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鄭蓓

一個人的勞動行為與勞動觀念直接關系著這個人樹立的理想,影響著個人價值的實現。在素質教育體制下,勞動教育已經成為十分重要的育人內容,理想的勞育效果應該是讓學生懂得尊重勞動、珍惜勞動,且要勤于參與勞動活動。
對此,小學班主任要在班級管理活動中組織豐富的勞動教育活動,切實改善學生的勞動理念,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本文將從組織案例討論,宣傳正確的勞動觀念;懂得實事求是,改善學生的勞動行為;組織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勞動經歷;堅持家校合作,改善學生的勞動環境四個角度來分析小學班主任應該如何全面組織勞動教育。
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現在的小學生中存在不愛勞動、缺乏勞動能力的現實問題,甚至有一些學生對于辛苦、不衛生的勞動活動心存鄙夷,不懂得珍惜勞動。如此則影響了小學生的行為能力與品德意識,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目前,小學學校越來越看重勞動教育,致力于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小學生,也為此進行了多次嘗試。小學班主任本身便是落實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主力軍,需統籌規劃班級管理活動,切實優化學生的心智成長路線,主動組織勞動教育,以便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做準備。
從現實角度來看,小學班主任在組織班級管理活動時最常用的形式便是主題班會,會通過班會教育去宣傳先進的教育思想,希望學生可以切實實現長遠發展。在組織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小學班主任同樣也可借助主題班會活動去宣傳正確的勞動觀點,及時優化學生的勞動意識,為后續的勞動體驗活動做準備。
為此,小學班主任可整理豐富的勞動教育案例,通過案例主人公的行為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各類勞動觀點、勞動行為的對錯,引導學生闡述個人觀點。如此,可真正了解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更易于宣傳正確的勞動觀點,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成長。
通過調查與觀察活動發現,本班大多數小學生都存在輕視基層勞動的現實問題,甚至有一些學生并不能正視基層工作者的勞動付出,理所當然地享受他人的勞動成果,但是卻不懂珍惜勞動,無法約束個人行為。
于是,筆者以“勞動有貴賤之分嗎?”這個教育主題組織了主題班會教育活動,并為此設計了多個教育案例。比如一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群在面對清潔工時會表現出厭惡、排斥與抗拒的心理;有一些人在公眾場合會踐踏清潔人員、服務人員的勞動成果與自尊心;有一些人好高騖遠,看不起基層勞動,但是個人能力卻無法參與高級勞動。
在主題班會中,筆者引導學生客觀分析了這些案例中主人公的行為問題,總結出要尊重勞動、珍惜勞動的案例結論。這些案例都可切實引起學生的反思,使其自主審視個人是否有輕視勞動、忽視勞動的不良行為。還有部分學生主動闡述了自己會隨意亂扔垃圾、不聽從服務人員要求等不良問題,主動承認了個人不足。
然后,筆者展現了一些視頻資料,比如嚴冬烈日交警需要在戶外維持交通秩序,清潔工在黎明之際便要清掃街道,環衛工人要在極端惡劣的天氣下清理街道,等等。根據這些視頻,筆者告訴學生,干凈、美觀與整潔的現實生活是這些基層工作者犧牲了自己的睡眠,付出了汗水所取得的勞動成果,我們不僅不應該踐踏他們的辛苦付出,而且要懂得珍惜,向這些基層勞動人員致敬,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與敬意。勞動沒有貴賤之分,每一個憑借自己的勞動去獲取報酬的人員都值得尊敬。
實際上,小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勞動行為會顯露出他們的勞動意識,這可促使小學班主任準確分析勞動教育的突出矛盾與主要問題,更科學地制訂有效的勞動教育計劃。因此,小學班主任要堅持實事求是,且要善于觀察,利用自己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去分析小學生存在的意識、行為問題。一旦發現小學生存在逃避勞動、輕視勞動的不良問題,就要及時介入勞動教育活動,指出學生行為的不當之處,讓學生及時進行行為反思,自主調整個人行為,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勞動觀念,有效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這樣一來,可切實提高勞動教育效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例如,筆者任教的班級中有一個學生十分懶惰,雖然會按照班級值日計劃值日,但是做事十分馬虎,只求快,不看重勞動質量,總是敷衍了事。這導致其他踏實做事的學生不得不重新做衛生,無形中加重了其他同學的勞動負擔,也有可能會形成不良班風。
對此,筆者主動與這個學生談話,詳細詢問對方的勞動職責,讓學生反思自己是否按照標準完成了值日工作,還讓該學生旁觀了其他同學是如何做值日的。筆者告訴該學生,值日生一定要認真負責,即便心里再不情愿,都不可松懈、敷衍了事,而且既然自己享受著其他同學值日帶來的方便,也應該主動為班級付出,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參與值日勞動。
經過一番教育,這個學生承認了個人錯誤,且臉色很紅,明顯是感到羞愧與害羞。于是,筆者經過認真思考,最后下定決心讓這個學生擔任值日小組長,告訴該學生小組長的職責是合理分配值日任務,且要主動承擔最累、最苦、最臟的衛生清潔工作,希望他能夠以身作則,切實改善自己的勞動行為,久而久之,讓他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在現代教育領域,綜合實踐活動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課程活動形式之一,其具備綜合性和實踐性兩個特點。綜合性,就是不受學科限制;實踐性,即關注的是學生的實踐體會與行為能力,且支持在教室、校園之外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具體還需根據學校教育需求展開。
在勞動教育中,最關鍵的教育任務便是讓學生及時形成良好的勞動能力,切實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為此,小學班主任要及時組織豐富的勞動體驗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展現自己的勞動能力,學習新的勞動技能,切實豐富學生的勞動經歷,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勞動都是辛苦的、不容易的,使其懂得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基層勞動人員的無私付出與犧牲奉獻基礎之上的,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的正確意識。
為了讓學生養成愛勞動的意識,筆者會組織豐富的勞動體驗活動。比如,每一周筆者都會組織一次大掃除活動,且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勞動任務,使其主動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衛生清潔工作。
為了切實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筆者還在植樹節期間組織學生參與了植樹勞動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植樹實踐。然后,學生還要在規定區域內為樹苗施肥、除蟲、打藥,讓樹苗健康成長,實現有效勞動,從而懂得愛護花草樹木,懂得珍惜勞動成果、保護環境。如此,可切實豐富學生的勞動經歷,更易于改善學生的勞動觀。當學生看到樹苗越長越高時,便會產生欣慰之情,當學生看到一些小鳥開始在樹木上筑巢、停留時,便會深感幸福,也更喜歡參與勞動活動。
除此之外,筆者曾經嘗試組織了一次春耕秋收活動,在校領導的支持下利用學校的空閑區域組織學生栽種各類蔬果,使其按照植物科學養護的方法照顧蔬果。在秋收時節,筆者會與學生一同采摘種植果實,還組織學生利用這些蔬果做飯,使其親口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如此,可讓學生親身體驗農民伯伯為了種植糧食付出的辛苦努力,使其不自覺地對農民伯伯產生敬意,從而切實改善學生的勞動觀念,懂得珍惜糧食、敬畏勞動。
從本質上講,要想全面滲透勞動教育,家長必須大力支持與配合。試想一下,如果小學生通過學校的勞動教育樹立了勞動理念,也渴望通過勞動實踐去證明自己,但是家長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拒絕讓學生參與家庭勞動,那么即便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勞動能力。而且,許多學生之所以會養成懶散、懶惰的不良行為習慣,也是因為家長的縱容與溺愛。因此,小學班主任必須與家長合作,構建教育共識,通過家長的合理引導與科學監督引導學生參與勞動體驗活動,以便逐步優化學生的勞動能力,促使學生真正實現長遠發展。
為了切實改善學生的勞動能力,筆者與學生家長合作,希望家長能夠讓學生參與家庭勞動。為此,筆者還組織了一次“親子身份互換”活動,即家長要與孩子互換身份,由孩子負責安排家庭活動、承擔家務工作,使其主動照顧父母,讓父母有休息娛樂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充分信任、包容學生,不可因為學生的一時失誤而終止學生的勞動體驗計劃,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孩子、啟發孩子,讓孩子能夠切實積累有效的勞動經驗。
同時,筆者會針對學生個人問題去組織勞動教育活動。比如,筆者任教的班級中有一個學生是家中獨子,從小便備受家長寵愛,不僅是學生的父母,連學生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想代勞學生的一切事務,讓學生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
對此,筆者及時介入家庭教育,明確指出家長的錯誤教育方式對學生產生的具體影響,還列舉了該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逃避勞動等現實問題,引起了家長的重視。后來家長主動承諾會讓該學生在家中多做家務,及時鍛煉該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勞動教育作為班級管理的一個重要分支,可切實優化學生的自主運動行為,讓學生實現全面成長。因此,小學班主任要客觀分析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盡量選擇一些直觀形象的勞動教育資源去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及時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再以豐富的家校合作去發展學生的勞動能力,為學生的全面進步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