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鑫
摘 要: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速度十分迅速,BIM技術已經成為建設工程領域的關鍵技術手段,將其應用于市政道路設計中,能夠不斷優化市政道路設計方案,提高設計工作的效率,促進城市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對BIM技術的優勢、BIM技術在市政道路設計應用中的價值以及BIM技術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BIM技術;市政道路;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U412.37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了市政道路的整體要求,BIM技術在設計行業中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設計理念,推動了設計行業的又一次革命。也需要充分結合社會實踐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對其進行創新,通過優化調整以更好地適應現階段的市政道路需求,促進工程質量的發展。BIM技術便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并且在市政道路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1 BIM技術的科學內涵
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是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推出的一種新型技術,盡管BIM技術在建筑工程行業當中的運用時間并不長,但是技術自身的特性十分符合現階段的建筑工程發展需求,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認可。從現實運用的角度來看仍然有很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相較于傳統技術,BIM技術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能夠通過大量建筑信息數據的挖掘做出科學合理的總結,貫穿建筑設計施工全程是BIM技術在運用過程當中的主要特點,更是因為該項技術能夠貫穿項目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夠更好地凸顯該項技術在建筑設計施工當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BIM技術同樣也可以被運用到結構的分析中,且技術使用門檻相對較低。該項技術建立在數據的深入挖掘基礎上,通過對大量數據的編輯、整理和更新,能夠進一步保持數據庫的科學性和精準性,能夠為建筑橋梁設計提供更多精準的信息。
2 BIM技術在市政道路優化應用中的作用
2.1 提供準確的技術支持與數據支撐
BIM技術最為明顯的技術特征便是可視化和協調性,建筑設計工程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任何環節與環節之間都是密切相連的。尤其是在市政道路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充分考慮道路橋梁的施工現狀、整體環境,BIM技術在市政道路當中的運用,能夠充分考量建設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各項問題,準確預測在設計施工過程當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資源以及工期情況。三維的立體設計能夠更好地彌補傳統二維設計當中的不足,促進設計結構之間的相互聯系,提高建筑施工項目的整體協調性的作用。受到這一技術特性的影響,BIM技術在未來的建筑施工當中有著非常廣泛的發展前景。與此同時,該項技術也在不斷更新,虛擬仿真技術的添加能夠更好地為數據模型提供技術支持,不僅能夠充分考慮道路橋梁設計施工當的具體情況,而且還能夠奉行綠色施工的宗旨為建筑橋梁設計提供更多的環保化理念和指導措施。
2.2 提高施工質量,實現集約化管理
BIM技術之所以能夠得到人們的青睞,是因為該項技術本身的設計理念更加先進,同時虛擬模擬分析技能的加持,進一步強化了BIM技術的整體能力。市政道路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在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清晰地感知設計以及施工環節可能遇到的各項問題,通過精準的考量來更好地對道路橋梁進行設計,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BIM技術中的模擬仿真技術能夠更好地針對橋梁設計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直觀分析,通過意見反饋來為設計施工團隊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相較于傳統的技術,BIM技術在市政道路當中的運用能夠更加直觀有效。與此同時,該項技術在實踐當中的運用,是經過多方數據分析的結果,能夠通過數據的精準測量篩選市政道路以及施工過程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通過預先防范來更好地提高穩住的整體質量。因此,BIM技術能夠通過詳細的信息羅列以更好地幫助設計施工團隊了解市政道路施工的整體情況,通過建筑質量的整體把握,達到降本增效、縮短工期的最終目的。
3 BIM技術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
3.1 智能化“道路中線”實體
基于智能化的“道路中線”自定義實體,設計師可以直接拖拽道路中線實體上的各個夾點,以修改交點位置、圓曲線半徑、緩和曲線長度、切線長和外距等設計參數,操作過程所見即所得。“道路中線”實體修改完成后,系統會按指定的起點樁號,自動進行樁號推算,更新樁號標注、平曲線特征點和設計參數的標注,無需另行標注路線。設計者可以為“道路中線”實體指定一個數模,在平面設計修改的過程中,系統能夠實時聯動地切割數模,以及時檢查道路縱地線和橫地線的情況。
3.2 智能化“拉坡圖”實體與“豎曲線”實體
縱斷面設計基于“拉坡圖”和“豎曲線”兩個自定義實體完成。“拉坡圖”實體中包含了縱斷面地面線、拉坡控制點、平曲線示意圖、高程標尺等內容;“豎曲線”實體包含了變坡點、直坡線、豎曲線、監視斷面和參數標注等內容。
“拉坡圖”實體與數模關聯,實時進行縱地線切割和更新。“拉坡圖”中的平曲線示意圖實時與“道路中線”關聯,一旦道路中線發生修改,平曲線示意圖會立即更新。
設計師基于“拉坡圖”進行豎曲線設計。在各控制點的約束下,動態布設豎曲線。
3.3 智能化“路基模板”實體與“邊坡模板”實體
靈活多變的“路基模板”實體與“邊坡模板”實體是橫斷面設計的基礎。“路基模板”由一組彼此相連的路基部件組成,基本的路基部件包括分隔帶、行車道、硬路肩、土路肩、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用戶也可以自行定義和拓展路基部件。
程序采用“邊坡模板”控制橫斷面的邊坡戴帽設計。“邊坡模板”實體由一組彼此相連的邊坡線段組成,基本的邊坡段包括:填方邊坡、挖方邊坡、護坡道、碎落臺和邊溝等。“邊坡模板”的終點控制條件能夠開展更為智能和更加復雜的邏輯判斷,從而大大減少戴帽所需的模板數量。
3.4 道路信息模型實體
利用各類智能實體功能,通過數字地面模型模塊進行數據提取和導入及高速構網,為設計提供一個數字化三維地形平臺,實現能夠沿道路縱向、橫向和任意斜向,剖切地形。然后按照線路工程特點,創建路中線、縱斷面信息智能實體,與數字地面模型無縫銜接,實現道路中線平縱聯動設計,創建道路中線立體線形實體。最后基于“道路中線”實體,裝配路基和邊坡裝配模板等智能化實體,建立可視化的道路信息模型智能實體,這些智能實體從不同維度描述和記錄設計方案所包含的信息,集成和裝配為一個道路信息模型三維實體。由于道路信息模型信息之間的關聯性,設計者可以快速地完成方案設計修改和自動更新,所有的設計信息保存在“道路信息模型”實體中,不依賴任何外部數據文件,實現將市政道路設計過程演變成為一個創建道路三維模型的過程,自動創建道路信息模型三維實體,實現道路路線專業自動出圖,同時為其他專業設計提供基礎信息。
4 結束語
BIM技術能夠進一步促進市政道路活動的開展,同時,能夠為項目工程的設計施工打下良好的質量基礎。因此,市政道路工作過程當中,需要秉承著創新的思維,了解現階段技術的發展現狀,對BIM技術持有理性客觀態度,強化該項技術的學習與運用,進一步優化傳統的數據系統,做好集約化的管理工作,在提高工程數據設計科學性、精準性的基礎上,為后期的市政道路和項目實施開創良好的先決條件,提高項目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吳瓊,辛靜,王嘉毅.BIM技術在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20,5(20):204-205.
[2]董禎保.BIM技術在市政道路與橋梁設計中的應用[J].建材與裝飾,2020(19):261-262.
[3]徐翔.BIM技術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J].運輸經理世界,2020(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