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初 吳磊
【摘? ? 要】本文結合新聞傳播案例分析當下“新聞烏龍事件”頻發的傳播現象產生原因及社會影響,探討相關議題報道及其背后的新聞倫理,以及加強傳媒自律對于扼制失實報道、避免社會傷害、維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履行新聞的社會責任、發揮新聞的社會效益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熱點;議題設置;倫理遵循;傳媒自律
一、“熱點”議題設置及其動因
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當社會生活中發生影響巨大、轟動可期或業已火爆的事件時,媒體總會將其中足以滿足其需要的傳播對象,按預期的方向、以一定的強度、用新聞的方式發展下去。大眾傳播中對某一事件進行多頻次、大量地報道,就會使受眾突出地議論這一話題,這就是議題設置,其功能在于引導受眾對某一事件的注意與思考,以提高跟傳播者價值觀密切相關的具體問題的關心程度。議題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中對某些問題予以重視,為受眾安排議事日程,那么就能影響人們對事件的判斷,從而影響社會輿論。
2020年2月出現了“出生20天嬰兒開口說話”的新聞,同年7月出現了“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被抓”的新聞,這兩個典型的“烏龍”傳播案例中,由于對新聞事件涉事主體或新聞當事人的刻意炒作、過度關注,引發了輿情事件,就是新聞傳播的“熱點”議題設置失范造成的。2020年2月16日,某網絡媒體將前一天刊發的《孩子出生不到20天,他卻主動申請投入抗疫一線……》這則新聞中的兩個事例混淆,出現了出生不足20天的兒子問“媽媽干嘛去了”的“怪事”。2020年7月11日,南京某小區發生外賣失竊案,17日當地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緊接著“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被抓”的新聞信息被交叉傳播。20日警方證實一些網絡媒體傳播的新聞信息嚴重失實,偷外賣的并非大學生,他有固定工作,生活并不拮據,偷外賣的動機是因自己買的外賣曾被別人拿走而產生報復心理,真相公布后,輿情隨即反轉。這個“新聞反轉劇”的上演讓“反轉”傳播現象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新聞報道作為一種公共性話語,從事實選擇到事實呈現的過程中隱含著傳播者的社會立場和態度,這種立場與態度的有效表達就是通過議題設置來實現的。分析上述兩個烏龍事件新聞傳播案例發現,一些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為了滿足受眾某種心理或情感需要,在傳播內容、表現形式、表達手法上極力迎合受眾,這種“迎合”就是通過“熱點”議題設置來實現的,即通過策劃新聞報道來提升事件的熱度及其跟傳播者價值觀相關度,以增強情感共鳴;通過給事件注入新聞關鍵詞、貼上新聞標簽,以增強社會關注度。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環境中,激烈的傳播競爭讓媒體為了爭奪受眾而不得不采取“熱點”議題設置,造成了傳播活動過程中核心新聞要素失真現象頻頻發生。
從“小區外賣失竊案”傳播案例可以看到,新興的網絡媒體尤其擅于“熱點”議題設置,例如,通過加注新聞關鍵詞給傳播信息貼上新聞標簽來“吸引眼球”,以達到預先設定的傳播效應,如此“熱點”議題設置更多地表現為通過“引發輿情”來提高社會公眾的關注度,至于議題設置的價值取向是“正向”還是“負向”則不予重視,只要能帶來“流量效益”就行。媒體是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機制的產物,“迎合”“附和”“取悅”是其天然本性。新媒體環境下各種形態的媒體對于“流量效益”的追求欲望日益強烈,新興的網絡媒體熱衷于迎合受眾“好奇”和“圍觀”的情趣,樂于以煽情傳播來制造“流量爆款”,就是取悅受眾、追求好奇的原始心理需求,這也是新聞烏龍事件頻發的媒體動因。
近年來網絡媒體新聞傳播中“烏龍事件”頻發,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發布新聞的條件,導致“把關”職能缺失;二是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發布者既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受眾,導致大量新聞素養不足的非專業的人參與新聞傳播活動;三是傳媒競爭帶來的媒體及其從業者不得不為追求“時效性”而忽視對新聞來源的核實,導致失實報道時有發生。分析“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被抓”這個新聞傳播案例,從中可以看到,這個“熱點”議題是因一些網絡媒體虛假報道而起,有的媒體在報道時一味追求速度,在未核實議題真實性的情況下,隨意貼上“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被抓”等信息標簽,用吸引眼球的標題來制造“轟動效應”,引爆輿情事件,引發社會輿論,由此導致“新聞反轉劇”的上演,使這個普通的治安案件演繹成為一起廣受社會關注的“新聞烏龍事件”。
二、“熱點”議題設置失范的社會影響
傳播研究學者通過對大量的新聞傳播案例的研究發現,媒介傳播中能形成“熱點”的議題設置的后果以負面效果居多,其中以諸如“烏龍事件”的新聞傳播傷害媒體公信力最為突出。當今飛速發展的現代傳媒技術已為人們帶來了過度媒介化的社會,新的傳播語境下媒介對現實社會影響的深度、廣度和頻度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由于新的傳播環境下的媒體議題設置呈現出主體多元、廣泛的特點,在議題設置的主體、內容和流程上多因利益驅動而受商業化控制,容易導致網絡暴力、虛假新聞的產生。例如,媒體為爭奪“注意力”往往會在新聞傳播中刻意標注某種特定的新聞要素來炒作新聞?!靶^外賣失竊案”的信息傳播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制造“熱點”的,這種因“熱點”議題設置失當導致“新聞烏龍事件”頻發的失范傳播行為,是傳媒市場化競爭中媒體趨利行為的突出表現。
新媒體環境下對于“熱點”議題設置更多的是煽情主義,即以激發讀者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喚起為目的,通過制作“流量爆款”進行“情緒化傳播”,以獲取“注意力經濟”,當下普遍存在的這種傳播現象已被業界視為傳統新聞道德的滑坡和新聞價值體系的崩塌。在當今多元化的傳播生態環境中,任何形態的媒體都必須充分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而一旦為了迎合受眾“嗜好”而失卻對新聞真實性的考察,則會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受到嚴重的損害。值得關注的是,當下的一些媒體特別是新興的網絡媒體在“熱點”議題報道中出現的失范、失當現象,已經使傳媒行業和媒體自身陷入了公信力嚴重缺失的危機。事實上,上述兩個“新聞烏龍事件”傳播過程的“熱點”議題設置,因“過度炒作”造成了對新聞公信力的“過度消費”,不僅傷害了涉事新聞當事人,也傷害了公眾的心靈;不僅傷害了媒介自身,也傷害了媒介環境和傳播秩序,更為嚴重的是刺痛了社會情感,干擾了社會認知,誤導了社會判斷,影響了社會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廣泛而深刻。
三、“熱點”議題報道的倫理遵循與媒介自律
上述“烏龍事件”反映出的“熱點”議題報道失范問題,已引起傳媒業界的廣泛關注與思考:面對熱點事件如何做到真實、全面地傳播信息,理性、客觀、公正地進行議題報道?媒介及其從業人員的新聞傳播行為如何規范?如何阻止“新聞烏龍事件”頻發、避免造成對涉事新聞主體及社會公眾的傷害?……這些均是當前新聞傳播學界不容回避的研究課題,也是傳媒業界必須正視與重視的現實問題。
新聞倫理是新聞事業整體、新聞媒介實體和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職業道德、價值取向、道德表現與日常行為品德規范等的總和。新聞倫理作為新聞從業者自我約束的規范,是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職業實踐中出于自律的需求而形成的行為規范或準則。“熱點”議題報道失范所暴露出的倫理缺失現象頻發的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媒在自律方面出現了問題,因此,加強傳媒自律對于扼制這種現象的滋生尤為重要。
當前,迫切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加強傳媒自律——
遵守新聞倫理, 自覺進行道德推理。上述“烏龍事件”的“熱點”議題報道失范行為的發生,就是白熱化傳媒市場競爭中過度的利益驅動導致新聞倫理失守的結果,所以遵循新聞倫理準則對于新聞傳播活動、新聞傳播主體、新聞從業者來說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要有道德觀念并遵守新聞倫理,要明確發布與傳播新聞的出發點是為呈現真實、客觀、公正、全面的新聞,而不是一味地為吸引“眼球”、追求“賣點”、賺取“流量”而控制新聞流程,更不能為了贏得“注意力經濟”而無中生有地捏造事實、制造“熱點”,特別是面對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時,在“熱點”議題報道上一定要遵守職業操作規范、遵循新聞倫理準則,不能以踩踏新聞倫理來制造轟動效應、引發輿情事件、激發社會情緒、擾亂社會秩序。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在遵守新聞倫理的同時,要自覺進行道德推理。這種道德推理表現在媒介及其從業者的新聞傳播行為的動機、過程和結果當中。例如,在進行“熱點”議題報道時,要思考這些問題:為什么要重視這個事件?為什么要發這條新聞?這個新聞信息是否準確、完整?傳播出去會帶來什么樣的社會影響?……媒體及其從業者在采寫、制作、報道“熱點”新聞時,面對新聞內容與新聞倫理發生沖突,應當從這些方面來思考、衡量、評估所進行的傳播活動,并對其有一個明晰的選擇。
遵循基本準則 ,自覺提升新聞素養。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要求,它是新聞傳播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也是新聞傳媒行業共同遵守的媒介倫理。在當今新的傳播環境下,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與合乎新聞倫理仍然是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正因為受眾有享受真實、準確、完整新聞的權利,所以無論何種形態的媒體、發布何種新聞,都必須做到真實,“熱點”議題報道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在制作新聞產品、傳播新聞信息的時候,要樹立道德意識、明確道德規范,并自覺遵守媒介倫理準則。同時,要提升新聞從業素養。從上述“新聞烏龍事件”傳播案例可以看到,新媒體傳播環境中媒介倫理缺失現象之所以頻繁出現,與媒體及其從業者的新聞素養不高有關。由于媒體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以及從業者職業操守、綜合素質不高導致“烏龍新聞”高發的問題,已成為當前傳播治理的重要方面,所以,新媒體環境下提升新聞從業素養十分重要。新聞從業者要遵守的新聞倫理規范包括合法性、真實性、客觀性,以及社會責任原則、減少傷害原則等,將這些新聞倫理觀培養成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是適應新時代新聞傳播發展的需要。當前,亟需加強媒介及其從業者在文化素養、技能素養、媒介素養以及規范性素養和思辨性素養等方面的修養提升工作,要著重提高對新聞報道的審慎判斷、嚴謹分析的能力,提高對核心事實提煉與探察的能力,提高對新聞脈絡厘清和理性報道的能力,提高為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建設性思路的能力。
樹立把關意識 ,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一個負責任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遵守職業道德,更重要的是本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遵守一般的道德倫理規范。保障新聞傳播的真實性,是新聞發布者自律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方面,新聞媒體及其工作者要在“熱點”議題報道方面牢牢樹立導向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特別是對熱議度很高的議題報道,要增強“把關”意識,把握“熱點”背后的輿論導向,重視對其傳播產生的社會影響。在具體操作中,對“熱點”議題設置與話語表述,不僅要引導受眾“看什么”,還要引導受眾“正確地看待其所看到的”。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作為新聞“把關人”,在發生熱點事件時,一定要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要清醒地認識到,新聞再熱頭腦也要冷靜,這既是職業素養也是媒體人的應盡責任,絕不能將“獲得新聞”凌駕于一切之上。要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恪守新聞職業道德,遵循新聞倫理規范,謹慎地分析、思考、研判所采寫、制作、傳播的新聞在過程和結果上可能會給社會方方面面帶來的各種影響。作為新聞“把關人”,新聞媒體及其從業者雖然要遵循傳播實踐中被強調的“第一時間發布”的規則,但要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在揭示真相的同時真正履行新聞的社會責任、發揮新聞的社會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維護新聞公信力和權威性,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個充滿活力的轉型社會中,面對肥沃的新聞土壤、復雜的傳播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以更好的媒介素養、更多的建設姿態、更強的責任意識來維持社會秩序、推動社會前行。
參考文獻:
[1]曉峰.淺談新聞報道中新聞倫理的缺失[J].新聞愛好者,2012(09).
[2]吳晶.新聞報道與新聞倫理的失衡現象[J].青年記者,2007(06).
(作者:張旭初,安徽日報總編室主任編輯;吳磊,安徽日報出版部編輯)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