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妍 于飛
摘 要:哈長城市群于2016年獲得國務院批復成立,目前建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作為跨行政區的經濟合作區,制約哈長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對這些制約性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能推動哈長城市群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哈長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哈長城市群;跨行政區;經濟一體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1-0032-02
一、相關背景
城市群發展戰略,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推進哈長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內資源共享,促進產業轉移與合理分工;有利于擴大區域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空間,創造新的、更多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消除區域市場統一和開放的各種障礙,促進區域市場的開放和準入,從而建立統一的大市場。同時,它還有利于區域內各國和地區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合理的協調與分工,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二、哈長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面臨多重制約因素
作為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合作區,哈長城市群在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面臨著諸多瓶頸制約。
1.經濟總量偏低,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弱。經濟水平發展越高,市場越廣闊,城市群內部之間的經濟聯系度越大。從國內城市群經濟規模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總量最大,2018年長三角地區GDP總量超過21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3%;京津冀城市群2018年GDP總量約為8.5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僅廣東省2018年GDP總量就超過9.7萬億元。另外,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等經濟規模也在哈長城市群之上。哈長城市群2018年共實現經濟總量2.75億人民幣,經濟體量在國內的城市群中處于中下游水平。兩大中心城市哈爾濱和長春本身仍處于改革和振興的發展階段,對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相對有限。
2.產業結構趨同,招商引資競爭激烈。城市群戰略的本質是要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而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之一是要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區域間相互合作、合理分工、取長補短的產業地域分工。一般認為,產業結構趨同會影響區域間的產業分工,不利于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從而阻礙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縱觀哈長城市群內部,各城市功能定位與分工不明確,除哈爾濱、長春兩大中心城市產業類型相對豐富多元外,其余中小城市產業結構單一,多偏資源型、重化工型、傳統型,支柱產業增長乏力,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從而導致各城市之間互相爭奪資源,重復布局項目,難以有效發揮城市群應有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
3.跨區域管理體制不完善,區域整體利益和地方利益無法有效協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本質上是區域共同利益探索和實現的過程,科學的利益共享機制和協調(補償)機制,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動力源泉。哈長城市群作為跨行政區的經濟合作區,在具體發展過程中會受到行政區劃的制約,兩個不同的省級行政區在經濟發展和流域、生態治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資源競爭和利益爭奪。哈長城市群內部雖已經開展多方面的合作,在合作中建立了一定形式的轉型合作制度和機制,但一直沒有較高層次的利益共享和補償機制出臺。
三、促進哈長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將哈長城市群發展建設同東北振興發展相結合。目前,《哈長城市群發展規劃》雖然早在2016年就獲得了國務院的批復,但哈長城市群無論是從自身的經濟體量,還是在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方面,都難以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甚至是成渝城市群等相匹敵。因此,哈長城市群的建設發展必須同東北振興發展的戰略相結合,在提升哈長城市群戰略地位的同時,也使哈長城市群的發展作為東北振興的具體著力點。
2.建立跨行政區域協調機制。要想實現哈長城市群發展邁向高質量的經濟一體化發展階段,必須要構建跨行政區域協調機制。一是要建立涵蓋黑龍江、吉林兩個省份的主要省直部門和城市群內各城市在內的高級別協調機構,建立黨政主要領導定期會晤機制,對具體的發展進行統一的研討和磋商。二是協力對哈長城市群進行統一的規劃和招商,避免無序的競爭和項目的重復建設,鼓勵企業根據發展實際進行跨地區的投資和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對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三是破除行政壁壘,規范市場秩序,建立統一市場。鼓勵分布在不同地區的企業進行跨區域合作,在哈長城市群內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增強企業和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3.構建利益共享和補償機制。推進哈長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各級政府秉持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摒棄零和博弈觀念,以哈長城市群發展大局為重,更需要兩個省份乃至國家層面做好總體設計,對哈長城市群戰略中的經濟利益、生態利益、政治利益的協調問題進行統籌安排部署,盡量做到“權利與責任對等,成本與收益匹配”。黑龍江、吉林兩省政府層面要積極創新利益訴求表達和分配機制、搭建產業和基礎設施及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完善產業轉移和生態補償機制、構建包含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型政績考核機制。同時更要發揮市場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資源要素在城市群內部流動,從而形成資源互補、產品互補、產業鏈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4.合理進行產業分工和產業布局。在哈長城市群內部,在產業補償機制框架下,由跨地區管理機構根據各城市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產業在城市群內部進行跨行政區域轉移,打破原來的利益分配格局,實現產業空間的重塑,最終實現城市群內部產業的優勢互補和錯位競爭。同時,各城市要圍繞主導產業,進行產業鏈的延伸,打造產業集群,增強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度。
參考文獻:
[1] ?張卓穎,石敏俊.中國省區間產業內貿易與產業結構同構分析[J].地理學報,2011,(6):732-740.
[2] ?張旺,徐習軍,曹峰.新時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26-33.
[3] ?楊蓮,付恒.論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協調機制構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版,2013,(3):33-38.
Abstract:Harbin-Changchun megalopolis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RC in 2016.Up to now,the development of Harbin-Changchun megalopolis have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But as a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 of across administrative region,some prominent problems that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Harbin-Changchun megalopolis agglomeration have not been solved effectively.In this paper,we makes an in-depth research on these restrictive factors,then put forward to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Harbin-Changchun megalopolis and realiz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Harbin-Changchun megalopolis.
Key words:Harbin-Changchun megalopolis;across administrative regions;economic integration;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