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海
摘要:新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應該是“感悟”與“對話”共舞。“激情”與“智慧”齊飛。因為在這里學生的靈性得以迸發,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因為在這里一顆小小的種子也會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因為在這里我們擁有的是和風細雨,春意盎然!只有這樣,我們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更成就我們的學生。讓師生雙方交往、對話、溝通和探究學問的互動的舞臺成為學生探究知識、獲得發展的場所。
關鍵詞:數學教學有效課堂師生互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課堂中師生互動是我們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是創造有生命課堂的主渠道,在實踐中要處理好互動中形式與實質的關系,構建起輕松和諧的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實施有效的師生互動,使師生互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呢?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認識。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互動、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課堂中真正的師生互動不會自然產生,它有賴于建立在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徹底摒棄“師者為尊”的傳統意識,給學生充分尊重,讓尊重走進課堂。只有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民主,才能使學生在一種和諧、寬和、放松的精神狀態下學習,從而使師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如在講述“圓柱和球”時提出問題:“是不是會滾動的就一定是球”時讓學生討論,甲同學:“這不一定,圓柱也會滾動呀。”這時老師不輕易表明觀點,在學生繼續思考后,教師因勢利導共同歸納出:會滾動的不一定是球,圓柱和球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會滾動。教師按上述處理尊重了學生的自尊心,不包辦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生從實踐中得出結論,也形成了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教學氣氛。
二、小學數學課構建“雙邊互動”學情
小學數學教學作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雙向、互動活動,也是一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情感和思維的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受班集體學風的熏陶,受教師的潛移默化,受同學間的幫助,澄清了認識,改變了不正確的態度,不良的習慣得到糾正,不良的行為得到矯正。在這種學情下,教師在每節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挖掘教材內蘊,創設問題情境和懸念,適時扶助學生跨入探知大門。在扶助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明確目標,指出重點解決的問題、達到什么目的,把指導學生讀書、思考及啟發誘導學生努力探索放在首位。學生閱讀自學時,教師要巡視指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疑問、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完成小學數學課雙邊互動。
三、設立小學數學課“雙邊互動”能力形成的目標
小學數學課的教學內容可分解為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學習有方向,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和獲取知識程度的信息,即時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利用數學的語言和美妙的范例引發學生數學的情趣,為引導的過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教師要竭盡所能地發掘教材內隱的數與形的表象美、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美、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思維方法的新異多變美,在尋求解題途徑和選擇解題方法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意之外,理其中”的數學理趣,利用數學的情趣和理趣,使學生順其自然地將自己的身心專注于求知成功的特有氛圍中完成能力目標。
四、創設小學數學課“雙邊互動”提高能力的空間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環節,他們對學習內容持有極大的興趣與熱情。這時的教學主導者——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數學的解決問題的思維空間,開放課堂,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解決問題,包括例題和練習題。這樣對于不同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自信,又是成功的重要保證,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心理效應,也利于克服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和厭煩心理,從而積極參與教學的雙邊、雙向、互動活動,在板演或練習中能通過克服困難、解決問題而磨煉意志、形成能力,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達到課堂教學目的,實現課堂素質教育。
五、實現小學數學課“雙邊互動”能力的質變
“理論聯系實際”是小學數學課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指導原則。為使所有學生都學會基本的數學知識,都具備基本的數學素質,都達到教學目標;為使有差異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各盡其能,各展其才,尤其是學習困難學生也有獲取數學知識的快樂,就要讓學生用形成的數學能力解決循序漸進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解答教師精心設置的由易到難的練習題、解答教師設置的目標測驗題或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小結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學會數學的思想、概括方法、語言表達。教師在學生完成解答后,再讓他們向其他學生講解自己解答的思維過程,讓其他學生對該生的解答給出評析和完善,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解答過程的規范性、嚴謹性,也提高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對一題多解的題目,完備所有的解法或證明,通過比較,選擇最優解法并能總結規律、概括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本節知識的掌握程度,出2-5道自我目標檢測題,完成解答后請其他同學批閱,使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原理,完善心智操作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完成數學課素質教育的飛躍質變,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改進學習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決心。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不只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探索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使學生脫離教,自己學,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為提高課堂質量、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主戰場。
參考文獻:
[1]左文艷:小學數學課堂有效互動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1年02期。
[2]曹曉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年01期。