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摘要 目的:探討音樂療法對抑郁癥伴失眠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山東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女二病區收治的抑郁癥伴失眠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2例。對照組給予精神疾病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音樂療法。干預4周后,比較2組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結果:觀察組HAMA、HAMD-24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睡眠時長、深睡眠時長均明顯較對照組延長(P<0.05)。結論:音樂療法有助于緩解抑郁癥伴失眠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睡眠質量。
關鍵詞 抑郁癥;失眠;音樂療法;負性情緒;睡眠質量
Th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the Negative Emotion and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ith Insomnia
Zhang Qun
(Female two ward,Zibo Fifth people′s Hospital,Zibo 255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negative emotion and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insomnia.Methods:From July 2017 to June 2019,84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omplicated with insom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42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for mental illness,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mbined with music therapy.After 4 weeks of intervention,the negative emotion and sleep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HAMA,HDMD-24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sleep duration and deep sleep du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music therapy is helpful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mood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leep.
Keywords Depression; Insomnia; Music therapy; Negative emotion; Sleep quality
中圖分類號:R479.4;R47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7.074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類型,臨床表現為持久的心境低落、抑郁悲觀、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等,同時還常伴有失眠,而且抑郁癥狀與失眠呈正相關,彼此影響而加重病情[1]。單純應用藥物進行抗抑郁治療療效不甚理想,需要聯合應用有效的心理干預技術。音樂療法既是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又是一種非介入性的心理干預手段,應用于抑郁癥患者有助于緩解抑郁癥狀,幫助其盡快回歸社會[2]。本研究采取分組對照的方法,探討音樂療法對抑郁癥伴失眠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山東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女二病區收治的抑郁癥伴失眠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2例。觀察組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34.79±12.35)歲;病程0.5~13年,平均年齡(7.47±4.23)年;受教育年限:5~14年,平均年限(9.23±3.05)年。對照組年齡20~48歲,平均年齡(33.62±11.57)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7.53±4.19)年;受教育年限6~14年,平均年限(9.51±2.86)年。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均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者;2)均伴有失眠,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7分者;3)認知功能正常者;4)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1)評估具有高自殺風險者;2)耳聾或失語者;3)不會唱歌或不配合唱歌者。
1.4 護理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精神疾病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飲食護理、用藥指導、生活護理、心理疏導、自理能力訓練及安全監護等。
1.4.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聯合音樂療法,由同一住院時間段內的4或6名患者組成1個團隊,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在專門的室內進行。具體形式如:歌曲大合唱、歌曲接龍、我來唱你來猜等。
1.5 觀察指標
1.5.1 負性情緒 干預前、干預4周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24項(HAMD-24)評價2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程度。HAMA評分≥14分為可能存在焦慮狀態,HAMD-24評分≥20分為可能存在抑郁狀態。分值越高表示相應情緒狀態程度越嚴重。
1.5.2 睡眠質量 干預前、干預4周后,觀察2組患者睡眠質量,選取睡眠時長及深睡眠時長作為觀察指標。以患者干預前、干預4周后各取3 d睡眠時長、深睡眠時長(通過家屬、護理人員觀察及患者自述綜合判斷),取其平均值作為相關睡眠質量指標。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負性情緒比較 干預4周后,觀察組HAMA、HAMD-24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睡眠時長、深睡眠時長比較 干預4周后,觀察組睡眠時長、深睡眠時長均明顯較對照組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抑郁癥患者常處于嚴重焦慮抑郁狀態,情緒低落,對各種治療手段不僅理解困難,還缺乏參與的興趣且難以長期堅持。音樂療法就是通過音樂為媒介去解決個體內部矛盾,從而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音樂是一種適合多數人的藝術形式,不僅旋律優美,而且趣味性強,尤其適合中青年人群,更易于積極參與并長期堅持。實踐證實,音樂療法有助于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與情感障礙,提高患者的參與熱情及依從性[3]。我們通過對患者采取歌曲大合唱、歌曲接龍及你來唱我來猜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患者積極參加,通過欣賞音樂及參與音樂游戲的過程,培養患者適應挫折的能力及積極愉悅的情緒,從而釋放和緩解壓力。
抑郁癥患者常伴失眠,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睡、睡后易醒等,導致睡眠時長及深睡眠時長較短,而長期失眠會使負性情緒進一步加重,繼而相互影響。音樂可通過調節人體情緒而改善機體部分功能,優美悅耳的音樂節奏有助于調節機體內分泌及神經功能,抑制兒茶酚胺釋放;音樂還可以通過和諧節奏刺激患者的神經和肌肉,增加舒適感及放松感,從而達到幫助患者入睡、改善睡眠質量的目的[4]。此外,抑郁癥患者睡眠質量與負性情緒明顯相關,隨著負性情緒的改善,睡眠質量必然會得到相應改善。
綜上所述,音樂療法有助于緩解抑郁癥伴失眠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睡眠質量,適合推廣應用。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觀察指標比較局限,干預時間也較短,尚需日后延長干預周期,進一步探討音樂療法對抑郁癥伴失眠患者在改善情緒及睡眠方面的長期優勢。
參考文獻
[1]曾奕彬,崔娟,李淑云.烏靈膠囊治療抑郁癥伴失眠的臨床效果研究[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9,17(2):177-179.
[2]謝繼群,劉佳,譚鳳玲.音樂療法對抑郁癥患者的康復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24):3453-3456.
[3]馬麗,張守字,武海燕,等.音樂療法聯合藥物對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療效觀察[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7,16(7):508-511.
[4]尹譽霏,童永勝,李靜雯,等.歌曲治療技術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應對方式及癥狀改善作用的隨機對照試驗[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33(4):26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