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龍
摘要: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國,我國在勞動力資源配置方面十分充足。這一方面為各個產業的建設發展補充了完備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就業壓力。近年來,隨著企業改革以及產業結構等的升級優化,一度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供需失衡等情況。基于此,本文首先就國內勞動力供需現狀進行分析,隨后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最后給出平衡勞動力供需問題的有效辦法。
關鍵詞:勞動力;供需失衡;治理策略
近些年,我國正處于勞動力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由此,對于勞動力質量要求勢必更高。而反觀當前勞動力市場,在勞動力質量提升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也直接導致部分行業充斥著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而一些高新產業,則存在嚴重的人才匱乏等情況。合理解決勞動力供需問題,對于產業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等均有著重要意義。
1.國內勞動力供需現狀
我國是典型的人口大國,就勞動力的增量層面而言,每年都有著穩定的勞動力資源流入市場。而作為人口再生產的重要結果,未來,國內即便于人口體量達到最高值情況下依舊會保持五至十年的勞動力增量。但也需要認識到,我國人口體量龐大,失業人群尤其多,長期失業者更是呈現出攀升的態勢。但就結構調整方面分析,近些年,失業人群主要表現為規模大、年齡小、學歷逐年提升以及就業越來越困難的發展態勢。由此可見,國內就業形勢依然比較嚴峻。
2.勞動力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2.1產業架構調整
也正是產業架構的不斷調整,導致對于部分勞動力出現排擠現象。典型地,產業架構的調整對于勞動力架構也一并提出的調整的訴求,導致一些上市比較優勢以及國際實力的部分催生出大量勞動力。因為國內經濟的多外依賴度較大,行業、商品等的對比優勢關系到產業架構的調整趨勢。國際市場在不斷地浮動,加上非公經濟之間競爭,國企等的產業架構調整也是必然。由此,也就導致包括國企等在內的各個機構的職工處在結構性失業態勢。對于失業人員而言,如若無法順著產業架構調整的訴求,有效的調解自我技能水平,隨即會被市場所淘汰,擠出勞動力市場。
2.2傳統經濟體制遺留問題
計劃經濟時期,國內的勞動就業主要訴求為平均主義的低層面的普遍就業,于政策層面主要主張低工資、廣就業等趨勢。于勞動力供需方面,也使用了大量的政治手段。就經濟環境下的這種政策理念,也主要依賴于犧牲勞動生產力以及風險共擔、工資不高等擴大就業的,主要依賴于禁止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形式保持的,最終的結果也就導致了大量職員的充斥,效率不高以及企業中富集了大量的人力,導致隱蔽性失業人群。而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此類原本大量隱蔽性失業的人群也就隨即喪失了存在的基礎保障。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更好的發展以及生存,勢必需要把這些富集的人群剝離出去,減員增效也是企業為實現發展所必然的選擇之一。
3.治理策略分析
3.1推動經濟建設和就業協調發展
就整體角度而言,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和勞動力就業供給提升彼此的協調建設模式,可以有效帶動勞動力供求彼此的總量平衡以及結構平衡,從而保證廣大的勞動力訴求以及提升勞動力供給等實現同步發展,由此可以較好地解決勞動力供需不平衡問題。對此,可以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入轉型以及產業架構的不斷優化,從而進一步擴增對于勞動力的訴求,期間還需要不斷提升勞動力的數量以及質量,更好地改良提升勞動力供給架構。由此,保持經濟的建設和就業發展之間的協調性。
3.2保證勞動市場的供需平衡
對于相對理性的勞動力市場而言,市場力量會自主的調解勞動力的供需,由此建立起勞動力均衡工資水平以達到勞動力市場的平穩發展。而于市場轉型發展的大環境下,勞動力的訴求方以及供給方就基于各方面利益訴求開展價格博弈期間,也會受制于勞動力流動體制的影響、供給人員的隱形訴求影響以及預期難以為供給方發現以及滿足、勞動力訴求方用工歧視以及供需信息不對稱等情況的制約,這也就導致勞動力供需彼此在整個勞動力市場方面表現失衡。故而,還需要綜合勞動力市場的彼此訴求,進行調和。基于此,搭建相對穩定的勞動力供需聯系,從而行為主體方面推動地方勞動力市場供需的切實平衡性。
3.3加強引導與調控
職能部門等需要勇于肩負起引導以及調控的責任,基于政策、體制等,適度引領和管控,為地方勞動力市場平衡發展提供重要保障。職能部門進行調控以及引導的主要思路為需要于宏觀方面,肩負起推動經濟和就業發展的頂端設計規劃。于微觀層面,切實推動實現供需的平衡發展肩負起紐帶橋梁的作用。此外,于勞動力市場公共服務層面上,為當地勞動力市場平衡發展肩負起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此,首先,可以制定利于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以及就業供需平衡的經濟發展策略、產業轉型方向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策略,保證經濟發展和就業發展的協調性;其次,深入提升勞動力市場建設,搭建相對數據公開透明、交易公正合理的勞動力市場,提升對于勞動力就業數據的搜集、管控和分析,不斷提高對于農民工再就業以及大學生畢業和失業人群等的各個層次勞動力的服務支持;最后,完善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借助于稅收、財政補貼、社保優惠等方面措施,鼓勵企業更多地增加就業崗位,為職員提供更為全面系統性的培訓提升。
4.結束語
勞動力供需不平衡,不論是對于經濟建設,或是和諧社會發展等均存在不利影響。對此,地方職能部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于深入研究當地勞動力市場特色的基礎上,結合未來地方發展規劃趨勢,從而制定出切實有效的促經濟保就業的策略。在解決勞動力供需問題方面,職能部門無疑是走在最前線的,因此,需要勇于擔當職責,客觀清楚地認識到于時代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擁有的權力,合理應用各方面舉措,切實為地方勞動力市場平穩發展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劉彩鳳.我國勞動力供需形勢分析及就業戰略思考[J]. 學海,2006(05):143-149.
[2]朱麗.勞動力供求結構失衡、人力資本回報與薪酬政策優化[J].中國勞動, 2016(22):62-66.
[3]李洋.基于產業結構的"供需"失衡:"城市病"發生機制研究-以北京市F區為例[J].中國名城,2017, 000(007):26-31,25.
[4]李子彥.協同治理視角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創新[J].現代教育論叢,2017,000(00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