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鷹
摘 要:傳統觀念認為,高中政治學科是一門記憶性學科。與之相對應,就會形成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殊不知,高中政治課既需要科學理性的思維能力,也需要針鋒相對的辨析辯論能力,還需要清晰清楚的表達能力。作為高中德育教育的主陣地,高中思想政治課承載著運用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學生,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特殊要求,肩負著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的神圣使命。因此,立足于現實,正視教學中的不足,反思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有的放矢,找準病因對癥施治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關鍵詞:高中政治;新課標困惑策略
如何適應新時代課改的新需要?如何讓核心素養在高中政治課堂落地生根?需要我們直面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困惑與不足。
一、當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備課顧此失彼,教法學法相互錯位。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目前相當一部分教師備課只顧教材,丟了課標;備了教法卻丟了學法;備了理論卻丟了實踐活動,缺少統籌全局的能力和融會貫通的思維。新教材克服了“教舊材”對現成結論的表述,強化問題意識,設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動和單元綜合探究,注重自主探究與結論的自動生成。通過探究活動,再現問題情境,其目的是讓學生從已有知識活生活經驗出發,引領學生做到教材內容生活化,生活內容具體化。新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是不僅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的基本原理,而且提高學生進一步運用原理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優化設計,合理取舍,恰當處理課標、教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防止抓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2.家長“觀念”難以改變,負面效應隨時產生。受功利主義影響,政治課在家長眼中好像亙古不變的“副課”,由于理科生不作為高考科目,文科生在高考中比重小,相當一部分家長根本不重視該科目,長此以往,缺少督查與輔導,學生也就容易形成輕之任之的習慣。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和初中的品德課沒有什么兩樣,逢考必背,考前突擊就能學好。殊不知,進入高中,學習門檻一下提高,學好思政課不僅需要識記、而且需要理解,更需要深入生活、聯系時政熱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課前很少自主預習,課堂上懶得合作探究,課后主動鞏固者更是寥若晨星。通過平時的觀察、調研得知、家長能起到正確引導或幫助的微乎其微,少之甚少。
3.學生生活經驗貧乏,教學生活化有難度。現在的學生嬌生慣養已成常態,大多過著足不出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于生活常識一概不知、如黨政不分、大小企業從未涉足了解過,因而教學中很難進入生活情境,準確認知生活必需品,設計家庭消費結構、降低恩格爾系數,優化其開支比例;設計投資理財方案等,絕大部分學生在家庭中受到過多溺愛和直接保護,獲取生活經驗的途徑不多,教學內容生活化有難度.
二、高中政治學科教學改進策略
1.學習新理念,落實備課組的活動。知識的更新周期在大大縮短,教材、教學理念的變化與日俱增。政治備課組的工作伸縮性很大,既需一定的客觀條件,更需發揮主觀能動性,群策群力。①充分利用教研組、備課組培訓時間鉆研新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吃透高中政治教材并整體統籌,優化布局教學,制定教學計劃;統一教學目標、進度、作業、測試。②開展教研活動,上好匯報課、公開課、示范課,相互聽課評課議課;相互交流借鑒,取長補短,以提高教學質量。③注重課后反思,階段性反思,做好質量檢測、考試分析和教學小結等工作。
2.依據新課標,優化設計教學內容。2003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與哲學》,而2017版新教材除了必修教材,還加進選修教材,選擇性必修教材。顯然,教學容量大大增加,學生選修的余地增大,學習的難度也隨之上升,或許出現“選課難”或“扎堆現象”。為此,教學中要做到:①“精講”:突出,關鍵詞及主干觀點,如哲學第一課第二框題《關于世界觀的學說》一課時,應突出三個概念:世界觀、方法論、哲學;明確三對關系: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哲學與世界觀關系,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引導到位,茅塞頓開。的核心是介紹“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理論”;②“優練”:有所改造,利用高考真題對點訓練,選取生活熱點設計主觀訓練題,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3.辯證對待傳統教學,因地因時合理“揚棄”。基于新的教學理念,專家建議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精講而讓學生多探究,但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表明:主要學習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躍分子”,而另一部分“頑固派”卻是在看別人的“表演”,自己不主動,老是在一旁袖手旁觀,他們在課堂上的收獲反而不及原先。班級教學中兩極分化將會愈演愈烈。長此以往,課程改革“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就會付之東流。針對高中政治學科的特點,教學應立足校情、學情,既不能死搬硬套,也不能故步自封。科學取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情感體驗、感悟生活,指導實踐。教和學都無定法,該探究時就探究,該傳統時就傳統,關鍵在于實效性。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高中政治課的有效教學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從本地本校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熱點、聯系生活的原則,做到有效教、有效學、有效評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所理解的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是什么”,更理解知識背后的“為什么”和“怎么做”,甚至能有效實現知識與技能在新情境中的遷移運用,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黃蓉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新發展的根本遵循[J].思想教育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