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珂 張麗瓊
摘 要:互聯網技術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改變著高校課堂教學方法,本文從課堂教學方法的內涵入手,基于互聯網精神對課堂權力、課堂教學過程的融合,從師生人才管理、課堂內容、課堂文化、課堂例行管理等方面重構高校課堂教學方法,以探索高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管理機制設計思路。
關鍵詞:高校;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127-02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傳統課堂教學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如何順應時代趨勢和政策需求,創新高校課堂教學方法,使教師們能夠相對高效地掌握優質課堂的實踐方法,助力我國高校“雙一流”目標的實現,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高校課堂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是什么
高校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首要環節,它包括教學準備、教學運行過程、教學效果等環節,課堂教學方法也是被學生、教師和學校經常提及的概念,它所體現的是師生對內外部資源的整合能力、持續的價值創造的能力,以及教學效益目標達成的能力。為便于闡釋和分析,可以把教學方法定義為:師生在現有學校的體制和框架下,通過內部資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態所形成的持續性知識創造和收益獲取的運作系統,以及系統背后所反映的價值標準。但教學方法本身并不存在,它以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行為呈現。師生的教學行為是雙方在不斷更新的、無法精確預測的課堂教學情境中,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獨立而又協同地形成教學內容并相互影響、相互理解的一種能力提升過程。
2.主要的課堂教學方法及效果
課堂教學方法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外在面是課堂教學中可觀察到的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行為,以及由這些活動所帶來的價值創造結果;內在面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益而必須具備的教學行為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從外在面來說,常見的教學行為模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傳統講授型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并主導由提問和回答組成的課堂;
第二,專題講座:教師收集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專題進行演講的課堂;
第三,圓桌討論:學生圍繞圓桌,談論某一主題并得出結論的課堂;
第四,角色扮演:學生在游戲中擔任特定角色,嘗試對某一課題進行探討;
第五,實踐報告:學生深入社會企業進行實踐,并形成實踐報告,課堂演講;
第六,模擬競賽:基于某一課程軟件或課程主題,開展競賽,獲取模擬實踐經驗;
第七,獨立實驗:學生獨立完成實驗設計或嘗試,理工類課程較為常見。
在調查中發現,即使是同一門課程,教師也不僅僅局限于同一種教學方法。
從內在面來說,教師與學生的教學行為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除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外,首先還是依賴于教師本身的知識儲備以及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實際引導,其必須在課堂中引入類型多樣的教學方法,并了解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可能影響,靈活適時地進行變換。
二、互聯網精神融合傳統課堂教學方法
1.互聯網精神對課堂權力的顛覆
對高校而言,對社會再生產和使個體社會化是其基本功能,而課堂教學是實現其基本功能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教學必須遵循高校的制度框架,以保證社會的通行準則以及學科和文化成果得以傳承和發展,并且和其他許多社會機構協同對學生成長、成熟過程中的社會化施加相同或各自不同的影響。但在高度互聯時代,虛擬的網絡為師生構建了一個開放互聯的世界,師生之間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直接實現即時的溝通和交流,當前的課堂已轉化為“泛課堂”,變得更加開放,也更加坦誠,甚至在校學習也具有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傳統的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課堂風格越來越少,多數教師致力于采用學生友好型和學生積極行動的教學方法。
2.互聯網與課堂教學過程的融合
為了順應“互聯網+”的時代趨勢,獲得更好的發展,傳統課堂教學亟需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過程,將教學準備、教學運行過程和教學效果等一系列環節的順序演化為教學循環體系,打破邊界,使知識的創造更加大眾化、自主化以及共享化,尊重每個人的知識與信息。互聯網與課堂教學過程融合過程中產生了兩類數據信息:方向性信息與狀態性信息。在方向性信息中,學生對課堂教學方法和效果的體驗和評論是開放的,通過社會化媒體平臺,學生在課堂中所發生的一切都可能會成為實時傳播的全球信息,而學生可以選擇的網絡同類課程幾乎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由此引發的教師權力自然大幅度下降。在狀態性信息中,學生的性格、世界觀、價值觀被各種虛擬或現實信息不斷影響,并內化為其對高品位學習、淵博知識、優秀教師的課堂學習需求。沒有事物的狀態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知識為中心,如今已演變為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學生希望能通過即時的互動直接參與到課堂教學的設計中,以往的框架性課堂受到了互聯網巨大的沖擊。
三、創新高校課堂教學方法的管理機制
1.人才管理重構:教師與學生間的知識共享與共贏
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對課堂制度框架的遵循,以教師的淵博知識素養對學生進行培養和社會化,按照期末考核成績決定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開設針對不同學科的專業課程,培養工業化學生與知識產品。而方向性信息的共享使得學生能夠隨時進入其最能滿足其需求和最感興趣的網絡課堂;狀態性信息的共享使學生對傳統課堂的管理控制方法產生懷疑,尋求知識獲取的自由性。學生應該獲得真正的尊重,對學生知識的表達需求和再加工反饋應該提供廣闊的舞臺。學生課堂管理的發展趨勢應該由“教師—知識—學生”演化為“教師-學生”—“知識”。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平和的狀態,相互依存,協同賦能。
2.內容重構:從以知識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
通過對課堂教學流程的觀察,我們發現,每一個課堂都有其不同的內在結構,但總體來說,多數教師的課堂教學時間安排出現了階段性特點,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開始階段、主體階段和收尾階段。從外在面來看,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主要體現在對“時間-內容”式教學步驟的順序安排上,這些教學步驟可以繼續分解為小步驟或大步驟,有時節奏飛快有時又相對緩慢,而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進程,還可以加速或限速。從內在面來看,各個教學步驟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聯性,由開始階段的預熱、情境營造,到主體階段的聯想、深入、系統化,再到收尾階段的淺出、檢驗和分享,各個步驟之間相互融合交織成完美的篇章。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邁爾.怎樣上課才最棒-優質課堂教學的十項特征[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雷菁,胡文鵬.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研究[J]現代信息科技,2018(9).
[4]胡宜挺.高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效果提升路徑探討[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5(1).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