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金融風險的規避問題引起了絕大多數的跨國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高度重視,部分企業和金融機構迫切地需要多樣化的金融風險規避方法。處于這樣的發展趨勢下,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就變得愈發的普遍。如今,國內針對衍生金融工具而開展的風險防范及管理的研究都是在金融及法律監管研究基礎上進行的,部分研究人員在具體研究階段內,也會嘗試從風險管理角度考慮問題,但截至目前為止,與會計監管相關的衍生金融工具數量卻十分有限。本文搜集了大量國內外有關的文獻資料,并在此基礎上對衍生金融工具中包含的會計監管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金融;衍生金融;會計監管;風險規避
1.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界定及功能分析
1.1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界定
1.1.1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
衍生金融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收益,其他工具收入是其形成的重要條件,通過不斷衍生、變化而形成了特殊的金融工具類型。
1.1.2衍生金融工具的特點
(1)衍生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具有相應的衍生性的,所以其在發展過程中才能擁有十分寬泛的發展空間,從而充分滿足金融市場的實際發展需求。
(2)杠桿性。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其對于一開始投資金額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最長使用的一種交易方式就是保證金交易。可是保證金中存在的杠桿作用也會使市場風險擴大無數倍,又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未來結算,這就在無形中提升了傳統會計報表的工作難度。
1.1.3衍生金融工具的分類
截至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已經逐漸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金融產品家族,在該“家族”中的金融產品是可以被劃分為多個種類。
1.2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分析
1.2.1避險保值功能
衍生金融工具在經濟領域內的影響價值主要體現在風險防范等方面。目前金融市場中擁有的風險是無處不在的,但是通過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合理的使用以后,投資者就能對風險的構成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采取適當的方法對風險進行防范。這樣一來,那些管理比較困難的風險就會被轉移給一些愿意承擔這類風險的人。
1.2.2投機功能
如果風險規避能夠起到一定商品風險控制效果,則可以在風險轉移階段內,使收益空間得到全面提升。所有的投機行為都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特征而形成的,此時它的投機能量遠超于其基礎資產,因而深受投機者的青睞。
2.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理論
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會計監管理論研究在經濟學研究活動開展階段內起著十分關鍵的影響作用,而且其發展也需要經濟學理論提供強大支持作用。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對監管行為的產生進行有效分析,包括總結監管與被監管者之間所產生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從實際發展狀況來看,以信息不對稱博弈理論等為核心,確保監管行為理論研究價值可以全面體現出來。
2.1博弈理論
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會計監管所涉及的博弈流程總結如下:第一,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會計監管主體以及客體之間所展開的博弈活動。由于各自代表的利益存在很大差異,很多情況下都會引發矛盾問題形成。但由于考慮權利不一致,則在外界壓力作用下,整個激勵體制都會發生明顯改變。第二,監管主體之間的博弈。一般情況下,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會計監管會包含多個主體機構,比較常見的包括銀監會、證監會等。從實際發展狀況來看,很多情況下,監管主體也會涉及相互博弈問題。第三,衍生金融工具風險對應的會計監管客體之間的博弈。
2.2信息不對稱與委托代理理論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委托代理問題。在對委托代理關系進行了解后發現,“專業化的存在”就是其主要的起源。如果說專業化存在,那么委托代理關系就會隨之出現。在上述所說的這種關系當中,代理人是處在優勢地位的,所以其可以代表委托人進行行動。要是信息不對稱,代理人的行為就很難被完全監測到,委托人就只能根據有關變量來進行觀測,而這些變量則是經由代理人的行為以及其他隨機因素共同決定的。
3.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
3.1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存在不足
從目前情況來看,一旦銀行在進行發展的時候出現了信用風險的惡化,那么此種狀態下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的選擇,銀行自身的債券價值就會變得越來越少。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銀行信用風險惡化負債的公允價值。由于股東自身權益的計算方式,導致要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銀行中的資產價值沒有發生改變,那么股東權益就會發生大幅度的上升。但是隨著銀行風險惡化程度不斷加深,在股東權益增加的同時,銀行的償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這就嚴重地違反了現實中的經濟規律。
3.2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缺陷
通過對現有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規定進行分析后發現,其并不具備比較詳細的操作規范。在2006年的時候,我國出臺了《企業會計準則》條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的大致框架就是該條例的側重點。隨后在當年的8月份,我國又出臺了另一個條例,即《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征求意見稿》,這一條例的制定以《企業會計準則》為基礎,因此側重點也與《企業會計準則》大致相同。此外,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階段內,其具有的比較明顯的一大特征就是高風險性,加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發展水平嚴重不足,所以有關的風險問題就變得異常的突出。
3.3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
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很多研究主體都是參照內部管理結構提出了管理組織結構框架,“金字塔”形式即是其中之一。但是在對這種框架進行使用以后,下級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就必須向上級請示,上級經過審核后,再對下級傳達有關的指示。在這種管理結構中,級別的制度是非常清晰且嚴格的,是禁止進行越級等行為的。
4.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國際借鑒
4.1國際會計準則借鑒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希望能夠制定一個科學的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使其能夠滿足綜合性會計監管發展要求。九十年代后期,IASC發布了ED62,其成為了相關理論研究的重要基礎。所以,IASC在進行相關研究條件下,構建了一個帶有顯著特征的發展準則,而后聯合《準則草案和結論依據—金融工具及類似項目的會計處理》一起,更方便促進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國際協調。
4.2美國會計準則借鑒
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制定的會計監管準則可以理解為從特殊到普通的發展過程。整個發展經歷可以分為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披露與計量。
第一階段是從八十年代后期開始的,核心特征即是希望能夠將表外業務對應的衍生交易活動整體體現出來。
第二階段是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的,此時《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正式頒布,而且是在對應備忘錄中揭示問題存在的本質。
5.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建議
為改善上述存在的三點問題:彌補全新階段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的不足,彌補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同時在參考相應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國際借鑒內容的情況下,本文提出了如下三點建議:
5.1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衍生金融工具對應的公允價值計量操作需要滿足規范化發展要求。隨著投入力度的不斷加深,公允價值計量也能夠帶有明顯的規范性特征。而且加大模型評估使用范圍,使信息使用者能夠掌握更為全面的信息,這樣才能夠減少管理層去調控利潤的可能性,提升公允價值的信息水平。
5.2加強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信息披露
在杠桿效應作用下,衍生金融工具將帶有顯著的“以小博大”發展作用,而且自身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因此如果滿足公開透明的條件,投機的最終目標即是使市場效率水平得到明顯增長。在打造透明信息披露機制條件下,共同為實現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控制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并通過持續的確定、計量,達到更好的信息傳遞效果,同時滿足利益相關者所提出的決策信息要求。
5.3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監管的組織機構
在對衍生金融工具監管的組織機構進行建立的時候,必須按照以下幾點進行:
第一,對分業監管體系進行逐步的完善。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金融市場中采用的分業監管體系還是秉持著比較傳統的“一行三會”體制。為了使金融市場的分業監管體系更加貼合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在對衍生金融工具展開監管工作的時候,就要明確相應的監管主體,不斷增加機構之間的協調性。
第二,不斷強化行業自律監管。我國在對未來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法規進行制定的時候,不僅要清楚地掌握有關行業協會的地位,還要明確其包含的性質以及職能,從而確保其將自身監管職能的權威性充分地發揮出來。
6.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金融創新產品,在設計衍生金融工具的初期,主要的設計目標就是為了對風險進行規避,從而將經濟活動中的那些不確定因素排除出去。然而在最近幾年,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卻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由原先的風險規避一步步的轉變成為高風險、高投機的轉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們雖然享受著較高的回報,但卻無法對衍生金融工具中存在的風險進行一個清楚的認知。但2007年美國出現了次貸危機,此次危機嚴重的對世界金融造成了打擊,隨之人們開始對衍生金融工具中具備的高風險性引起了高度的警惕。由此可以看出,在進行日后的各種經濟活動時,必須開展科學的會計監管操作,讓其發揮出較為積極的作用。
總的來說,要加強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力度:第一,要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第二,要加強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信息披露,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第三,要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監管的組織機構,并且有關部門還要對從事衍生金融工具的業務規范進行制定。
參考文獻:
[1]趙家玉.衍生金融工具及其會計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6(03):174-175.
[2]王娜云,李永珍.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防范及會計問題淺析[J].商業會計,2017(04):79-82.
[3]韓葉.簡析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及我國的應對策略[J].北方經貿,2017(03):113-114.
[4]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會計財務處課題組.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金融發展評論,2017(08):87-98.
[5]楊揚.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審計初探[J].北方經貿,2016(04):73-74.
[6]陳秧秧.中國金融工具會計規范沿革與評述[J].財會通訊(學術版),2018(05):25-28+47.
[7]孫穎.金融衍生交易的披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05):157.
[8]Seow GS, Tam K.The Usefulness of Derivative-related Accounting Disclosures[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Accounting,2002,18(3):273-291.
[9]Australia RBO. Supervision of Banks' Derivative Activities[J]. 2000.(08):202-204
作者簡介:邵川楠(1997-),男,浙江寧波,漢,碩士,上海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專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