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艷
摘 要:德育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處于重要地位。任何一門學科的內容及教學過程都蘊含著德育資源。生物作為一門自然學科,以其科學性、實踐性可以用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愛國主義情感、環(huán)境保護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等道德情感,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生物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也在有意識的進行德育滲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關鍵詞:高中生物;德育滲透;現(xiàn)狀分析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德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德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成為中外社會、學者研究的永恒主題。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意義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加強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有著重大意義,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深度,同時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1]。生物學科德育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有生命教育、科學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法制教育、愛國思想教育、集體教育、環(huán)境保護教育等,在生物學科上進行德育滲透,對學生影響深遠,如生命教育讓學生們熱愛生命、鍛煉身體等;科學教育使學生學會使用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等。這樣才能夠全面推動學生發(fā)展,為學生以后學習、工作鋪平道路[2]。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xiàn)狀
學科德育滲透已逐漸受各位教學一線工作者的重視,生物教師高中生物教學中,也在有意識的進行德育滲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1、教師關于生物學科德育滲透理論知識的缺乏
大多數(shù)的生物教師對如何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了解,但對這方面的相關理論卻了解到不多。由于德育滲透作為一個新方向,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少且還不成熟,可供教師參考的資料很少。如果教師的德育滲透教學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撐,容易流于形式。一線教師忙于日常的教學,很少有時間進行與生物教學中相關德育滲透理論的學習[3]。教師缺乏相關理論的指導,就會導致德育滲透的實施缺乏科學性。經(jīng)過訪談,不少教師認為德育工作是歸學校政教處或班主任管,各科任課教師只負責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和教學目標中,生物學科德育沒能夠確立實質性的地位,生物學科德育在學校評價和教學評價中所占比例較小,因此,生物學科德育現(xiàn)實中多半處于有名無實的尷尬境地。如果教學工作的評價指標一直僅限于分數(shù)、優(yōu)生率或升學率,教師不會過多關注課堂教學的德育任務,滲透德育難免落空。
2、教師缺乏對教材中德育內容的深入挖掘
大多數(shù)生物教師在生物學科德育滲透時,多集中在“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和“行孝敬、知感恩”上,而對愛國主義、自然觀與科學觀、辯證唯物主義等方面的教育較少。由于生物教材的限制,生物教材中絕大部分的德育內容,如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道德品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態(tài)觀、倫理觀等方面的內容,都無明確標注,而是隱藏在生物學知識之中[4]。如果生物教師不以課堂為主要陣地,仔細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并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中隱藏的德育內容,則將導致生物教學中德育內容單一的局面。
3、學習的功利化現(xiàn)象嚴重
當代社會,教育的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教育的功利化將教育的目標異化成獲得高學歷,教育實際上已成為獲得高收入工作的一種手段。教育的功利化也使生物教學的功利化現(xiàn)象嚴重,并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教師在備課時雖然對學科所蘊含的德育內容進行了充分挖掘,對德育滲透作了充分準備,但出于應考的需要,過度延伸教學知識,對德育滲透一帶而過,給人一種學科知識教學從容,德育滲透匆忙的感覺。在這種情感隔離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也感受不到教師教學的熱情,把生物學習看成是機械的、枯燥記憶,很難保持生物學習的興趣,更不會去深入理解和體驗生物學習中的道德情感。
學習的功利化思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目的和態(tài)度。大多數(shù)的學生學習生物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考上名牌大學,以后找份好工作。學習的功利化思想使大多數(shù)學生幾乎把所有時間用來背生物知識點,陷入永無止境的題海之中,身心俱疲。對于學校組織的與生物相關的興趣小組他們也是“有心無力”,想?yún)⒓樱钟X得應該用這部分的時間來多做幾套練習題。因此,越高年級的同學,參加小組課外活動的積極性越低。
參考文獻
[1]何榮杰.對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再認識[J].赤峰學院學報,2012,26(10):171-173.
[2]徐雪.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實踐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4.
[3]張孝順.淺談中學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和對策[J].知識經(jīng)濟,2010,(4):148.
[4]周晉.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德育[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01):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