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波
摘?要:新聞媒體主要承擔的責任便是傳播各類新聞消息,無論是國家政策、社會要事、重要思想等,均在其傳播范圍之內。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新聞媒體本身便承擔較為重要的責任。新時代背景下,多元化媒體平臺的發展使媒體平臺中包含著多元化的信息知識。在新聞媒體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應當積極傳遞正確、精準的信息,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本文通過了解新聞媒介與和諧社會的相關內容,著重探究新聞媒介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角色定位,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聞媒介?和諧社會?角色定位?構建措施
中圖分類號:G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8-0-01
一、淺談新聞媒介與和諧社會
1.新聞媒介
新聞媒介還可以稱為新聞傳播媒介,主要是指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連接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重要中介,也是新聞信息的重要物質載體,其主要作用是為了表達某種含義的某類靜態、動態的物體的排列。一般情況下,常見的新聞媒介類型多為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通訊社、手機等。作為比較大眾化的新聞媒介,報紙的發展時間最為久遠,它主要是一種以刊載新聞內容與時事評論、定期發布、連續性的散頁出版物品;廣播則是利用無線電波、導線將聲音傳送出去的一種新聞傳播媒介;電視主要是發揮電子技術的作用,將聲音、圖像共同傳遞的一種媒介;互聯網是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其主要作用并非為了傳遞新聞,但是在傳遞新聞方面的功能性表現較為獨特,報紙、廣播、電視這三大傳統的新聞媒介在很多方面都無法與其相提并論;通訊社的作用比較特殊,主要是專門負責搜集并供應各類新聞稿件、資料、圖片等內容的一項專業的新聞發布機構,也是新聞信息高速高效流通的重要媒介;手機被人們稱為第五媒介,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其在信息傳播中發揮的作用不斷增強,因此,新聞行業也漸漸開始重視手機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其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表現出的特殊地位。
2.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人們長久以來一致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社會,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外國歷史上都產生過很多和和諧社會有關的思想和理念。我國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我國積極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認為,并將其當作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建設內容。在后續的各項會議中,進一步強調并詳細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任務。這不僅僅是延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新時代背景下黨的政策方針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對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建設方向的積極反思,為我國后續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新模式的建議。其主旨主要在于社會的和諧性、有序性以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性,要能夠有效促進人民群眾追求自身的全面、自由與發展,要促進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公平正義、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交流與融合。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地區經濟水平發展的不平衡會導致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沖突較為明顯,因此,為有效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應當重視發揮新聞媒介這一重要社會主體的價值與作用,挖掘其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功能與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創造良好環境基礎。
二、新聞媒介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角色定位
1.推動者——調動政治變革性
和諧社會的形成需要社會所有成員形成一個共同的維系正義的社會群體性共識,保證人民群眾擁有較強的社會認同感。這個過程需要真正實現政治民主化,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因此,需要發揮新聞沒接到政治功能,推動更多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公共政治生活之中去,使人民群眾能夠發揮自己的力量與作用促進政府進行政治變革,這既是新聞媒介發展過程中需要履行的政治功能,也是其實踐社會正義過程中應當承擔的責任。新聞媒介可以設置科學、體系化的議程,以設計公民權利的社會問題為基礎選擇合適的議題,引導人民群眾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表達自身的合法意愿和合理看法,使政府在確定決策過程中可以參考公民的意見和建議,避免與公民利益發生矛盾沖突,從而真正實現對國家事務的民主管理,增強人民群眾對于政治的信任感與社會歸屬感,使公民能夠真正實現當家做主。
2.協調者——維護社會穩定性
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重視社會穩定性的發展,需要保證社會成員各個方面的利益均能保持較為平衡的狀態上,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表現出較為顯著的人文關懷。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因此,階層分化會導致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利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社會資源在此背景下會被重新分配,部分缺乏資源的社會群體會被剝奪一定的利益,成為社會的底層人群與邊緣人群,這也會導致其受到一定的社會歧視,喪失了了解新聞信息的渠道與發言的話語權。在了解我國大部分媒介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報道內容可以得知,在這方面上,我們仍舊存在較多的問題。因此,新聞媒介應當給予我國若是群體足夠的尊重與平等感,要能夠給予其關心與支持的情感,要能夠給予其改變生活現狀的幫助。新聞媒介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傳播作用,呼吁更多人群關注弱勢群體。
3.監督者——促進司法公正性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以司法公正性作為基礎,因此,在實際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應當重視新聞媒介的司法監督權,維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與表達權,公民可以通過合法渠道了解國家立法、司法、政務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便于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對其進行監督過程中,新聞媒介要依靠現有的法律規定完成輿論監督工作,避免過分干涉司法獨立,影響到司法審判的公正性。
4.倡導者——引導文化先進性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重視文化先進性的發展,因此,社會各個成員均需要有較為優秀的責任意識。新聞媒介應當積極承擔自身傳承、發揚文化的社會功能,在倡導、宣傳先進而內化的同時對社會中已有的思潮進行正向引導,哪怕當下發生的社會事件負面影響較大,也應當挖掘其正面啟示,為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新聞媒介需要始終重視發揮自身的職能與價值,堅實落實自身使命,引導更多人民群眾發揮自身的監督與管理職能,堅持監督政府以及各類司法行為,推動社會政治的變革與發展,為社會先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帶來有效動力,化解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階級矛盾,改善當下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的資源不平衡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新聞媒介的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功能的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徐晶.媒介融合時代民生新聞主持人角色新的定位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7(16):233.
[2]謝明航.公共危機中新聞媒介角色定位應然和實然[J].管理觀察,2019(1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