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斌
摘 要:對高中階段的物理教師而言,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務必深入貫徹到實踐的教學工作中,與教學內容和教學基本目標同頻共振,取得優質的教學效果。本文充分結合物理課堂的實踐教學經驗,打造了“心動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要素進行充分融合,探索高中物理課堂的規律性教學路徑,幫助學生利用物理的思維提升自我的認知水平。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結構
對于許多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物理都不是一個容易掌握的學科,甚至對于部分學生而言,物理的難度層級排在諸多學科的首位,導致許多學生“談物理色變”,面對物理學科的學習逐漸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畏難情緒。因此,如何更有效的開展物理教學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如何能夠在寓教于樂中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此同時盡可能的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幫助他們做好心理建設,用物理的思維看待世界,解決問題,從而切實的發揮物理學科這一基礎學科的基本作用,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心動物理”課堂教學結構原理分析
1.加強內容理解,奠定教學基礎
“心動物理”課堂教學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則是這樣的,如果學生自學的能力并不是非常的良好,則需要在學習的初期,由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親身引導學生開展物理課程閱讀,夯實基礎,最重要的是確保學生習得物理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的過程要深入淺出,由易到難,注重多項感官的同步介入。在閱讀物理教材的過程中,最為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高度明確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在開展的初期投入較多的精力也是值得的。
2.結合實驗探索,培養實操技能
對于教師來說,要高度重視實驗課程的實際意義,摒棄過去的傳統觀念,實驗并不僅僅是一門物理教學的課程,實驗的過程也是實現物理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通過實驗課程的深化推進,能夠實現學生物理素養和實操技能的同步升級,這也是物理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需要廣大物理教學工作者共同思考。
3.融合討論互動,促進知識啟發
在一般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僅僅依托自身的學術水平來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是不太現實的,一定要充分發揮出教室的教育引導作用和朋輩的教育支持作用,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比如,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小組討論模式,依托小組討論的模式,教室可以充分收集所需要的教學信息,并且結合具體的思維情境,打造適宜的問題環境,幫助學生針對特定的教材內容產生特定的教學導向。在面對一些較為難以理解的教學疑難問題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小組的組織優勢,相互討論,共同提高,激發思維的創造活力。
二、“心動物理”課堂教學結構的具體舉措
1.合理融合生活場景
對于高中階段的電場強度教學而言,其最為重要的環節便是與生活中的電場常識進行有機融合,通過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案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電場強度及其相關概念。在目前現行的高中物理體系中,電場強度的學習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點,具體舉例說來,電場強度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教學難點和盲點,學生對于相關概念的掌握往往并不到位。因此,教師在對案例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要確保案例具備高度的生活氣息和生活價值,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利用多媒體等方式更加直觀的揭示物理教學的本質,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電場強度,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2.科學設計教學環節
除了生活場景的融入,對于高中物理電場強度的教學來說,教學環節的設計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有針對性的結合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問題的設置。具體展開來講,電場強屬于物理場概念中的一個固有屬性,可以試著讓學生判斷電場力強度概念的正確與否、點電荷的比例與和電荷的強度大小等等。[4]與此同時,在針對電場中的不同點開展對應分析時,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電場力和電荷電量的比例關系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理解電場力/電荷電量這一公式中反應的電場強弱相關概念。
三、“心動物理”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勢分析
1.突出物理科學特點,強化實踐思維能力
對于以往的物理教學工作來說,其最為突出的一個現狀和特點在于,對于理論教學的內容投入的精力較為充足,但是對于實驗相關的方面則并不重視,甚至有些時候存在刻意忽視實驗的情況。但是眾所周知,物理的教學過程并不是一個死記硬背的過程,物理并不是文科,因此需要創新性的思維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本文推行的“心動物理”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優化目前的理論傳輸式的物理教學模式,在重視學生理論實踐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適度動腦,通過實驗加強物理原理的理解和深化。
2.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心動物理”的教學模式將物理教學的過程細分為幾個階段,使教師能夠結合不同教學階段的具體教學目標設置具有差異性的教學內容,通過相關問題的適度介入,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建立有益的小組探討模式,并以實驗作為基本的操作抓手,提升學生的實操動手能力,最終打造培養提升學生科研精神的戰略教學目標。將教學的相關過程由淺入深,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束語:“心動物理”課堂教學結構是一個程序化的結構,在很多時候,它能夠為教師的物理教學工作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框架思路,但是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相應的調整各個教學分模塊,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充分到位的發揮“心動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提高教學效果,推動物理教學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磊,黃偉.課堂教學結構研究的進路與焦點綜述[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7(Z1)
[2]王較過,趙歡苗.SOLO分類理論在物理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當代教師教育.2012(01)
[3]何克抗.教學結構理論與教學深化改革(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7(07)
[4]馬婧.淺析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A].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8
[5]瑪爾孜亞·托合達遜.新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體會[A].2016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