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琪

摘要:在“一帶一路”帶動下,我國體育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為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地方高校應當堅持產學研模式,培養更多創新應用型人才?;诖耍疚闹饕缘胤骄C合大學體育專業產學研合作需求切入,分析現有體育專業產學研合作的現狀與不足之處,并以此為基礎,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對地方高校體育專業產學研發展提出建議,從而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地方綜合大學;體育專業;產學研合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高校既傳承理論知識,探究新型理論,又研發新技術,為新經濟產業提供支撐。科學研究、發展理論傳承、技術實踐是合作教育下人才培養新形式,同樣也是經濟體制下產業發展對教育的內在需求及必然發展趨勢[1]。經濟市場中,對體育人才需求明顯呈現上升趨勢,地方綜合類大學應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把握機遇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深入發展產學研模式,培養出與社會要求相符的實用型人才。
一、地方綜合大學體育專業產學研合作需求
1.外部推動
現階段,我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消費升級對帶動就業、擴大內需提出更多要求。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體育產業不僅可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新空間,還能借助體育產業此種覆蓋全社會的服務業,帶動就業增長。體育本身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一方面為國家層面,體育可在奧運會國際賽事舞臺上,為國爭光;另一方面則是為全民健身鋪設路徑,組織群眾實施體育活動,均可代表體育發展已經邁入新階段[2]。其主要包含四個子系統,即大眾體育、體育產業、競技體育、體育文化,借助體育產業發展可推動我國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而此方面的發展,離不開體育人才的支持,對體育人才培養也提出了相應要求。
另外,則是國家政策支持,為了推動高校改革,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我國相繼頒布于產學研相關的政策,最早在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轉化法》,將產學研合作歸入到法制軌道中。最近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等,財政部、教育部、發改委等聯合相繼出臺教育改革文件,從多方面鼓勵各大高校實施產學研合作,以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滿足現有社會要求。
2.內部需求
產學研合作對于高校發展同樣具有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團隊的實踐水平及理論基礎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素質,建設專業化教師團隊,對高校發展意義重大。而產學研合作模式,可為教師提供實踐環境,讓其在實踐中復習專業知識,積累教學經驗,掌握先進、創新的體育教學,跟上時代發展,提高學生專業能力;(2)提高學生實踐能力[3]。學生在產學研模式下參與實踐活動,可有效通過實踐驗證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及動手能力。產學研教學明確提出學生實踐能力、理論知識、素質培養重要性,為學生創建良好平臺,讓其在學校就能接觸社會,提前熟悉自身工作流程,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3)合理分配資源。高校作為知識經濟發源地,日益凸顯出高校社會服務效能,體育專業或與其他專業相結合,實現技術創新,能夠為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并且,高校體育專業擁有大量體育場館、人力資源、體育設備器材等設施,借助產學研合作平臺,可提高此資源利用率,推動地方體育發展,為全民建設提供自身力量。
二、地方綜合大學體育專業產學研合作現狀及問題
1.現狀
體育產業發展需要有懂體育、知體育人才推動,此方面體育院校應加強推廣。近幾年,地方體育局對體育產業和高校體育專業合作十分重視,推動職業培訓工作發展。在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324文件,依據文件精神,各地機關單位鼓勵體育院校開展職業培訓基地,如揚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絕大部分體育院校均積極建設體育基地,成為體育行業職業培訓試點單位。這為高校賦予了新職能,在體育院校與體育產業合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并且,各省體育管理機構先后展開宣講與鑒定活動,全面強化大學生體育專業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為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工作創造條件。
為了更好利用高校資源,讓其參與到政府管理工作之中,增加了對體育科研的投入。自新世紀后,體育專業課題數量隨之增加,體育經濟也納入到項目內容之中。同時,2009年后,更多體育專業師生參與到地方活動之中,可深入了解體育產業發展下人才需求。如,聘請體育學生專業表演、選拔體育學生組成志愿團等。另外,體育院校也參與到體育商業活動之中,涉足體育經濟行業,與校外體育產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盡管對學生過度參與商業活動并不鼓勵,但學生在實踐中有效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為走向社會奠定良好基礎。高校和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此種校企合作、體教結合方式下,組建更多高水平體育運動隊,發展了更多人才。
以體育專業教育方面來看,體育專業受到高度重視,各高校紛紛設立旅游體育、休閑體育、表演體育等專業,甚至為其成立社會學習,將體育指導與休閑體育培養人才分為兩條線路,教育理念也逐漸轉向“復合型”人才,整體體育專業教育功能已經產生了改變。
2.問題
2.1體育組織與高校溝通不暢
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專業與企業之間合作仍然為初級階段,并未形成獨特體系。在社會經營活動之中,體育專業資源參與度不足,高校與體育產業之間信息溝通較少,導致無法充分發揮體育專業資源優勢。另外,高校也并未了解商業體育運動對人才的需求。以安徽省為例,第一、二體育產業發展論壇自2008年后相繼在安徽省政府主導下招考,確立體育產業方向,但會議中無高校體育院系參加,而后續論壇發展有體育院系參與,但也僅是承辦院系參與其中,其他院系參與較少[4]。并且,地方政府大型體育賽事舉辦中,也極少聯系高校體育專業,兩者之間缺少互動,其更加注重對當地環境、經濟、媒體關注度、形象等方面影響,而在體育推廣、體育教育、群眾參與并不過多關注。
2.2高校體育專業規劃急需完善
高校的體育專業作為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政府應當對其進行扶持,制定科學規劃方案。但以體育院校與社會體育產業合作發展數量而言(見圖1),西部地區3所、中部地區2所、北部地區1所、東部6所,總數量較少,且分布不均,整體為東強中西弱的情況。而在合作內容方面,盡管有較多體育主體產業合作,但多數為健身合作,少量體育制造合作。合作模式更多為實習基地建設,部分學校實施“產學研”發展模式。政府推動或參與建設合作數量較少,山東大學和體育服務、體育用品合作、武漢江漢大學局校模式等均能在政府推動下促成,獲得收獲巨大,擁有較高影響力,但此種合作較少。并且,高校體育專業方向普遍與體育產業發展脫軌,專業設置較為單一,缺少體育產業教師資源。
2.3 實驗室層次不足
在國外體育產業發展中,大部分高校均開設有關體育產業專業,此類院校通常建立體育專業實驗室,以讓學生從事體育專業人才進行科學研究、實踐、項目策劃等。而我國盡管也開設類似實驗室,通過配套設施完善以加強產學研合作,但工作推進廣度與深度方面參差不齊,體育產業實驗室院校比例較低,實驗室各項設施配置不全,僅停留在簡單器材、沙盤模擬方面,整體水平無法滿足現有學生教學需求。
三、地方綜合大學體育專業產學研合作發展模式建議
1.創建交流平臺
我國各地區均應當進行體育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積極鼓勵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參與到體育發展之中,讓廣大師生了解地方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而在面對發展中不利因素時,則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引領師生協商解決此問題,政府應當構建交流平臺,爭取各高校中體育專業師生意見,鼓勵地方體育師生參與其中。首先,邀請體育專業師生,讓其為體育產業發展提出建議[5];其次,在當地體育網站中,公布現有體育產業發展動向,體育網站內部也需構建友情鏈接,以便交流溝通;最后,以巡回宣講方式到各地方大學體育院系宣傳。
2.合理規劃體育院系
我國教育重要目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服務。地方若想快速發展體育產業,則應當先進行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社會體育需求時不同社會階層、生活水平對體育發展價值的反映。所以,政府應當為體育專業發展提供幫扶與指導,為其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如,可與當地體育產業、體育事業、學校體育專業相結合,對其結合發展存在的矛盾提出解決方案。而對于高校中較為弱勢的體育專業及院校進行幫扶,開展新專業,培育與地區需求相符的人才。高校也應當承擔自身的使命,準確把握時代發展下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對體育培養方向進行調整,如體育經營、體育表演、體育休閑等,為社會及時輸出有用人才。高校應以科學專業發展思路、敏銳觀察力將自身辦學水平提高。因此,政府需要組織高校舉辦相應體育活動,與社會體育組織相聯系,讓體育專業能夠為地方及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服務。
3.創新課程建設
產學研模式易出現形式化傾向,為此,應當從課程與教學改革出發,讓專業建設與體育產業相對接,以培養更多人才。
(1)劃分課程模塊。體育產業經營管理專業在建設課程中,應以核心課程模塊為主,如南京體育經濟管理專業,專業性課程包含體育營銷、企業戰略管理、商務探班、場館服務產品測算、體育賽事市場推廣、體育贊助實務、體育設施經營與管理、體育經紀人等,依據不同體育產業領域,聚集類似課程,體育經濟管理專業可構成四大模塊,即體育場館運營、體育賽事贊助、體育商業策劃、體育賽事開發,以上述專業為核心設計課程,可讓學生快速理解相似知識點,在短時間中強化學生某個方向體育產業專業技能。
(2)轉變授課方式。教師盡管對學生一再強調理論知識是科學研發的基礎,但部分學生仍然會認為理論知識難以理解,缺少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可通過業余時間參與產學研項目之中,專業教師負責指導,以盡快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4.共建實驗室
(1)明確實驗室特色
體育專業培養人才重點在于其創新能力及專業技能,打造出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建立產學研實驗室中,其目的是為學生轉化理論知識提供平臺,順應體育產業發展趨勢。因此,與工科實驗室不同,體育專業實驗室應當根據體育市場需求,打造以校內仿真、綜合實驗、校內創新為主的實驗室。
(2)培訓學生技能
高校可利用大數據技術開發仿真實驗項目,培養學生體育產業信息化處理能力,結合國內外成熟市場營銷思路,通過平臺與軟件,如電子沙盤、ERP軟件等,為學生構建虛擬場景,讓其能夠在其中演練自身所學技能與知識,充分體驗到自身專業的應用全過程。
5.推動產學研模式
現階段,政府已經在發展中已經實現社會化公共管理,是政府公共事務管理重要發展方向。在此過程中,政府管理應當鼓勵非政府組織,讓其積極參加社會體育事務,可有效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并且,我國各地區均大力推廣產學研模式,主要是借助體育產業、高校體育專業、體育組織這三方面展開合作,建立協作與幫扶關系,以實現三方的互利共贏。因此,應當進一步加強高校體育專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構建多重合作渠道,引進企業之中與體育經營、體育賽事等相關的人才,為學生進行講學,并根據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向,而學生也可進入到企業之中實習,通過兩者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創建交流論壇,以為其他體育組織合作交流提供平臺。最后,社會組織參與到現有體育管理之中,可有效減少體育行政部門工作壓力,劃分具體工作讓體育組織實施,有效轉化體育大學科技資源,開拓更多體育市場,促進地方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結:總之,我國經濟正在上升期,且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不斷深入,對于體育人才需求愈發迫切,地方綜合大學在此情況下,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創建交流平臺、規劃體育院系、創新課程建設、共建實驗室、推動產學研發展,從而培養出更多與社會需求相符的人才,推動體育產業實現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振宇.高校體育專業“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研究——以嶺南師范學院潛水專業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9):61-62+66.
[2]葉明志,朱懷遠,項亞光,金慶凱.體育院校與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現狀及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19,35(02):127-132.
[3]王清遠,唐毅謙,葉安勝,劉曉.“區域應用、開放協同、校城融合”三位一體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9(04):42-45.
[4]劉憲杰,田春艷,高勝哲,楊雅新,于旭榮,王犖.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以大連海洋大學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1):81-85.
[5]田麗.產學研背景下地方本科院?!皯眯汀斌w育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2(05):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