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文浩
【摘要】目的:探討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觀察體位對機械通氣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患者肺通氣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經病理學診斷確診的ARDS患者212例進行分組實驗,按隨機數字表法(RNTM)將其分成兩組,其中A組常規體位抬高30°基礎上,每日間斷予以患者采取90°端坐位8 h;B組體位持續抬高30°即可,分別使用EIT獲取兩組感興趣區域(ROI)值及患者的潮氣量、氧分壓、氧合指數等參數,并進行比較。結果:A組ROI值、氧分壓(PaO)、氧合指數(PaO:FiO)均高于B組,呼吸機使用時間低于B組(P<0.05)。結論:在ARDS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期間使用EIT輔助觀察體位能有效的改善重力以依賴區肺通氣,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體位;機械通氣;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通氣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7225(2020)01-0028-0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目前在呼吸內科是常見、多發疾病之一,常見癥狀如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等等。該病主要是指由肺內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該病病死率極高。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可分靜態EIT和動態EIT兩種,有無創、簡單、便宜、容易應用等特點。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EIT在ARDS診治中的有效率也隨之提升。借此,本文將選取本院收治的212例ARDS患者進行分組實驗,探討EIT觀察體位對212例ARDS患者肺通氣的影響。報道如下所述: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06年版)》及2012年“柏林定義”等的相關規定納入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ARDS患者212例進行分組實驗,納入標準:1)已知臨床病因后1周內或新發/原有呼吸癥狀加重者;2)影像學診斷可見胸部雙側陰影或不完全能用胸腔積液解釋、肺葉/肺萎陷、結節者;3)有肺水腫或輕、中、重度缺氧者;4)醫院接受EIT診斷者;5)簽署知情同意書及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不符合《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與治療指南(2006)》及2012年“柏林定義”等[3]者;2)有除肺部疾病以外的其他臟器功能不全及相關并發癥者;3)精神疾病患者;4)不愿意接受EIT診斷、未簽署知情同意書和臨床資料不全者。A組男65例,女42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7.44±10.23)歲;B組男63例,女42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7.56±10.007)歲;兩組年齡、性別、病型等常規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值(P>0.05),可研究與討論。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按隨機數字表法(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RNTM)將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符合ARDS診斷依據的212例患者分成A、B組,各107例、105例。
1.2.2 實驗方法:A組常規體位有效抬高30°的基礎上每日間斷予采取90°端坐位8h;B組體位持續抬高30°即可。EIT:使用時結合患者選取合適的佩戴合適型號的EIT(Drager C500,德國德爾格公司)電極帶。動態調整EIT基線,基線平穩后,設置為4層模式。
1.3 觀察指標:ROI值及氧分壓、氧合指數。
1.4 統計學方法:建立Excel數據庫,將212例患者基線資料、研究數據進行分類、編號及統計后納入SPSS21.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兩組獨立樣本,正態分布,均數比較以及總體方差等資料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2 結果
2.1 兩組ROI值、氧分壓、氧合指數及呼吸機使用時間比較:A組ROI值、氧分壓(PaO)、氧合指數(PaO:FiO)均高于B組,呼吸機使用時間低于B組(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與其他檢查方法,如X射線成像、CT、MRI及超聲成像相比,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EIT)不僅具有解剖學的特征信息,還有功能性成像的性質的同時,近年來大量臨床實驗證實,由于EIT操作更簡單有效,無創而備受臨床診斷學青睞。這與它能更好的獲取ARDS患者肺內通氣引起的阻抗變化,給該病的臨床診斷提供更準確的局部肺組織理學特征,幫助其臨床診治。本研究中,A組ROI值、氧分壓(PaO)、氧合指數(PaO:FiO)均高于B組,呼吸機使用時間低于B組(P<0.05),提示在ARDS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科學、合理的予以EIT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同時結合本研究結果來看,利用EIT輔助動態觀察體位還能使有效參與呼吸的肺泡數量明顯增多,同時使肺內氣體分布更均勻。對于機械通氣期間行俯臥位通氣,不僅需要極大的人力,對患者來說也存舒適度極差等弊端。國內外大型醫院予患者采取直立位作為肺康復的手段,但需要多科室人員共同參與才能保證患者的安全。對人力、設備等條件均有限的情況,可嘗試采用床上端坐位來替代直立位為患者進行肺康復。筆者通過實驗發現,當間斷予患者采取90端坐位96 h后,患者的氧分壓、氧合指數潮氣量明顯改善。在治療方案相同的情況下,患者端坐時間越長,患者上述呼吸力學指標的改善越明顯。進而縮短了呼吸機的使用時間,同時減少了患者的監護室住院時間。綜上,在ARDS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期間使用EIT輔助觀察體位能有效的改善重力以依賴區肺通氣,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王玉光, 王宏偉, 王雙雙. 通過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觀察體位對機械通氣ARDS患者肺通氣的影響[J].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17(38):924.
[2]唐繼斐. 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D]. 南京理工大學, 2010,22(21)23:121-123.
[3]吳鏡湘, 王委, 張作晶. 胸腔鏡手術患者單肺通氣時非通氣側肺通氣方式及通氣量影響因素:肺阻抗斷層成像術監測[J]. 中華麻醉學雜志, 2017, 37(3):348-351.
[4]邱合信, 邢疆波, 李東風. 不同體位機械通氣對ARDS患者呼吸參數指標、血液流動學和胸部CT影像學的影響[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8, 16(08):65-67+93.
[5]錢春霞. 俯臥位通氣聯合肺復張對ARDS患者的療效觀察[D],2016,11(32):121-124.
[6]冼燕珊, 曾添輝. 不同機械通氣模式治療ARDS患者的效果[J].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7(6),2222-2224.
[7]徐峰, 李夢新. 電阻抗斷層成像與乳房超聲及鉬靶在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中的對照觀察[J]. 中華醫學雜志, 2017, 97(18):1391-1395.
[8]宋元林. 機械通氣治療ARDS犬中兩種氧合指數的判斷價值[J]. 上海醫學, 1998(3):143-145.
[9]唐勝文, 管步高. 早期應用肌松劑對重度ARDS機械通氣患者的效果分析[J]. 江蘇醫藥, 2018, 44(07):127-128.
[10]彭沖. 不同氧濃度肺復張對ARDS機械通氣患者的影響研究[D],2016,11(32):12-14.
[11]穆恩, 馬曉春.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順應性與潮氣量選擇[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3(11):848-850.
[12]吳佳銘, 曲志華, 劉文博. 基于EIT技術監測ARDS小豬模型 PEEP滴定的實驗研究[J]. 中國醫療設備, 2019,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