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孫俊華
摘 要:近年來,高校貧困生的數量逐年增加。貧困生作為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資助育人工作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認定程序、幫扶目的、追蹤引導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依托資助平臺,通過完善貧困生評選程序、培育形式多樣的資助文化不斷拓展資助育人的實踐路徑,探索建立幫扶目的、完善資助育人管理與追蹤功能、建立多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完善勤工助學體系、加強學生的思想認識教育等針對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徑,形成全方位的資助育人體系,強化資助育人的功效,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綜合型社會人才。
關鍵詞:貧困生;大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社會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081-02
一、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是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及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貧困生的數量逐年增加,黨和政府對貧困生的上學問題越來越重視,相繼出臺了多項資助政策,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
資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有力促進教育公平,又能有效提高社會民生質量。因此,高校資助工作近年來不但引起了國家高度重視而且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為此,黨和政府逐步完善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隨著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加強,國家獎助學金、省政府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各類資助資金的落實到位,不同程度地解決了部分學生的經濟困難,但隨之在資助過程中以及資助后出現的育人問題,應引起各級資助部門的高度重視。新形勢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正逐漸由外延式向內涵式方向發展,即從加大投入經費、擴張資助規模向強調資助育人成效、提升資助質量轉變。
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形成了以生源地辦理國家銀行貸款為主的,包括國家(省政府)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綠色通道、愛心慈善超市、社會資助在內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其中,生源地國家銀行貸款,是為高校貧困生提供“先上學、后交費”的資助體系,旨在幫助貧困生解決在校期間的學費和宿舍費等基本經濟需求問題;國家助學金,是國家為高校貧困生提供的一種經濟關懷,旨在幫助貧困生解決部分生活開支需求,緩解一定家庭經濟壓力;國家(省)政府獎學金,是國家為了激勵高校貧困生勤奮學習,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的一種獎勵。但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尤其是獎助學金評選過程中,會由于一些大學生思想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等原因,存在以下問題。
1.認定程序不嚴謹
新的資助政策體系建立后,除了生源地貸款以外,各高校形成了以國家(省政府)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學校)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社會資助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但是這些資助平臺的第一步都需要進行貧困生申請和認定工作。再加上部分學生遞交的申請材料中家庭經濟收入數據不準確,無法考證,也對貧困生認定的初始工作產生了一定阻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及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貧困生的數量逐年增加,不同農村家庭人口較多,主要收入來源于農作物收成,經濟收入很不穩定,無法界定家庭經濟水平。所以一成不變的評選標準和規定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是最適合新形勢下資助平臺的規章制度了。
2.幫扶目的不長遠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問題,不斷努力健全國高校資助政策體系,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不斷加大經濟資助力度。然而,高校的各項資助政策體系,雖解決了絕大多數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卻使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經濟資助與育人功效相脫節。目前,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學的機會并不是很多,大多都是教室保潔、圖書館擺放書籍等機械性工作,遠遠不能滿足貧困學生的需求。這些工作崗位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相關性也較差,不能將勤工儉學融入學習生活中,很難實現資助育人與實踐育人的有機結合。
3.后期追蹤引導、責任追究機制不完善
由于高校輔導員人數、時間、精力有限等原因,對資助對象后期動態追蹤、引導的關注力不夠,同學之間又缺乏必要的監督、舉報意識,導致部分受資助同學存有僥幸和虛榮心理,錯誤地認為自己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情,助長了不勞而獲的思想,違背了資助金本來的意義,而應該獲得資助的同學卻失去了受資助權利,造成個別“貧而未幫,幫而不貧”現象的發生;更有極少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乏“自立求學”的觀念,對獲得資助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注意生活上的勤儉節約,盲目把資金用在不必要的消費上。
三、探索資助育人的有效途徑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大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指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體體現為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思想導向功能、精神激勵功能、心理疏導功能、情感激發功能和品格塑造功能等。因此,高校要要緊緊圍繞著“育人”這一主題,不斷探索運用資助育人的有效途徑,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確保大學生健康向上、成長成才,進而達到資助育人工作的長效。
1.建立長遠的幫扶目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精準扶貧是一項長久細致的“繡花”工作,精準扶貧除了要有決心外,還要有“繡花”那樣的耐心。高校資助也是細致、負責、耐心的“繡花”工作,我們要保持資助工作的“長態化”,將資助工作作為一個契機,來進行長久的“扶貧”教育。資助只能取得曇花一現的美麗,只可以保證他們渡過暫時的經濟難關,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經常對學生進行感恩、誠信、勵志、心理健康等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誠信意識、艱苦奮斗的品質,實現資助育人的最大功效。因此,通過建立長遠的幫扶目的,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效率,保障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更科學、持續、深入、長遠、有效地開展。
2.應用網絡科技,完善資助育人體系的管理與追蹤功能
以網絡科技為依托,運用微媒體等手段,建立一個全面的貧困生信息數據庫,切實完善資助育人體系的管理與追蹤功能。加大資助育人工作宣傳力度,通過微博、QQ群、微信公眾號、學院網站等方式,宣傳國家、學校的各項資助政策和勵志成才優秀大學生的事跡材料,分享資助育人工作成功經驗,使他們學會感恩,奮發拼搏,增強他們回報社會的責任感。為保證資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還要明確相應的監督與責任追究制度,明確責任和義務,確保各項資助金能真正幫助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保證他們在校期間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3.建立多位一體的聯動教育模式
資助育人應為全方位育人,資助工作不僅僅是輔導員老師的工作,更是每個老師的責任,將資助育人工作滲透到課堂上。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同時,我們也該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育內容,增強資助育人的可信度、感染力。形成輔導員、班主任為主,專業課教師協助,家長遠程監督,學生班主任真實建議的“五位一體”聯動教育模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建立健全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形成全方位的資助育人體系,強化資助育人的功效,進而培養學生成為身心健康、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綜合型社會人才,這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心,也是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一項長期、系統、重要的工作任務。
參考文獻:
[1]黃燕等.參與式資助: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發展的新階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2]韓麗.需要與增權:貧困大學生幫扶機制的創新——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4(4).
[3]洪流.資助育人:高校資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