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科學學科的存在可以使小學生在平時的校園生活學習中就能夠接觸科學,了解科學,感受科學所帶來的奇妙世界。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從小就培養一定的科學思維,并對科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未來在科學研究這條道路上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合作學習是當下十分流行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學生之間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加強彼此間的交流,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同學之間相互促進,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實現共同進步。而我們可以充分地將兩者結合起來,文章將圍繞合作學習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 前言
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通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科學知識的探索教學,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還可以在小組合作的共同努力之下發現科學的奧秘,感受科學的美。并且合作學習還會因為小組成員的不同思維產生不同的想法和發現,將這些發現主動地分享給其他成員,有助于學生的思維更加的廣闊,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從而得到更多的發現和感悟。其實小學科學探究就是在合作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因此,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當中得到應用十分的有必要。
二、 基于合作學習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小組合作學習是現如今十分受教師青睞的一種教學形式,可是在進行具體的實施策略上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在學生進行小學科學課程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的人員分配和具體如何實施的工作上沒有一個很好的規劃,這就導致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都分到了一個小組里,無法保證小組學習水平的分層,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對自身的合作學習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效果。除了在人員分配任務上做得不夠科學合理之外,還存在合作過程缺乏合作意識的問題。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對孩子是萬般的寵愛,生怕孩子受到一丁點的委屈和傷害。這就釀造了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線程中遇到困難或者和成員之間發生意見分歧的情況,很難做到勇敢的戰勝困難,并學會主動接納他人意見,以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能力,給整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造成很大的困難,小組的合作學習根本無法正常進行,還很容易造成同學關系惡化的現象發生。與此同時,學生正處于小學時期階段,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足夠的耐心,教師讓學生以小組合作進行科學探究也成為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問題都要涉及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來共同完成和解決,由于學生缺乏對事物探索的耐心,對科學問題的探究往往十分的淺顯,無法根本深入地解決科學問題。同時刻板單一的教學形式也讓學生的小組合作積極性逐漸的減退,學生也逐漸地對小組合作討論這件事情看得沒有那么重要。就會在平時的小組討論當中流于形式,學生之間的討論內容和科學問題沒有關聯都是一些閑談的現象發生。以上是對小組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的具體分析,其實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后的評價環節也存在必不可少的問題。例如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缺少了學生之間的互評過程,因為學生之間的討論過程小組成員不僅全程參與,而且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所以在評價任務上小組成員是最有發言的必要,不僅要進行評價工作,同時還要對討論學習過程中發現的科學問題主動地提出,沒準就會提出一個有深度值得思考討論的科學問題,讓教師和同學一起幫忙答疑解惑。而這些評價工作和科學問題的發現都沒有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最終環節得到體現。通過以上對合作學習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教師要在平時的科學進行中引起足夠的重視,找到相應的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的發生,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過程中能夠高效地完成教師安排的教學任務。
三、 基于合作學習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采用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方法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課堂當中,教師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興趣培養工作是教學過程中十分艱巨的任務。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就要在教學形式上做出相應的改變,如果依然遵循傳統方法中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欲望,學生也就沒有辦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和全面綜合素養就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師應當在原有的教學模式基礎之上做出改變和創新,在科學教學課堂上科學合理地采用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合作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其中共同學習法作為合作學習形式中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學習方法。其主要內容是首先通過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將小組成員在合作完成過程進行合理的分配任務,每一位成員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然后按照相應的規則和秩序進行合作學習過程。例如:在學習小學科學教材內容中對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進行小組的討論研究,首先學生要進行小組成員任務的分配工作,一部分學生進行資料的查找搜尋,一部分學生負責將小組成員對科學問題的產生的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剩下的學生進行最終的匯報工作。在這樣一個系列過程下井然有序地完成科學任務。除了共同學習探究之外,小組探究法也是十分常見的一種合作學習形式。在小學科學的教育課堂上受到了教師的一致青睞。其形式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全面籠統的科學研究項目,通過將這個大科學研究項目進行細致劃分成小的主題,讓每個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從這些小的主題當中挑選出最想要進行深入研究的內容,從而將籠統變為具體,平均分配到班級中每個小組的每一位成員身上。通過討論分析最終以小組報告的形式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并針對報告內容進行詳細的匯報工作,教師也會根據小組的最終報告結果進行評價和改正。例如:在進行植物的生長變化這部分的科學內容進行研究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植物從種子到幼苗再到長出過根莖發出嫩芽,然后開花結果直到最終枯萎死去這幾個植物生長過程中的生長變化進行細致劃分,并將劃分出的每一步植物生長過程分配給合作學習小組來進行談論研究。小組成員再進行資料的搜集和實際觀察發現植物在這一階段過程中的生長特點。小組最終以報告的形式向教師匯報研究觀察的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觀察報告結果進行相應的評價和補充。對于一些錯誤發現要及時地進行更正。
(二)使用生活化教學法,使科學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
我們都知道科學來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所采取的策略上要注意將生活重點實際例子運用到教學課堂上,并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現象,體會科學給我們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便利和好處。通過學生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體驗教師所帶來的生活化教學法,學生會學會更加的尊重科學,對科學現象充滿好奇和研究的欲望,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重視起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例如:在學習動物的生長周期這部分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我們生活中會吃的蠶蛹而展開的,蠶蛹是一種很好吃且蛋白質很高的食物。可我們不要忘記蠶蛹其實也是一種動物,而我們所看到的蠶蛹的樣子只是在蠶蛹生長周期當中的一個階段,如果我們將他養育,最終會變成蠶寶寶。針對蠶蛹的生長周期進行研究,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的形式針對這一研究進行生活實踐。讓學生通過父母從市場上買回來的活的蠶進行長期的觀察養育過程,并周期性的記錄蠶的生長變化,將觀察到的結果進行記錄和詳細的分析,最終的結果進行小組之間的匯總工作,通過整理得到蠶的生命周期和生長變化的科學實驗結果。在教師為學生創設的生活化教學當中,學生能夠充分地從生活當中感受到科學的神奇之處,學生也會因此更加地注重生活細節從而熱愛生活,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使科學教學在生活化教學形式的幫助下煥發它的生機和活力。
(三)設計小組角色和任務
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中,可以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設計相應的小組角色和任務,讓每個學生在角色的約束下承擔起一定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讓學生帶著這份責任進行科學知識的探究過程,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的高效,學生對合作過程進展得更加順利。例如:教師在進行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分別擔任監督人員,記錄工作者,分析策劃人員以及資源整合人員,在這些代稱下,學生會覺得在小組進行科學知識的合作交流當中,要帶著這些職責肩負起所對應的責任,并有效地避免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生思想渙散、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幫助教師在課堂上的管理工作,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
(四)構建小組綜合評價機制
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固然是最重要的,可是往往我們容易忽略的是最終的教學評價環節。而教學的評價工作對學生的學習也起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學任務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也應當在教學過程當中加強對評價工作的重視,保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出現任何錯誤問題,在學習上的知識遺漏也要在評價的過程中進行及時的補充說明。例如:在進行水的溫度測量學習時,學生合作學習過程完畢后,教師要進行最終的評價總結環節,總結中要對學生進行水溫測量時的注意事項加強說明,注意提醒學生溫度計的選擇上要注意其規格能夠滿足水燒開時的最大溫度,這樣才能夠保證測量過程的安全。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在合作學習背景下,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的教學策略上要采取創新型的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之下,快樂地進行科學知識學習,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方面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從小學學習階段就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從而生根發芽,為培養我國的科學技術型人才出一分力。
參考文獻:
[1]陸昌明.小學科學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方式與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7):69,71.
[2]沈曉峰.小學科學合作學習小組構建的策略[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6,33(3):50-51,58.
[3]袁世民.合作學習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5(19):92.
[4]楚紅泳.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4(2):164-165.
[5]周洪波.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教養性教育策略研究[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3,29(7):21-22.
作者簡介:
牛玉紅,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寧夏西吉縣什字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