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黎明
摘? 要:在浩瀚璀璨的中國美術史中,中國畫是一種獨特而富有意境的畫種。傳統中國畫的色彩注重和諧之美,追求淡雅清新的格調,形成了以墨為主、隨類賦彩的設色方法。唐宋以后,追求“逸筆草草,聊寫胸中逸氣”的文人畫占了半壁江山,使得從魏晉到隋唐延續一千多年的傳統中國畫的色彩發展受到了限制,使中國畫的顏色漸漸往簡淡、蕭瑟的方向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傳統中國畫的色彩運用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發展困境。
關鍵詞:中國畫;色彩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要重新審視當代文化語境下的繪畫語言,“藝術本當與文化生命同向前進,中國畫此后的道路,不但需恢復我國傳統運筆線紋之美,及其偉大表現力,尤當傾心注目于色彩流韻的真景,創造濃麗清新的色相世界。”[1]
1 色彩在傳統中國畫中的運用
1.1 中國畫傳統顏料介紹
傳統中國畫的色彩注重和諧之美,追求淡雅清新的格調,形成了以墨為主、隨類賦彩的設色方法。中國傳統繪畫顏料大致分為水色和石色。水色指從植物中提取的,有藤黃、花青、胭脂等,這些水色顏料成膏狀,具有透明感,不易變色;石色是從礦物中提取的顏料,如朱砂、石青、石綠等,這些顏料有厚重、華麗的質感。中國畫顏色富有表現力和美感。中國畫的顏色運用相對比較單純,沒有太多復雜的變化,色相較為飽滿,有清新明快的特點。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了楊貴妃三姐妹游春的場景。整幅畫面色彩清新典雅,人物造型生動,畫作歷經千年還保留著鮮艷的色彩。整幅作品沒有背景,僅依靠色彩的搭配來烘托出春天的氣息,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使人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以這幅作品的色彩表現來看,說明唐代的人物畫設色已經非常的純熟。
1.2 中國畫色彩中的主觀意向
“色彩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色彩通過藝術家的藝術處理,與其他造型手段結合起來,引起觀賞者的心理和生理感應,觸動其情緒,從而使其獲得美感享受。”[2]
傳統中國畫的設色方法與西方有著較大的區別,古人在描繪物象的時候不受光源和環境色的影響,喜歡以主觀意向描繪色彩。中國畫以墨為主,結合顏色來描繪,根據畫家自身的情感體驗,寄托了畫家的審美理想和人格追求。如古人在描繪竹子時不用竹子本身的綠色,反而用墨畫竹。更加表現出竹子清高、雅致的氣質。宋代文人畫家蘇軾喜歡用朱砂畫竹,他畫的竹子被稱為朱竹,色彩飽滿,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也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用朱砂畫竹完全是畫家自己的主觀情緒,色彩的大膽運用使畫面有著很強的感染力。
1.3 中國畫獨特的審美趣味和民族特色
中國畫的設色有著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強烈的民族特色。這源于中國文化有著強大的包容性,吸收了多元的外來文化。中國畫的發展也吸收了印度佛教美術、波斯美術等。其思想根源來自儒家、道家在中國的思想體系。傳統文化與傳統中國畫相互影響,使中國畫的色彩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與精神內涵。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事件。作者將喜慶的紅色大量用于畫面上,營造出一種莊嚴、熱鬧的氣氛,又通過黑色紅色的色塊相互搭配,分散排列表現出恢弘的氣勢。中國畫到元代達到一個高峰,大多文人畫家使用簡淡的水墨作畫,烘托出一種傷感、淡泊、孤寂的氣氛。這與被異族強權統治下形成的心境密不可分。這種簡淡的風格時至今日對中國畫仍有很深影響。
2 近代中國畫的色彩運用
近現代以來,有關中國畫的發展的探索一直沒有停過。先是陳獨秀等人奮起吶喊,“中國畫欲求發展和變革,首先要革王畫的命”[3],矛頭直指以“四王”為代表的復古文人畫。他們意識到中國畫不能一味的追求傳統,要與時代相結合。
最先將中西繪畫色彩運用相結合的是林風眠,他立足于傳統的中國筆墨,吸收了民間藝術的營養,將中西方的色彩運用融會貫通,他的作品提高了色彩的明度和純度,同時將墨、線、色融合在一起。改變了傳統中國畫顏色的審美趣味,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留學西洋的徐悲鴻把西畫的觀念和各種技法引入中國畫,使中國畫向寫實的方向發展,他運用傳統的白描畫法勾勒形體結構,然后用赭色進行平涂,既有西方繪畫的結構透視,又有東方傳統中國畫的筆墨,中西結合,為中國畫的創新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3 當代中國畫的色彩表現
當代的中國畫創作,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些新的繪畫形式又以當代人的生命感受為基礎,與今天的時代密切溝通,反映出新的社會風貌。當代的中國畫家繼承了傳統的筆墨語言又有新的創新與發展,其中有些人開始意識到色彩對于繪畫的重要性。他們吸收了西方繪畫中的色彩表現,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創新。他們將色彩融入畫面,同時在畫面中使用色彩和墨,不僅保留了筆墨的意味,又有色彩的豐富感。色彩對于表現畫面十分重要,一幅畫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它的色彩,色彩能引起人的心理和心靈感應,進而觸動人的情緒。
人物畫家田黎明在傳統的沒骨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將西方油畫中的色彩和光影與傳統中國畫中的筆墨造型相結合,開創了具有獨特藝術體系的“沒骨意向陽光畫派”,從而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融合西方元素,豐富了現代人物畫的表現力。他的畫面削弱了墨和線的運用,通過色塊之間的微妙變化和相互擠壓,墨色以灰色作為支撐點和諧地融入畫面。他的畫面清新淡雅,營造出一種燦爛、寧靜的氛圍。柔和的光影與典雅的色彩相結合,使畫面蒙上了一層淡淡的輕紗,進而形成一種朦朧般的詩意,保留了中國畫的寧靜飄逸和灑脫,充滿韻味與書卷氣,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這種新的筆墨語言既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又符合當代藝術的氣息,對人物畫的創作提供了很多經驗與趣味。
李津是一個在筆墨上很有講究的畫家,他對世俗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畫舌尖上的美味佳肴,也畫叢林中的微醺男女。他將中國畫的題材徹底地世俗化了。然而他畫面中的形象世俗卻又不失本真,都是鮮活、充滿生活氣息的。他將傳統水墨的審美趣味用一種輕松的方式呈現出來。他的用筆、用色、構圖改變了傳統文人畫的寥落孤寂,同時又吸收了民間繪畫的優點,呈現出一種繽紛多彩、雅俗共賞的境界。李津吸收了民間繪畫色彩鮮艷濃厚的特點,畫面有豐富的色彩,但他卻把五顏六色的顏色搭配得恰如其分、完美和諧。李津筆下的形象,不止在筆墨和題材上與傳統發生關聯,他也以個人的視角來關注生活,關注當代社會。
當代中國畫的創作,呈現出多元趨勢。有些畫家也開始嘗試新的材質媒介與材料。這些新的繪畫形式立足于傳統,又以當代人的生命感受為基礎,與今天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反映出新的時代風貌。當代畫家譚軍善于尋找不同的藝術視角,描繪出靜謐深沉的情景。他將傳統技法中的勾、染根據媒介的不同轉化為新的形態。他在紙張和顏料的選擇上很有講究,采取變化豐富的長纖維云龍紙,讓不同的水性顏料滲透其中,產生豐富的層次。顏料的選取也不僅限于傳統國畫顏料,鉛筆、色粉、水粉、油畫棒、丙烯等都是常用的材料。他的畫面中常有大面積的顏色重疊和噴灑,要求顏料的牢固度和溶水性不會因重疊而跑色,且要有層次感。背景的烘染主要依靠顏色和水份的比例來實現顏料滲透程度的變化。他還采用貼合云龍紙和亞麻布的方法,更好的利用了不同材質的特點。不同的材質也是畫家為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而采取的樸素自然的表達方法。
4 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畫的色彩不管是什么形式,都是畫家為了表現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情感體驗,承載他們獨自的精神體悟,富有豐富的精神內涵。當下的色彩探索可以在這里得到啟示,把色彩的形式創新和精神尋求結合起來,這樣創作中就不會僅僅為表面的“新”與“怪”去尋找色彩表現形式,相反,是在強烈的主體情感表達愿望下,去尋找最能充分表現主體精神體驗的形式,即重視自己對生活的個性體驗。在此基礎上尋找表現形式,讓情感與體驗流暢、完全地表達。只有承載、體現著主體精神感悟的色彩,才是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的統一體,才具有魅力,才能和讀者進行交流,達到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
[2]張道森.中國美術欣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6
[3]陳獨秀.答呂徵(美術革命).陳獨秀文章選(上)[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