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青

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卻須有諸葛亮那種經天緯地之才。因為班級是動態發展的,所以班級管理的方法也應是變化多樣的。每個班的孩子都是不同的,而班主任的性格也是有差異的,因此每個班級也應該獨具特色、與眾不同。班主任除做好基礎德育工作之外,更應該發掘、建設班級特色文化,不應該讓所有的班級都是一個樣,工廠化、模具化建設班級。
我班學生心思靈活,無心學習,缺少成績拔尖的學生,大多基礎薄弱,家長大多無力管教。女生精靈古怪,感情豐富;男生類型多樣,性格各異。面對這樣的班級,注定了不能用常規方式管理,需要量身定制管理方法。
儀式是德育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班主任很少發揮它的作用和價值。有人感慨,現在很多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都是老師督促著學。我想,要建立一個理想的班級,只有班主任一人的積極性是不夠的,要有全體同學的積極性。如果學校和班主任的心中只有學習,那學生也不會關心學習之外的事情,那必然會培養一批不懂感恩、不懂生活、不知進取、不夠積極的學生。培養學生的儀式感,是讓學生學會去熱愛生活,去尊重自己,去感恩付出,去懂得分寸,去發現美好。
例如,每日的升旗儀式,要莊重嚴肅,這個儀式能教會學生敬畏和尊重自己的祖國。
儀式感的培養,就是要讓學生從心里重視一件事情。重視,就是儀式。一件極其普通的事,有了儀式感,就會變得更有價值。
基于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培養他們的儀式感很有必要。
在六一兒童節時,初二年級的學生要參加少先隊離隊儀式。課間,學生問:“老班,離隊了,我們還能過兒童節嗎?”我說:“長大了,誰說不能過兒童節?”然后我飛奔超市,給他們準備禮物。學生拿著禮物可開心了。
但是初中生的六一兒童節,只是吃吃玩玩,有什么意義呢?
離隊儀式為何要放在六一?因為學生在成長,在告別。我引導同學們寫下青春寄語,聊聊心中的童年,說說長大的愿望和意義,學生說,長大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接著,我又讓學生回味童年,并在心里跟童年告個別,讓學生明白:這個儀式也意味著自己不再是兒童,將告別幼稚,告別任性。從這以后,自己就是青少年,要變得更加有擔當,更懂得感恩,更加成熟。
大部分學生在跟自己的童年告別時都很認真莊重。這樣的敬重感難道不應該培養嗎?
再如,期末考試時,我讓學生在紙上寫自己的奮斗目標,再寫上如果達成了要怎么樣,沒達成又要怎么樣。最后我收集起來,幫他們保存。等考試成績出來后,對于完成目標的學生,我私下給了他們獎勵;對于沒達成目標但也進步了的學生,我同樣給了些鼓勵;對于其他沒有達成目標的學生,我就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但是我發現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后來很多同學在成績出來后,連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都忘記了。
這讓我不禁反思,儀式感的培養真的只需簡單舉行一個活動嗎?
后來,我讓學生根據上次考試的成績,結合自己的實際水平重新定位,制訂計劃,另外還要選班上的一位同學作為自己的挑戰對手,做成了一個“挑戰書”,并讓挑戰對手和自己合影。我將他們的照片和挑戰書貼到教室后的黑板上,起到警醒的作用。
這次“挑戰書”和上次的“目標書”雖然效果都不錯,但我也從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兩次活動中,都有很多同學對其不夠重視,習慣性地把這個活動看成是一次任務,完全沒用心去寫,更沒用心去做,只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我思考良久,推測可能是不夠莊重造成的。因此,我給“挑戰書”加了個“宣戰儀式”,讓挑戰的同學們把自己的挑戰對象請出來,站在講臺上,面對全班同學,鄭重地向他發出挑戰。
沒想到有了這個環節,學生都認真地寫起來了,而內容都非常精彩。雖然不知這樣的“挑戰書”對他們考試的成績影響會有多大,但他們能把這件事情重視起來,本身就十分有意義。
這樣的儀式感遠不止這些,下雪天,我帶他們去迎接了第一場雪;當第一聲春雷響動時,我帶他們去聽了第一場春雨;當他們快要畢業時,我帶他們開了一個像模像樣的畢業典禮。
是的,很多時候,只需要這點小小的儀式,即便是看起來很普通的東西,也變得不再普通了,它充滿著情趣又帶著認真,這就是儀式感的神奇之處。
我任教的學生在畢業時,性格陽光、樂觀、積極、上進、懂得感恩……這不就是我們教育想要達成的目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