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 要: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心理資本能夠激發大學生心理潛能、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大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并帶來一定的競爭優勢,在大學生的培養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概述了心理資本的內涵以及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之后,對如何培育大學生的心理資本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從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樂觀、韌性和希望四個維度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資本;培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005-02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伴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發展,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作為社會未來的人才,大學生想要在競爭中取勝,需要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和一定的樂觀、堅韌、希望、自我效能的心理品質,以及必要的自我心理疏導能力。心理資本作為評價個體心理發展的積極狀態,對個人幸福感和成就感獲得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對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內涵、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其健康成長的影響以及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途徑進行深入探討。
一、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內涵
心理資本作為影響個人績效,反映自我觀點或者自尊感,支配個人動機和工作態度的特征評價個體符合積極組織行為的心理狀態,最早出現在經濟學領域。路桑斯(Luthans)將心理資本概念引進到了社會心理學領域,并提出心理資本作為個體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表現為自信、樂觀、希望和韌性等4個維度:即面對挑戰性工作,有信心并認為通過努力可以取得勝利;對成功有積極的歸因;對目標鍥而不舍,并能適時調整實現目標的辦法;面對逆境和困難,信念堅定,能夠迎難而上。同時他認為心理資本是可以測量的。國內學者柯江林等以中國本土為研究背景進一步將其擴展至8個維度,即樂觀希望、奮發進取、自信勇敢、堅韌頑強、謙虛沉穩、感恩奉獻、尊敬禮讓和包容寬恕。
概括學界眾多觀點,本文認為大學生心理資本是指大學生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一系列綜合的、積極的核心心理能力和心理要素,作為個體積極心理狀態具有可開發、可測量性。構成維度主要借鑒路桑斯的觀點,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樂觀、堅韌性和希望四個維度。其中,自我效能是指大學生對所從事的活動或目標能否實現的自我感知程度;樂觀是指大學生對未來的積極期望;堅韌性是指在挫折、困難面前個體依舊能頑強應對,具有挑戰所需的信念,努力爭取結果符合預期;希望是指大學生對目標有合理預期,并在遇到困難時能合理評估困難對預期目標影響,并適時調整目標,同時對實現目標表現出渴望和信心。適當的引導、培育,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促進大學生自我肯定并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從而提高其心理資本。
二、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
1.心理資本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的學業、人際關系、情感、就業、生活滿意度等都與其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國內不少學者的研究都證實了大學生的心理資本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如梁宇頌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樂觀感越強,抑郁情緒越低,而生活滿意度越高;大學生心理資本中的希望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減少大學生的抑郁情緒。可見,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其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可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資本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當前,大學生就業是社會熱點問題,也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問題。近年來,那些心理資本高、綜合素質強的大學生往往在就業中勝出,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相關的研究不僅證實了心理資本高的學生容易就業,同時揭示了他們受歡迎的原因。例如徐辰發現大學生心理資本與職業決策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心理資本、社會支持可以作為預測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的重要因素。莎日娜認為心理資本各維度表現越高,職業探索行為越強,就業的成功率就越高。
心理資本雄厚的大學生能夠在擇業的過程中做出理性正確的判斷,把握機遇,縱然面對當下的擇業困難,他們也能夠及時反思總結,調整心態和擇業策略,不斷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
三、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培育途徑
心理資本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培育和提升。本文將從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四個維度出發,詳細分析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資本。
1.提升自我效能感
所謂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面臨一定困難或要解決的問題時,所內化于心的能否克服困難或者解決問題以及如何克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信念。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體驗和建構積極認知是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的途徑。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成功體驗”,開發大學生自我效能和構建積極認知的有效方法就是成功體驗,如果個體沒有切身實際的體驗,那么形成的自我認識不但片面而且易損易失不夠持久。只有實際體驗到之前自我感知無力完成的事情被逐步解決的過程,個體才能突破對自我能力認識的牢籠,判斷自己的能力所在,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學校可以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增加大學生的成功體驗。讓參加團體輔導活動的每個大學生提出自認為于自己能力而言做不到的事情,然后將事情細化成多個小事情小目標,群策群力獲得每件小事情處理的最佳方案,再通過演練模擬解決這些問題。如此每位大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強化成功體驗,認識到只要計劃周全,方法科學合理,充分調動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創新意識,合理利用資源,困難是可以妥善解決的。
樹立和發揮榜樣作用也是一個有效構建積極認知,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當大學生看到類似自己經歷的同學通過不懈努力獲得成功時,他們通常會不由自主地借鑒學習,相信自己亦可通過努力成功,增強自信。因此可以組織大學生講座、會談等活動,將成功人士的事跡在大學生中傳播開來,充分發揮榜樣的帶動作用。大學生學習這些人的經驗方法,從而相信只要通過自身努力也能獲得成功,增強大學生積極認知,開發學生的自我效能。
2.培養樂觀精神
樂觀是一種特有的行為模式,是總結成功失敗的方式決定情緒和發展,是一種期望積極結果出現頻率比消極結果出現頻率高的普遍傾向。樂觀的大學生是現實而又靈活的。開發樂觀有三種策略:包容過去、珍惜現在、尋找未來的機會。
當代大學生都經過小初高的基礎教育,通過競爭相當激烈的高考后進入大學校園,因此有相當部分的同學對之前的學習經歷潛藏著很多不良情緒。高校針對這些情形應對大學生加強樂觀歸因教育,引導大學生對過往的生活學習經歷用積極包容的態度面對,積極地珍惜大學時光。大學時光應當是美好積極的。高校應當動員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拓展見聞,增強自信心與競爭力。
歸因方法是促進大學生樂觀精神培養的重要因素。積極情況下個體對待消極事件是暫時的、局部的、他人的,反之則會成為持久的、整體的、自我的。因此,我們可以在心理學專家的指導下開展團體討論活動,團體成員一起討論,將以往的錯誤失敗進行分析,得出合理解釋,將消極、整體、持久的歸因進行轉化,形成積極、局部、暫時的歸因,提升個體成員的自信,在應對外部環境時具有更強的控制力,促使大學生形成積極歸因性格。
3.增強堅韌性
個體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創傷困境以及威脅等生活重大壓力時做出的良好適應即為堅韌性的體現。對于某些堅韌性較強的個體,當他們身處困境時不但會及時恢復,甚至還會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因此,堅韌性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個體堅韌性的方法有:
第一,心理咨詢。身處困境時,個體身心往往都會表現得比較脆弱、暴躁、易怒、敏感多疑,又時常感到難過、委屈、情緒不穩定,希望得到他人關注或者向親朋傾訴。大學生處于人生的探索上升期,心理素質和智力發展尚不完全成熟,當他們遭遇磨難時,渴望得到情感上的依靠和心理上的支持。因此,對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經營順暢融洽的人際關系來說,社會各方面應當積極引導,要開導他們正確認識看待心理方面的咨詢,將之視為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助力。
第二,自我的暗示。大學生要正確認識挫折,建立正確的挫折觀念,可以通過語言意念來攻擊不良身心狀態,即為心理暗示。學校可以向學生輸送各種積極的信念,比如“在挫折和困境中涅槃”“困苦只是一時的,戰勝它就會沐浴晴天”等。在身處困境、遭遇挫折時用一些正能量的暗示語來鼓舞自己,逐漸形成一種健康積極的心理反應模式。
第三,挫折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時,如果單一地將大學生看作困難和壓力的被動接受者,是不利于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而是要調動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到有能力自己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4.樹立希望
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有德才兼備的基本條件,還要有綜合全面的素養。所以,當前高校在日常教育中,不僅在文化知識方面有高的要求,還應當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發展,積極培育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在高校日常教育中,需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目前擁有的優勢和資源,能自主自發的規劃一些生活的目標。大學生樹立希望、設立的目標要合理但不能缺乏一定的挑戰性,對于設立目標要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然后按照既定計劃實施。每一個階段性的小目標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個希望,通過分階段分層次地實現小目標,最終實現整個人生成功的大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資本為實現個體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也可以提升個體的競爭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因此我們應當聚焦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培育工作、甄選適合的心理資本培育方式,對預防及消除大學生心理問題、鍛煉創新思維方式及創新意識、提升大學生社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何威風,張兆國,楊怡.國外心理資本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11(4).
[2]Luthans Fred.心理資本[M].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柯江林,孫建敏,等.心理資本:本土量表的開發及中西比較[J].心理學報,2009(9).
[4]徐辰.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與職業決策困難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2.
[5]莎日娜.心理資本對職業探索行為的影響研究[D].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1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