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飛
摘要:產學研合作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科技經濟共同發展的關鍵途徑。產學研合作是一種以知識共享為動力的跨組織現象,知識流動是產學研合作的關鍵環節,知識流動的效果會對組織競爭力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對產學研合作中的隱性知識流的動力學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隱性知識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G3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知識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知識在組織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隱性知識是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研究隱性知識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但是過去人們一直致力于顯性知識的研究,忽視了隱性知識,因此應該加強對隱性知識的研究。產學研合作的發展導向是市場實際需求、主要內容是實現科學技術成果的產業化、主要目標是促進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流動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該對產學研合作中隱性知識流的動力學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提高產學研合作水平。
一、相關概念
1.1產學研合作
產學研合作指的是科研院校、高校以及企業三方之間的合作,根本目的是促進技術和生產要素的結合【1】。教育、經濟以及科技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需要實現教育、經濟以及科技的一體化發展。產學研合作當中的產指的是產業界當中的企業;研指的是進行各種技術研究的科研機構;學指的是學術界。產學研合作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校企聯合即高校和企業共同進行科技研究和人才培養;共同建立研究機構;共同建立科技產業園。產學研合作的模式也很多,按照合作主體的關系可將產學研合作模式分為校內產學研合作模式、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以及多項聯合體合作模式。(1)校內產學研合作模式的主體是高校,即高校為了實現教學和科研的共同進步,利用自身資源建設教學實習基地,這樣可以促進高校融入市場,加強高校與社會的聯系,也可以實現教學、科研以及產業的一體化發展【2】。(2)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指的是以中介機構為合作紐帶的模式,能夠有效化解合作主體的分歧,促進信息交流。常見的中介機構有高效產業推廣服務中心、政府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成果傳播機構等。這種合作模式具有信息傳播形式多樣、合作主體風險低等特點。(3)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指的是校企合作的一種模式。高校以培養人才為己任,所以高校不是特別了解生產與經營,市場開發能力比較弱。所以高??梢院推髽I相結合,這樣可以為企業提供人才,促進企業的產品開發,也可以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輸入到市場當中,實現高校與企業的雙贏。迅速直接、優勢互補是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的主要特點,但是高校和企業之間在觀念、利益、溝通等各方面都存在分歧,所以合作的成功率比較低。(4)多向聯合體合作模式是企業、高校以及投資方共同合作的一種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增加收益。
1.2隱性知識流
知識包含很多,若根據能夠清晰表達和有效轉移這一標準劃分的話可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這兩種類型。顯性知識又被稱為編碼知識、外顯知識,指的是人們可以通過書籍資料、媒體、軟件等各種方式獲取到的知識。而隱性知識這一概念是1958年邁克爾·波蘭尼提出來的,波蘭尼認為隱性知識是我們知道但是無法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具有默會性、個體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相對性、偶然性與隨意性、穩定性以及整體性等特點。默會性指的是無法通過言語、文字、圖片表達出來,這是隱性知識的根本特性;個體性指的是隱性知識存在于每個人的頭腦當中,且不能傳遞,所以屬于個體;人們能夠通過推理獲得顯性知識,但是人們不能通過推理獲取隱性知識,只能通過感官或者是知覺獲取,所以隱性知識具有非理性的特征;隱性知識存在于一定的情境當中,所以具有情境性;隱性知識具有較強的文化特征,包括了自然、社會以及人文知識體系,因此具有文化性;隱性知識很難捕捉到,所以具有偶然性和隨意性;在一定條件下隱性知識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同時一個人的隱性知識可能是他人的顯性知識,所以具有相對性;隱性知識不會隨意發生改變,且非常完整,所以具有穩定性和整體性【3】。隱性知識流指的就是隱性知識的流動。
1.3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研究影響產研學合作主體內部的隱性知識流的因素、隱性知識流的模型、隱性知識流的仿真情況。本文將采用結構性推理等方法開展研究,具體的技術路線如圖一所示。
二、關于產學研合作中隱性知識流的研究淺析
知識是可以流動的,可以在各主體之間傳遞,知識流動是產學研合作的關鍵環節,當前國內以及國外都開展了相關研究。
2.1知識流的相關研究
目前,關于知識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關于隱性知識流的內涵的探究:國外的學者對隱性知識流的內涵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比如說,美國學者Verna Allee(維納·艾莉)將知識比作大海當中的島嶼,其中隱性知識就是埋藏在海面下的知識。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認為隱性知識就是無法用言語等形式表達出來的知識,比如經驗、技巧等,同時他還提出了SECI模型,這一模型認為知識的轉化包括社會化、外部化、整合化以及內在化這四個不同的階段【4】。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對這一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研究,比如趙士英等人提出了和野中郁次郎相似的觀點,即個性化的且難以形式化的知識就是隱性知識。(2)關于知識流結構參數的探究:每一個學者關于知識流結構參數的探究結果都不盡相同,一些學者創建了知識流的基本框架、一些學者研究了知識流動的機制。(3)關于知識流動力學模型的探究:一些學者提出了動態的知識流動模型,一些學者提出了知識流動的動態擴展模型。
2.2隱性知識轉移的相關研究
轉移和共享是知識流動的兩種形式,只有完成了這兩個過程才能夠實現知識的價值,所以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國外某些學者提出了知識轉移這一概念,之后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認為知識轉移是兩個組織互相影響的過程,同時我國一些學者構建出了推動隱性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
2.3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知識流動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學者提出的產學研合作的定義較為相似,都認為企業、高校以研究機構共同合作就是產學研合作。部分學者認為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技術轉移就是知識轉移,并建立了以知識流為基礎的產學研合作模型。
三、產學研合作中隱性知識流的流動屬性簡析
3.1知識流的流體性
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人都更注重顯性知識的研究,沒有對隱性知識進行深入研究,但其實隱性知識極為重要,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流動是知識的價值所在,只有不斷流動才能夠促進知識的傳播、提高知識的價值,知識流動涉及到很多主體。知識流就是知識的流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共享知識、創新知識,從某個角度來說可以將知識流簡單理解為水的流動過程。
3.2以流量調節閥為基礎的高校隱性知識流的流動屬性
3.21流量調節閥概述
流量調節閥就是一種控制裝置,可以改變流量,根據相關定律可將流體流量調節閥的公式定義為,p1和p2分別指調節閥前的壓強和調節閥后的壓強,g指的是重力加速度,P指的是流體的密度,w指的是流體的平均速度,false指調節閥的阻力系數。而w=Q/A,A指的是閥口通流的面積,Q指流量【5】。
3.22知識流參數的結構性類推
可以將知識流當作液體的流動,所以可以根據常規流體的相關參數類推出知識流的相關屬性參數,具體如表一所示。(見表一)
根據表一可以看出,流動面積就是知識流的流動范圍、流體的阻力就是知識的粘性,且相關學者研究發現知識流的流量和知識節點的學習能力呈正相關,根據上述公式可以得出隱性知識流的流量公式為(Q指的是隱性知識流的流量;S指知識節點學習能力;A指隱性知識的流動范圍;指知識粘性;P指知識固有屬性;△p指知識勢位差),根據公式可知隱性知識流的流量和學習能力、流動范圍等因素都有關系【6】。相關學者根據相關模型構建了隱性知識流的結構圖,如圖二所示。
3.23高校隱性知識流的流動屬性
企業、高校以及科研機構是產學研合作的主體,本文將簡要分析高校內部當中的隱性知識流的流動屬性。高校是人才培養基地,是知識來源,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當中含有非常多的隱性知識,主要可分為個體隱性知識和組織隱性知識這兩種類型。高校需要不斷增強隱性知識流的實效性,從而增強競爭力。高校隱性知識流的流動屬性主要包括知識節點、學習能力、知識屬性、知識粘性、知識勢差以及知識流動范圍。(1)知識節點:顧名思義,知識節點指的就是知識流的起點和終點,每一個知識節點的作用都較為復雜,可同時充當知識流的源節點和目標節點。知識節點是知識流的傳遞載體,學生、教師等人都是知識節點,能夠促進隱性知識的傳遞和共享。(2)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指知識表達和知識吸收的能力。隱性知識難以形象具體化,所以知識節點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傳遞隱性知識,讓他人理解隱性知識。同時,知識節點還應該不斷吸收更多的知識,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并根據這些知識創造新知,從而提高知識流動的質量。(3)知識屬性:隱性知識自身具有情境性、默會性等屬性,這些屬性不會發生改變,但是這些屬性會對隱性知識流的流動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高校當中的隱性知識包括學生、教師等主體所擁有的經驗、技能、技巧等。(4)知識粘性:簡單來說,知識粘性就是知識轉移的難度,知識屬性、知識節點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知識粘性。若高校的文化氛圍較為濃厚、激勵機制較為完善的話,隱性知識的傳遞難度就比較小,隱性知識流的流動效果就比較好。(5)知識勢差:知識位勢指的是在某一時刻知識節點所擁有的知識量。知識量不僅包括知識的數量,還包括知識的質量和結構。每一個學生和教師的知識掌握情況都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所以知識節點的知識位勢不同,就會影響到知識流的流動【7】。比如說,一些教師掌握住了比較深奧的知識,并教予學生,但是學生無法理解,這樣就無法繼續傳遞知識。(6)知識流動范圍:知識的流動情況決定著知識流的價值,知識流的流動范圍越大,知識流的價值就越高。在高校當中,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可以傳遞知識,有利于提高隱性知識流的流動質量。
四、產學研合作中隱性知識流的建模
4.1模糊Petri網概念
這一概念是由德國科學家提出來的,利用Petri網不僅可以描繪系統結構,還可以刻畫系統的動態變化,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因此可以利用模糊Petri網構建產學研合作中隱性知識流的模型。
4.2影響產學研合作中隱性知識流的因素
產學研合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合作方式,不僅能夠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還可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產研學合作中隱性知識流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比如知識節點的特性、隱性知識的特性、流動的情境特性以及各主體之間的關系特性。根據這些影響因素,可以構建隱性知識流的模型,如圖三所示【8】。
其中Pn代表的都是庫所,每一庫所代表的含義都不同,具體如表二所示。(見表二)
經過分析發現,利益分配制度是隱性知識流流動效果的最大影響因素,如果利益分配不合理就會影響到隱性知識流的流動效果。
結語:
本文對產學研合作主體隱性知識流的流動屬性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利用流量調節閥的相關公式構建了隱性知識流的流動屬性圖,明確了流動屬性的影響,還構建了隱性知識流的模型,發現利益分配會影響到隱性知識流的流動效果,但本文還存在很多不足,將繼續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趙修文,姜雅玫,劉顯紅.團隊成員之間隱性知識共享的微分動力學模型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85-91.
[2]祝琴,賈曉菁,周小剛.創新研究系統隱性知識生成轉化反饋環特性仿真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07):186-203.
[3]王培林[1],周燕[1].對產學研隱性知識轉移中的知識破損的理性思考[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38(2):39-43.
[4]胡刃鋒,應艷.產學研協同創新隱性知識共享機理分析[J].前沿,2016(2):80-84,共5頁.
[5]胡刃鋒,劉國亮,楊楠.云平臺環境下產學研隱性知識共享協同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15(4):53-58.
[6]胡刃鋒,應艷.產學研協同創新隱性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15(3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