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燦
2010年教育部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質量成為現實與時代的訴求。小學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教育中的重要踐行者,是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和組織者,其教學實踐能力是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正確體育觀和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核心能力。它包含教師教學開發、組織、實施、指導、評價和評估能力。現階段小學體育教師存在把教學活動變成單一的知識輸送、教學懈怠和教學機械化等問題,教學實踐能力較差。因此小學體育教師應順應時代潮流,更新教學方式,逐步提高體育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小學生。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國際上興起了以“能力本位的師范教育”為特征的教育改革運動。受其影響,研究者開始關注“教師能力”。這一時期研究者的視角主要集中于心理學方面,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斯騰伯格把教師能力分為分析性能力、創造性能力和實踐性能力三個部分。他認為,實踐能力是個體在實踐生活中獲取潛隱知識和背景信息、定義問題及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
1982年英國學者道格拉斯·米勒將教學實踐能力分為六類,即思考和計劃能力、導入能力、質疑能力、探究能力、鼓勵能力和學習能力。
恩·哈馬克(Don Hamachek)通過研究總結歸納了杰出教師的特征,提出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具備的素質,包括靈活、移情力、個人感覺、實驗態度、提問技巧、學科知識淵博、確定的測驗程序、幫助學生、欣賞學生、隨和等方面。
倫弗克曼尼(Renfro C.Manning)等人在 1988 年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制訂出了一個教師評價系統,提出教師教學能力應該包括制訂教學計劃的能力、教學活動能力、課堂管理能力和知識傳授能力。
申繼亮在2000年針對教師提出了教學能力結構模型,申繼亮認為:教學能力是以認識能力為基礎,在具體學科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能力(專業能力)。教學能力作為一種特殊能力,依據它的“特殊性”可以劃分為不同層次,即教學能力的智力基礎→一般教學能力→具體學科教學能力,其特殊性依次升高。
提升路徑:
1 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增強科學文化積累
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是培養實踐教學能力的前提條件,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是對小學體育教師的新要求。知識的創新是無限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長,這就要求小學體育教師把握時代脈搏,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在鞏固體育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獲得信息社會必備的知識、技能,提高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能力,實現教育終身化、學習終身化。
2 構建"合作"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小學教師“閉門造車”式的專業發展模式不利于體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因此,展開深入的專業合作,形成教師"合作"型的專業成長模式,是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應然取向,也是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每個階段的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各有優缺點,青年教師通過合作化的培養模式可以從有經驗的專家型教師快速理解和吸收教學經驗和智慧,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實施、教學組織和教學預估能力。教齡較長的專家型教師可以從教齡較短的青年教師那里通過合作型探究學習,從而“推陳出新”,進行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通過青年教師獲取體育學科前沿知識和現代科學應用技術。同時各個教師在一起合作學習可以相互監督相互評價,借助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發現存在于教師教學能力中的缺陷,發現存在于教師備課、上課環節中的缺陷,進而幫助教師個人展開教學反思過程,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進而帶動學校體育教育質量的提高。
3 優化小學體育教學實踐評價體系和方法,倡導“特色執教”
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和方法對高校體育教師有導向、激勵和改善作用。教學評價指標、內容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具有導向作用。教學評價結果對教學過程起到了激勵與鞭策作用,同時教學評價也為教學過程的改革與完善提供了參考。因此,教學評價尤為重要。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既要有合理的評價指標和內容,更要施以正確的評價方法。此外,應鼓勵小學體育教師“特色”執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翰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