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化


【摘? ? 要】地方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新時代下傳統媒體實現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地方媒體要做好做實本土內容、快速實現新舊媒體雙向互融、創新工作機制,拓展媒體跨界發展。本文以蕪湖傳媒集團和淮北市傳媒中心的運作情況為例,分析地方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梳理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方法,為其他地方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本土內容;創新機制;跨界發展
2014年8月18日,《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被審議通過。該指導意見的出臺,向社會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表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1]這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發展目標。
幾年來,新興媒體方興未艾,傳統媒體積極轉型。全國各地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同期,地處中部地區的安徽各地方的傳統媒體也及時搭上了融合發展的“順風車”。早在2015年,蕪湖市在安徽省內首次提出了跨媒體融合發展構想。經過三年的論證、籌劃,到2018年9月29日,蕪湖傳媒集團掛牌成立。蕪湖市在全省率先打破報社、廣電臺兩家傳統媒體曾經各自封閉的運作機制,統一整合成全媒“一盤棋”的指揮運作體系,一個融報紙、電視、廣播、網、端為一體的全媒體指揮中心應運而生。按照真融、情融、深融和實融的工作思路,蕪湖傳媒集團初步形成了以新興媒體為“龍頭”,以傳統的紙媒和廣播電視為“兩翼”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拉開了全省地方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序幕。蕪湖傳媒集團的整體架構可以用(圖1)來直觀體現。
作為全省地方媒體融合發展的先行者,蕪湖傳媒集團成功運行,也加快了全省地方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2018年10月26日至27日,安徽省媒體融合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淮北市召開。這為加快推進全省地方媒體融合發展增加了“催化劑”。2019年5月,淮北市市級媒體融合重組工作啟動,10月9日淮北市傳媒中心掛牌成立。短短5個月時間淮北市就順利完成淮北日報社和淮北市廣播電視臺的合并組建。
整合后的淮北市傳媒中心下設指揮中心、采集中心、節目中心、編輯中心和數字媒體中心等部門(圖2)。2019年10月9日,淮北市傳媒中心旗下的“綠金淮北”APP正式上線。作為淮北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聞客戶端,其特點在于突出本土化、互動化、可視化,以直播、短視頻為核心產品。作為皖北地區媒體融合改革的先行者,淮北市傳媒中心的成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大局、順勢而為的重大改革,是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格局的重大舉措,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具體實踐。
通過近兩年的運作,蕪湖傳媒集團發展日漸成熟,它們充分發揮兩張報紙、3個電視頻道、3個廣播頻率、1個客戶端、1個網站、1個手機報、28個微信公眾號、11個微博的優勢,實現了快速傳播、移動傳播、全媒傳播、分眾傳播、互動傳播、權威傳播。如今的蕪湖傳媒集團已成為服務群眾的大平臺、豐富文化的“大戲臺”、媒體融合的“大舞臺”。淮北市傳媒中心成立以來,經過8個月的整合、重組,這個集報紙、電視、廣播、新聞網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傳播方式于一體的全媒體不僅實現了資源共享,且初步建立了一個信息傳播更快、內容更豐富、引導力更強的新聞傳播體系。媒體融合優勢已形成合力,淮北市傳媒中心媒體融合發展現已進入全省前列。
一、融合發展活力初現
蕪湖傳媒集團和淮北市傳媒中心作為安徽地方媒體融合發展的踐行主體,通過精心運作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全媒聯動,融合優勢初步顯現;二是整合資源,帶出活力催生動力。
(一)全媒聯動,融合優勢初步顯現
完成媒體融合后,蕪湖傳媒集團始終把節目內容品質向專業權威方向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同時積極打造高效快捷的傳播引導方式,把全媒體服務影響力作為考核指標,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以搶占移動傳播為先導,更好地促進了媒體融合發展。從2019年8月開始,蕪湖傳媒集團旗下的《蕪湖日報》《大江晚報》、“新聞頻道”、“生活頻道”和“今日蕪湖”客戶端等載體宣傳重點各有側重,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宣傳效應。一大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有速度的融媒體宣傳精品相繼推出。“今日蕪湖”客戶端作為蕪湖傳媒集團精心打造的移動端新媒體核心平臺,短時間吸粉量就超過百萬。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大選題,蕪湖傳媒集團加強策劃,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同步開設《十九大精神在江淮》《壯闊七十年 奮斗新時代》等專版、專欄,全媒體聯動,形成了強大的宣傳攻勢。2020年2月15日,蕪湖突降暴雪。時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蕪湖傳媒集團的策劃團隊發揮強大策劃能力,全媒體聯動完成120分鐘《風雪中的堅守》融媒體直播,4天的圖文直播點擊量達270萬人次,點贊量近百萬。這次直播展示了廣大干部群眾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決心,也大大提升了傳媒集團的影響力。
2019年是淮北市傳媒中心掛牌組建、融合發展的元年,傳媒中心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發展大勢,堅持“政治立媒、經營強媒、改革活媒、產業興媒”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轉型發展。為建設中國碳谷·綠金淮北、落實全市“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戰略做出了積極貢獻,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輿論支撐。淮北市傳媒中心積極踐行“四力”,推動“走轉改”活動常態化,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安全刊發、播出任務。全媒體各載體平臺加強聯動,開辦《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牢記囑托 嶄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四周年特別報道》等專版、專欄30多個,采編刊發播出重要稿件500余篇。省級以上媒體共播發稿件781篇,發稿量同比增長20%。2019年6月16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發淮北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7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淮北轉型 十年有成》為題報道淮北市轉型發展經驗。2019年10月“綠金淮北”客戶端上線以來,開展網臺聯合直播、視頻圖文直播60余場次,網民瀏覽量超過700萬次。一組組數據顯示出媒體融合發展的優勢,實現了“1+1>2”的效果。
(二)整合資源,帶出活力催生動力
蕪湖傳媒集團通過整合原蕪湖日報報業集團和蕪湖廣播電視臺所屬公司,統籌管理廣告經營活動,一舉扭轉了廣告收入下滑趨勢。同時,跨界經營實現新跨越,廣電藝體培訓學校和蕪湖小記者培訓學校分別是廣電和報社針對少兒培訓的品牌項目,通過整合,合二為一,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集約化。僅場地租金費用,每年節省近70萬元。整合前,報社、廣電共有職能科室22個,整合后,最終只保留8個部門,職能科室縮減60%。科室實現“瘦身”后,很多人員被充實到新聞采訪一線,為全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淮北市傳媒中心統籌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不斷增加媒體競爭力,通過活動帶動、節目牽動、全媒體平臺拉動,2019年傳媒中心主業營收超過5100萬元,同比增長8.3%。通過建立全員“基本工資+績效+獎金”的薪酬考核機制,并設置豐富多樣的創業平臺,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一支優秀全媒體人才隊伍正不斷壯大。
二、地方媒體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的運行狀況看,蕪湖傳媒集團和淮北市傳媒中心在融合觀念和實踐上均有所突破,但仍處在媒體融合的探索階段。地方媒體在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大多處于淺層次階段,即注意力依然停留在將傳統媒體內容搬上網和搬上移動端的階段,在媒體結構安排上停留在有形式無實際功能的層次上,所謂的新媒體沒有能夠真正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重任。[2]專家的分析是很中肯的,從兩地媒體融合的情況看,所謂的融合只是表面上搭起了架構,成立了類似“中央廚房”的指揮調度中心,制作了APP、增加了公眾號等這些平臺和渠道,預期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還沒有真正實現。這些媒體“大多停留在物理形態上的分散布局和簡單相加,沒能上升到生產方式和影響力構成方式的創新層面”。[3]
(一)技術儲備有待提高
在政策的激勵下,不少地方媒體融合初步完成了資源重組、平臺重構和體系重塑三大關鍵指標任務。但是,目前的技術儲備仍處在低水平狀態,打造的所謂“中央廚房”只是停留在構建上,所提出的全媒體、全時段、全覆蓋新型傳播方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造成了內容、技術、平臺、管理尚未融通,驅動力不足的現狀依然非常明顯,沒有達到實質融合。
(二)隊伍梯次建設不健全,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媒介人力資源是媒介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4]在媒體融合過程中,人才發展面臨窘境。以淮北市傳媒中心時政新聞部為例,13名記者,人員年齡偏大,新鮮血液不足,最大已達53歲,最小的已達32歲,梯次建設嚴重不足,對媒體融合發展勢必會造成影響。一些年紀輕,業務能力強的骨干文字記者,因為“身份”原因被迫選擇事業單位或公務員崗位的招聘考試而另謀新職。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一是原有的體制機制壁壘還沒有很好解決,造成從業人員對前景缺失信心。二是全媒體記者目前的工作壓力和收入不對等,工資甚至低于同級事業單位薪酬,這是制約地方媒體融合發展的另一個因素。三是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在媒體融合的認識和思維上還沒有跟上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腳步,這個因素也會影響地方媒體的融合發展。
(三)經營創收能力不足,資金保障捉襟見肘
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純廣告收入大多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傳統媒體在創收渠道上還比較單一,沒能形成多元化增收路徑。媒體融合后,內生動力不足,應有的活力得不到體現,主業營收還處在較低水平。對地方融媒體來說,家底薄資金缺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以淮北市傳媒中心為例,財政撥款人數在210人左右,實際在崗人員在400人左右,資金缺口較大,超額人員全靠媒體創收解決,勉強維持正常運轉已屬不易,如果沒有必要的財政資金扶持,媒體融合發展前景也令人堪憂。
三、破解媒體融合難題的應對之策
(一)創新機制引進人才,破解融合發展難題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全新的技術體系廣泛應用于新媒體上,習慣了傳統傳播方式的新聞從業人員已不能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節奏。一方面應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使從業人員盡快掌握新技術,以新技術引領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另一方面應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力度,讓那些能夠熟練運用內容創意、產品創意、視角創意、技術創意的復合型創意人才投入到融媒體時代新聞宣傳的主戰場。
(二)改變陳舊的思維模式,尋求破繭重生之策
當前,我們已經進入到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時代,在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對媒體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媒體從業人員都應與時俱進,摒棄傳統媒體時代的一些固化思維模式,主動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新要求,找準新定位,充分考慮用戶需求,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手段,建立與用戶之間的全新關系,將新聞產品由“廣播模式”轉換為“社交模式”,將“受眾模式”轉變為“用戶模式”,這樣才能實現地方融媒體的破繭重生。
(三)探索多元發展路徑,解決資金匱乏問題
積極探索融媒體時代多元發展路徑,推動關聯產業、教育培訓產業的發展,強化與企業的戰略合作,開啟“云經濟”模式下的消費新產業新業態,這將有助于解決地方融媒體的資金匱乏問題。
結語
融合是媒體機制體制的一場根本性改革。面對機遇和挑戰,地方媒體在媒體融合過程中,要抓好抓實用好人力資源、改變固有思維模式,探索多元發展途徑等,才能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真正相融,發揮融合后的平臺優勢。
注釋:
[1]習近平:著力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18/c64094-
25489714.html.
[2]王曉艷.地市級傳統媒體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聞采編,2017(05).
[3]史文靜,吳華清.區域型主流媒體深度融合實踐與思考[J].中國出版,2018(22).
[4]張立勇.媒介資源管理是媒介戰略管理的核心因素[J].新聞傳播,2006(07).
(作者:淮北市傳媒中心時政新聞部記者)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