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
【摘? ? 要】播音主持創作活動是以有聲語言表達為主要創作手段,有聲語言表達的質量直接影響創作質量,并影響節目創作的藝術效果。本文以國家層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契機,以播音主持專業教育中的《即興口語表達》和《電視節目創作》課程為載體,探索中華優秀文化與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深入融合方法與路徑,為培養與本民族文化審美相適應的播音員、主持人,及其后續的播音主持創作活動和文化傳承奠定基礎。
【關鍵詞】傳統文化;播音主持;有聲語言表達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一般項目“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路徑與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018GB112)。
一、傳統文化融入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必要性
(一)傳統文化為播音主持創作提供內容源泉
文字語言是中華傳統文化流傳的最主要形式,通過文字語言留存至今的先哲先賢的著作、經典文學藝術、民間遺存文化等,播音主持創作活動通過有聲語言表達的還原、轉化與表達,以不同介質形式進行創新性的傳播與弘揚,在為播音主持創作提供內容源泉的同時,也發揮了有聲語言表達記錄時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功能。
傳統文化為播音主持創作內容與形式上的百花齊放奠定了基礎,播音主持創作通過有聲語言傳播,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蓬勃綻放提供了新的傳播形式。
(二)傳統文化為播音主持創作奠定審美基礎
播音主持創作的內容多樣,新聞語言的莊重、評論語言的簡明、文藝語言的優美,這些語言表達的基本單位是詞,基本結構是漢語語法,語言則是表達思想、闡述思維、溝通交流的重要支撐。現代社會語言表達遵循了傳統文化發展的脈絡,摒棄糟粕,傳承經典,因而在總體上體現了本民族的主流審美意識理念。
播音員、主持人通過有聲語言與受眾進行溝通交流,是基于本民族的思維模式,使用符合本民族語言規范的詞語,并且語言傳播規律符合本民族語法規范的要求,才能確保語言表達的藝術展現和信息傳播效果。這種規范性的表達是建立在本民族的主流審美基礎之上,也為有聲語言創作建立了審美標準:播音主持創作與民族審美理念相統一,有聲語言表達與民族意識形態相統一。
(三)創作主體素養提升的必然要求
播音主持創作活動和有聲語言表達的主體是“人”,是處于傳播過程中“關鍵一環”的播音員、主持人,播音員、主持人的知識體系和文化素養對于有聲語言創作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也是創作主體的核心優勢所在。
中華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播音員、主持人進行創作活動的遵循。優秀的創作主體是播音主持專業教育培養的核心所在,播音員、主持人創作素養的提升應以專業教育為起點,貫穿于整個創作生涯,自覺承擔起弘揚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的責任。因此中華傳統文化為創作主體素養提升提供了指引,體現了傳統文化融入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必要性。
二、傳統文化融入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路徑
傳統文化融入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路徑可以概括為:以提升“準”播音員、主持人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審美意識為理念驅動,以樹立起自覺承擔創造性傳播傳統文化職責為教學目標,以《即興口語表達》和《電視節目創作》課程為切入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節目策劃與制作、思維邏輯與語言表達的具體環節,并通過專業教育、專業活動、交叉性實踐、跨學科融合等教學環節,重點提升“準”播音員、主持人有聲語言表達的創作質量和藝術審美理念,從而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發展和播音主持創作主體素養提升的雙重目標。
三、傳統文化融入《即興口語表達》課程的方法
《即興口語表達》課程是播音主持教育的核心專業課之一,其作用是幫助“準”播音員、主持人建立起良好的思維邏輯,提升“無稿播音主持”的創作質量。將傳統文化融入該課程,是以傳統文化凝練的意識形態作為即興口語表達的思維模式,將傳統文化中文字語言轉化為即興口語表達的內容,從而做到“無稿播音出口成章”[1]的有效話語傳播。
(一)以凝練的意識形態為即興口語表達的思維模式
傳統文化的藝術創作中創造了百花齊放的作品,這些藝術作品中所呈現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審美情趣、生活習慣等。即興口語表達從這些凝練的意識形態中汲取元素,轉化為即興口語表達的思維模式,使有聲語言表達從根基上符合本民族的視聽傳播習慣和需求。
在具體教學環節中,從傳統繪畫藝術作品中選取優秀作品,作為形象思維、想象能力的訓練依據。例如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通過對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的外在形象描述來訓練學生對事物表象的認知和對形象的理解,并配以歷史常識和藝術常識,來規定即興語言表達的創作路線;亦可以使用《清明上河圖》中不同人物形象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想象能力的提升來發現新角度、新方向,使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從傳統詩文著作中選擇不同韻律的詩歌體裁,通過不同音律的創作特點來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內容上,利用《天凈沙·秋思》這一曲牌的改編,規定其在前三句的模擬改編中,對象必須為景物并配以相應的形容詞,并在后兩句抒發一種“精致”的情緒,借此來提升學生的限定性邏輯思維能力。
從傳統音樂作品選擇不同類型的曲子,通過聽音設置創作氛圍,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利用《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傳統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行進過程中,結合自身的感受和音樂氛圍完成規定主題的即興口語表達,借此來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擴展能力。
每一類的傳統文化所呈現出的意識形態都可以成為思維模式訓練的依據,只有掌握了不同的思維模式,才能借助思維模式進行即興口語表達創作。掌握思維模式擴展能力越扎實,即興口語表達創作的質量才越高,越能吸引和感染受眾,提供豐富的審美價值情趣。
(二)以傳統文化中的文字語言為即興表達的內容
傳統文化中的文字語言極為豐富,經典的唐詩宋詞、流傳的小說演義、不朽的文史著作等,都為有聲語言表達提供了豐富的創作依據。從傳統文字語言中汲取的元素,轉化為即興口語表達創作的內容,使播音員、主持人在受眾面前展現良好的文化素養,這不僅有利于提升節目的收視效果,也有助于播音主持風格的形成,在受眾的視野里形成豐滿的職業形象。
在具體教學環節中,要求學生在展現不同思維模式下的即興語言表達中,使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字語言作為創作依據。例如在歸納思維模式的表達中,設置“詩歌”主題為論點,學生利用至少6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經典名句、名篇為創作依據,并從中歸納總結具有同一本質性的結論,增強廣義儲備的能力。
在心理思維模式的表達中,設定“女性人物”主題為論點,學生利用該女性人物不同的評價語言為創作依據,設置符合人物歷史特征的具體創作氛圍和場景,通過想象激發心理活動并引起符合意境的即興語言表達創作,增強有聲語言表達的感染力。
在現實問題的即興語言表達中,設定“改革”主題為論點,學生利用歷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城市變遷活動為創作依據,將歷史上的改革經驗教訓作用于現代國家治理與改革的環境中,用傳統文化智慧解決現代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相似問題,提升學生關注時政的敏感度,使有聲語言表達符合時代氛圍。
四、傳統文化融入《電視節目創作》課程的方法
《電視節目創作》是播音主持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是“準”播音員、主持人利用有聲語言表達技巧,結合節目策劃與制作理念而進行的整合傳播活動,是與媒體業界連接最為緊密的課程。媒體是信息交流、娛樂共享的重要載體,這種功能的實現是以節目為最終輸出端,節目內容的質量和品位決定了媒體的競爭力和品牌價值。
近些年來流行的《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節目是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內涵進行創新傳播,而在《奔跑吧》等綜藝節目中涉及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地理文化,是將傳統文化與節目策劃制作創造性的融合。這些節目在一定時期內獲得受眾的認可并引發熱議,凸顯了媒體的寓教于樂、傳播文化等功能。
將傳統文化融入該課程,是將傳統文化貫穿于節目策劃、采編、制作、播出、反饋等全過程各環節,尤其是在節目策劃和節目播出環節彰顯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和生命力。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節目策劃環節
節目策劃是凸顯整檔節目立意的重要一環,節目策劃需要優秀的創意。節目是媒體價值理念輸出的重要陣地,長期過度娛樂化、缺乏深度,會使媒體喪失公信力和吸引力。在國家層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契機引領下,節目策劃環節應從傳統文化中尋求創作源泉,提升節目品質。
在《電視節目創作》課程具體教學環節中,通過不同類型的社教類節目、綜藝娛樂類節目的策劃環節來融入傳統文化,在準確定位受眾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強特定類型節目的策劃創意,提高節目策劃環節的質量。
在具體教學內容上,以社教類節目為主要切入口。傳統文化與社教類節目的融合,有助于其準確恰當傳播。選取社教類節目中的旅游類節目為代表,限定其創作主題為“文化之旅”,其節目策劃環節要通過展現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建筑或非遺文化為創作內容,通過演播室與實地外景相并合的方式完成節目策劃創意環節。
從綜藝娛樂類節目入手,選取該類型節目中的音樂類節目為代表,限定其創作主題為“民族音樂”,其節目策劃環節要通過展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音樂為創作內容,通過演播室與嘉賓的交流、實地探訪的方式完成節目策劃創意環節。
將傳統文化融入節目策劃創意環節,對于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播音主持專業教育低年級階段,陸續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等基礎理論課,并要求學生在公共選修課階段,選擇相關藝術門類創作課程,以加深對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認知,為高年級修讀《電視節目創作》課程奠定理論基礎。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節目播出環節
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播出過程中,是以有聲語言表達為主要手段,并伴以副語言溝通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傳播文化。在《即興口語表達》課程中對于“準”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表達內容和創作質量進行了規范和設定,而《電視節目創作》更加關注到“準”播音員、主持人的副語言。
在具體教學環節中,要求學生在節目播出過程中所涉及的服裝、化妝、道具等副語言,必須符合節目主題所限定的范圍。
以社教類節目中的美食類節目為例,限定其創作主題為“貴州美食”,學生在演播室進行模擬節目播出過程中,身著具有貴州苗族少數民族特色的服裝,準備具有貴州當地特色的“苗族酸湯魚”,通過有聲語言講解貴州人對于“酸”的執著,并利用服裝、道具等加強視覺效果,使節目創作更具真實感和代入感。
以綜藝娛樂類型中的游戲競技類節目為例,限定其創作主題為“民族運動”,則學生在演播室模擬節目播出時,選擇不同地域民族特色鮮明的運動作為主要競技內容,并配以適宜的服裝、道具等。比如展現漢族運動“太極”時,要身著“太極練功服”,女生需要扎馬尾等形式;例如展現蒙古族運動“博克”時,要身著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服裝,伴以蒙古族音樂等形式。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為播音主持創作提供了創作源泉和審美依據,傳統文化融入播音主持專業教育,并以《即興口語表達》《電視節目創作》課程為依據,是對“準”播音員、主持人專業教育水平的重要檢驗,是高質量、高標準綜合性實踐課程的要求,也是培養優秀播音員、主持人的題中之義。只有作為創作主體的播音員、主持人掌握了傳統文化內涵并與播音主持創作融合,才能提供高質量的播音主持作品,才能“展現時代精神、充滿人文關懷,發揮廣播電視教育和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吸引力、感召力”。[3]
注釋:
[1][3]張頌.播音創作基礎(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