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渝
(重慶市育才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 401520)
“停課不停學”,這對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讓學校和教師不得不認真思考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線上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克服劣勢,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以及什么教學模式才更合適“互聯網+教育”環境。
基于多年信息技術科學和信息化教學的經驗,著眼于“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結合本學科教學實際,我對“三階段七環節”教學模式有了一定的探索。“三階段”是指教學過程的課前備課、課中實施、課后反思3個階段。“七環節”是指課中實施階段的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展示評價、反思整改、總結課堂、拓展知識7個環節。

圖1 “三階段七環節”教學模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認真充分地備課是教學活動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階段,有利于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互聯網環境下,萬物互聯,資源共享。全國乃至全球都能教學資源共享,這是教育公平的一種表現。當前,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資源豐富,很多一流優質大學或優秀教育機構聯合開發慕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常見的慕課平臺有適合大學生的“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適合中小學生的“酷學習”等。學生還可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下載學習APP,如學習通、學習強國、雨課堂等。面對網絡上種類繁多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身心特點、學習興趣和方法等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這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單方面的課前備課最終還需轉化為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要有機統一。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活動要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針對學生的問題答疑解惑;教師還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將思想政治內容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把“立德樹人”放到第一位,引導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3]。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實施過程采用任務驅動法,設置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的教學情景,把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融入教學情景。整個教學過程分為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展示評價、反思整改、總結課堂、拓展知識7個環節。
教師設置教學情景,提供教學資源(線下資源或線上資源),提出教學任務。學生融入教學情景,明確學習任務,意在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教學任務中涉及的具體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學任務和目標,分析要完成任務、達到目標需要解決哪些關鍵問題。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關鍵問題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來解決,怎樣才能解決。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的能力。
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各種網絡資源和數字化工具實施具體的學習任務。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主人公意識,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積極調動主觀能動性、創新思維,增強小組成員間團結協作、溝通交流能力,最終成功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指導和引導作用,積極調動學生的計算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序良俗的責任感。
學生完成任務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任務完成情況,教師組織學生利用現場討論、問卷星等方式,結合教學目標對其開展組內評價和組外評價,意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結合教師和同學的客觀評價,學生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認真反思和積極整改,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結合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任務完成情況、課堂表現情況等進行課堂總結,盡量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和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這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重點是否掌握,學習難點是否突破,學習目標是否達成,課堂表現是否積極[4]。
教師采用布置課后學習任務的方式讓學生利用教材、教輔資料和學習通、雨課堂等網絡平臺資源拓展知識。可以是單純地拓寬或加深知識,也可以結合下次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便于學生提前了解相應知識。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還要結合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氛圍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有收獲等,認真反思本堂課教學實施過程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同時借助問卷星等調查平臺,QQ、微信、釘釘等網絡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以便在課前備課和課中實施階段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5]。
總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正在迅速發展,傳統行業都在發生著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變革。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隨著教育資源(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的變化,教學模式也將隨之變化。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三階段七環節”教學模式將接受實踐的檢驗,我也將繼續探索基于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互聯網+”背景下的新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