小。
2.2 分析
2.2.1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的相關肌發力時序分析
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中各肌肉被激活的先后順序是斜方肌(右)、肱二頭肌(右)、股內肌(左)、股外肌(左)、橈側腕屈肌(右)。在接球時,雙手置于胸前等待來球,肩關節外展后伸帶動肩胛骨后縮,同時肘關節屈。這一系列動作中是由斜方肌(右)向心收縮和肱二頭肌(右)向心收縮完成的,所以斜方肌(右)最先被激活,肌電圖明顯出現波動,其次是肱二頭肌(右)。
2.2.2 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的相關肌肉發力時程分析
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接球階段,由于雙手置于胸前等待來球,所以斜方肌(右)和肱二頭肌(右)最先被激活發力,但是接球后迅速的過渡到胯下運球階段,身體重心迅速的降低,股內肌(左)和股外肌(左)也被動員發力。進入胯下運球階段后,肘關節一直處于前屈持球狀態,而肩胛骨已經恢復到初始狀態,所以肱二頭肌(右)持續發力的時間要大于斜方肌(右)。
3 結論
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中斜方肌(右)最先被動員激活,是最早參與發力的肌肉。相關的五塊肌肉在籃球接傳球胯下運球動作中的發力順序是:斜方肌(右)—肱二頭肌(右)—股外肌(左)—股內肌(左)—橈側腕屈肌(右)。
(作者單位:吉林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