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
摘要:烏沙小學坐落于東莞市長安鎮烏沙社區裕興路76號,創辦于1951年,1994年遷址于此。為東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實施六年制小學義務教育的全日制公辦學校。學校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現有23個教學班,專職教師60名,在校學生1012名。學校在深化課程改革的同時,積極探索家校合作等教育模式。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廣東省教科所實驗學校、東莞市文明單位、東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學校從以“家庭教育”為特色項目的學校特色發展到“親仁教育”的特色學校,以課程為核心載體的整體育人氛圍,力求落實“培養具有民族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合格現代小學生”這一育人目標。
關鍵詞:構成體系;特色發展;課程體系
一、課程緣起
2007年烏沙小學被全國婦聯、教育部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學校”。此后,學校就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發展和光大之中,2015年再一次被全國關工委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學校”。2016前“家庭教育”是學校的特色,家庭教育工作扎實推進并多次舉行家庭教育現場會等大型活動,積累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
2016年下半年以來,在長安鎮創建特色學校的綱領下,學校重新審視自身的特色,謀求更高更遠的辦學出路。經過多次對家長、學生、老師的調研,請專家把關后,學校在傳承“家庭教育”的特色基礎上構建其更豐富、更系統的發展內涵,結合烏沙社會獨有的宗祠本土文化,打造“親仁教育”的特色學校。
“親仁教育”源自于2000多年來的儒家思想,“親仁”二字是對“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概括與凝煉。感悟踐行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追求——“仁”。“親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內外的資源,彰顯與人親仁、與社會親仁、與自然親仁、與國家親仁四大層面內容。
“親仁教育”的核心理念為“追遠親仁,厚德日新”,是植根于烏沙村的“理學傳家”、“詩禮傳家”、“敘倫堂”和“孝善”等宗祠文化,傳承于家族、家俗、家族、家風,更是對學校原有的“家庭教育”特色的升華和拓展。
學校打造“親仁教育”,就是要提升學校的精神和品位,努力辦一所理念先進,經營有道,師資精銳,品質精良,具有鮮活的“親仁教育”獨特文化個性的有影響的學校,努力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的“親仁日新”現代合格小學生。
二、課程設計
(一)“親仁”課程體系的構想與內容
“親仁”課程體系以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的“親仁日新”少年為總目標,“與人親仁”、“與社會親仁”、“與自然親仁”、“與國家親仁”。通過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實施,打造“有關愛的溫馨家園”、“有智慧的書香家園”、“有趣味的活力家園”和“有夢想的快樂家園”。讓每個孩子都能生活在有濃濃情味的大家園中,身心得到關愛、人格得到尊重、個性得到發展,和諧健康生長。
構建“4+1”課程領域。“4”指顯性課程內容,包括人文與藝術,科技與數學,健康與自然,理想與品德四個方面。“1”指隱性課程,即校園環境課程。通過課程的實施,實現學生“與人親仁”、“與社會親仁”、“與自然親仁”、“與國家親仁”,和諧發展。
三位一體的課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綜合課程。把課程按照學科功能歸為三類,其中基礎課程是國家規定的課程,落實好國家規定的核心知識和核心能力。拓展課程是根據學生、學校資源特點而開設的,是根據學生發展需要拓展深化基礎知識,同時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能力、探究問題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滿足學生個性需要。拓展課程包括三個層次課程:一是全校必修課;二是學生個性化課程,以菜單式選擇形式開設,滿足每一個學生發展的需求;三是精品化社團,對有潛力和興趣的同學通過社團形式發展提高。綜合課程主要體現在生活即課程的原則,包括地方特色節日活動、主題活動課程、常規節日課程。
(二)“親仁”課程的實施辦法
一是基礎課程。我們認真落實國家課程目標內容,基于課程必須超越學科的知識、能力,指向核心素養,才能實現立體育人。為此在課堂實踐中,我們將努力整合課程,將親仁教育的思想貫穿于每一節課中,打造“親其師,樂其道”的師生融洽課堂,“親親一家人”的生生友愛的溫馨課堂。
二是必修特色課程。學校有七門精品特色課程,面向每一個學生。如面向全校的校本綜合實踐課、法制課、國防教育課,跳繩課、吟誦課、主題閱讀課、書法課。校本的綜合實踐課程的校本教材以活動課程為主,圍繞烏沙社區的宗祠文化開發,使學生對本土的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并以此涵養自己的成長。法制課堂是學生校園法院特色項目的特色課程,由司法局提供教學資源,讓孩子從小就有法制的思想武裝自己,為以后更好的服務與社會打下基礎。這些課程的開設目的是給學生植入本土“親仁追遠”的文化底蘊,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能掌握一項健體的技能,寫得一手方正漢字,有一項藝術的特長,了解一些國學的經典,真正彰顯“立德養正,親仁尚學”的學風。
三是個性化特色課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為了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發展其特長興趣,成就卓爾不同的人生,全校開設了足球、籃球、古箏、葫蘆絲、主持人、航模等32個個性化課程。學期初,以菜單的形式公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并做好報名工作,每周四下午個性化課程的開展時間,成為學生最愛的快樂時光。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師資的選擇上,除了學校部分的專業老師外,我們還充分挖掘家長的資源、社會資源優化課堂水平。
四是“親仁”社團課程。這是學校在課程普及基礎上的再提高課程。結合學校的資源,學校設立了醒獅、粵劇、機器人、吟誦、舞蹈、合唱、捏塑、航模、海模、建模、書法十一個社團。通過每天常規的訓練,使學生各種潛力持續再提升。
五是綜合課程。包括地方特色節日活動、主題活動課程、常規節日課程。
地方的節日活動課程,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增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加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除此之外學校還圍繞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形式豐富的系列實踐課程。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了解習俗、過好傳統節日,追遠親仁,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領略其中的人文情懷,弘揚傳統文化魅力。主題活動課程結合學校每學期一個關鍵詞、每月一個主題、每周一個話題的德育“三步走”進行,有每學期“親仁好學子”、每月標兵、每周演說家等評選,為學生的童年生活提供了不竭的教育機會。
六是隱性環境課程。環境文化既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催生學生生命成長的深厚土壤。“親仁教育”下的校園環境努力打造“家”的育人氛圍,追遠樓中堂的宗祠布置彰顯著大家族的文化和情懷,文化墻上教師一家親的照片透出學校大家庭的溫馨,學校隨處可見的小書吧體現了小家庭愜意書香的氛圍,學校還將裝修新的家校文化墻——“親仁墻”,把孩子的笑臉、魅力家庭的合照等家的元素引進學校,讓學校成為孩子們、老師們最溫情的家的港灣。
以文化引領課程建設,以課程載體落實優質教育,促進學生發展,相信這種發展不僅是知識與能力方面的,更是內心的日漸強大,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接下來,我們必將努力前行,行走在實踐與收獲的路上,打造并豐富“親仁教育”,書寫烏沙小學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