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琴
【摘要】傳統手工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寶貴的人類藝術文化遺產,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傳統手工制作的過程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采取播放音樂、視頻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手工制作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創新能力,在手工制作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作意識,優化傳統手工制作活動,推動農村小學傳統手工制作活動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傳統手工制作;創造性;“創意”
在《教育詞典》里,對手工解釋為:它是藝術與手工勞動有機結合的一種活動,有編織、紙工等內容。學生對手工制作活動的參與,對學生動手、創新、思維等品質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美國在《兒童教育計劃中的恰當發展實踐》中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并在書中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計豐富的活動。英國在《英國基礎教育課程指南》中明確指出,手工課程應當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重視對學生動手、創造以及審美等能力培養。手工制作是各個國家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的一門課程,傳統手工制作自身特點與價值,對學生智力、手工能力發展有著重要價值。
繡球、種子畫等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手工制作活動,對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新課標理念下,明確提出要重視對學生動手、創新等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精神。根據傳統手工制作的特點與價值,在制作過程中有利于調動學生手、眼、腦等。因此,在農村小學教學中,需要為學生展開一些手工制作活動,通過學生在制作中進行折、編、粘等一些手工技能,進而提升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因此,以開展傳統手工制作培養學生動手、創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小學教育中,為學生組織豐富的傳統手工制作活動,有利于促進小學教學內容更加完善。同時,通過學生對繡球、種子畫等傳統手工制作,促使學生在手工制作過程中采取多種方法對材料進行加工、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創作意識,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以及促進學生思維更加的活躍,在創作過程中進行不斷地創新。對傳統手工制作活動的開展,對學生創新、動手以及思維等能力的發展發揮重要價值。通過“創意手工”的課程開發與實踐,一定能培養出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教師隊伍;一定能使農村學生在“創意手工”操作中,創造力、審美能力得到發展,進而提高農村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農村小學手工制作中培養學生創意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實踐性原則
小學生只有通過參加某些實際的動手實踐活動,才能使其創造性思維得到物化,同時也可以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更加符合現實生活,更加具有實際效果。對于農村小學的學生來說再也沒有什么比他們完全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些東西更令她滿足的了,而且這些創造成果也能成為他們游戲、學習、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學具、用具等,這樣將進一步激發他們動手制作物品的熱情,孩子們在一次次動手制作中經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并且不斷拓展自己思路,努力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手工制作中遇到的問題,使他們在動手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
2.層次性原則
(1)材料提供有層次,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學生創作性學習的需要,并提供半成品、作品或原材料,供學生自我選擇。
(2)活動指導有層次,依據學生不同的發展水平,以提供半成品材料、示范或者不示范、選取相應的材料、啟發想象、鼓勵遷移等多種方法進行指導,促成不同層次學生獲得成就感,培養學生參與制作活動的興趣和不斷進行創造的能力。
(3)創造力評價有層次,教師依據每個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要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只要是對學生來說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想法、做法等就是創造。這樣才能真正激發每一個學生參與創造活動的積極性,只有調動了學生參與創造活動的積極性,才可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創造力得到培養、發展,把每位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地挖掘出來。所以,要使學生的創造能力真正地得到發展,教師必須客觀地依據學生的原有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3.啟發性原則
(1)豐富的語言描述啟發想象。“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它形象地反映出語言具有使內在的思維外顯的功能。以豐富的語句描述,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生動的表象,為他們創造性思維作鋪墊。引導學生將內化的思維過程用語言表述出來,幫助學生厘清創造思路。同時,讓外顯的語言促進內在思維發展。
(2)適當的問題情境啟發創造。適當的問題情境,是指外部問題與學生內部知識經驗條件的適當程度的沖突,使之引起強烈的思考動機和最佳的思維定勢的情境。適當地創設問題情境,不是降低認識水平的安排,而是進行鋪墊,以減緩坡度,分散難點,讓學生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4.發展性原則
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發揮的過程。關注學生參與活動,將重點放在“學生是怎樣創造的”,而不是“學生已經創造出了什么”。關注學生創造過程中方法及經驗的獲得,觀察過程中,適當、適時給予指導,使學生的創造過程得到優化,促進學生創作能力的發展。在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目標進行調整,使得創作過程成為學生能力的最佳體現和表現。同時,教師創設寬松、自由、自主、自信的制作環境,引導學生選取不同的材料,大膽求新、求異,創造性地制作出多種物品或者運用各種材料重新組合進行創造性制作。并且對學生的結果給予肯定,恰當給予適宜發展的指導,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5.整合性原則
小學生經常是由外在的喜歡到探究,從了解一點點到想知道更多。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來安排需要組織參觀、游學、遠足等各種活動來豐富農村小學生的知識,幫助他們儲存表象和經驗,為他們日后豐富想象提供依據、為他們的創造奠定基礎,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并且教師應該結合主題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交流的機會,激發他們大膽想象、動手創作,使他們在奇思妙想、科學知識、藝術審美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得到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也相應的得到發展。
6.家校聯合原則
現代教育是一種立體型的大教育,只有社會、家庭、學校共同作用于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實施創新教育,發展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適宜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們創造力的基礎和重要條件。通過家長會、設置百寶箱、親子制作、交流反饋、家校之窗、學生創作作品展等等讓家長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長遠意義,共同探索培養方法
7.對學生展開多元化評價原則
針對傳統手工制作活動的評價,需要遵循層次性與發展性的原則,促使學生對自身的傳統手工制作水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鼓勵學生自身動手、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
(1)在開展繡球、種子畫傳統手工制作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采取音樂、視頻等,激發學生手工制作的興趣。將傳統手工制作的開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在傳統手工制作活動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動手操作,并對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促進學生在手工創作中積極地展開想象。
參考文獻:
[1]王麗萍.中學生手工制作中動手能力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
[2]張靜云.小學手工制作中折紙教學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0).
[3]張煥庭.教育辭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4]庸玉芳.論手工制作課對小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作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5.
[5]胡劍芬.幼師專業培養美術課興趣的策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